转喻框架下显性语义仿词探析
2022-01-07蒋大山
蒋大山
(开封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仿词,即词语仿拟,它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新奇性。较为常见的仿词是本体隐藏在语境之中的隐性仿词,而显性仿词占比较少。前人对显性语义仿词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其定义和分类问题。一些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此类仿词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他们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概念合成理论、关联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及构式语法理论等多个理论进行了研究,但未用某种理论框架统一阐明其生成与理解的全过程。本文试图引入转喻理论,创建一个转喻分析框架,对汉语显性语义仿词生成与理解两方面的认知机制做出较为充分的解释。
本文采用的仿词均出自《红楼梦》以及《鲁迅全集》杂文集。《红楼梦》中的26例语义仿词全部为显性仿词;而在《鲁迅全集》杂文集的52例语义仿词中,有46例为显性仿词。
一、显性语义仿词的定义与分类
(一)显性语义仿词的定义
仿词的定义为:仿照已有词语或其中语素的语音、意义或结构而拟构出的相关新奇词语[1]。仿词的本体是指仿照的对象,而仿体是指拟构的结果。根据本体是否出现在上下文,我们将仿词分为显性仿词与隐性仿词两类。
显性语义仿词是指语义仿词的本体显现在上下文中。仿拟听读者会根据本体和仿体的形式推导出仿体的意义。
例1: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鲁迅全集·坟·论“他妈的! ”》)[2]
此例中的仿体为“国骂”,所仿照的本体“国花”出现在前文中,仿拟者根据本体形式及其概念,结合语境进行了仿造。
语义仿词是指根据与本体词语中某个语素的语义关系,仿照本体而造的新词语[1]。前人对语义仿词的认知研究,大多面向显性语义仿词。这些研究并未对显性语义仿词生成与理解的两个过程做出统一阐释。我们在此,拟利用转喻框架解读显性语义仿词的认知机制。关于隐性仿词,我们另有阐述。
(二)显性语义仿词的分类
语义仿词是指根据本体或其语素的意义而仿造的新奇词语。按照仿体与本体或二者对应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语义仿词分为近义仿词、反义仿词和类义仿词三类。
1.近义仿词,即仿体与本体的意义相近。如:“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红楼梦》第三十四回)[3]仿体“苦意”是黛玉仿照前文的本体“苦心”而造,用以表达“黛玉对宝玉费尽心思的情意”。“苦心”与“苦意”二词意义相近。
2.反义仿词,即仿体与本体的意义相反。如:“疾善如仇”是鲁迅仿照“嫉恶如仇”而造,二者意义相反。
3.类义仿词,即仿体与本体的意义既不相近也不相反,而是属于同类范畴。如:“幼稚园生专刊”是鲁迅仿照“大学生专刊”“中学生专刊”和“小学生专刊”而造。“幼稚园生”与“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属于同类词语,都是反映学生的学龄阶段的。
二、转喻框架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
汉语仿词认知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
Croft(1993)利用域矩阵和域突显理论来解释转喻。他认为,针对一个概念,可以预设几个域。针对一个概念所预设的不同域的集合称为域矩阵 (domain matrix)。转喻是指对域矩阵中的一个概念域进行突显(domain highlighting),从而通达至目标域[4]。Radden与K?vecses提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其间,一个概念实体,即喻体(vehicle),向处于相同概念域或理想认知模型(ICM)中的另一个概念实体,即目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5]。他们将转喻分为三类:符号转喻(sign metonymy)、指称转喻(reference metonymy)和概念转喻(concept metonymy)。符号转喻,即“形式代概念”(form for concept)转喻。Mendoza 发展了 Croft的域矩阵及域突显理论,提出域扩展和域减缩,即“部分代整体”和“整体代部分”转喻。我们认为,仿词的认知机制中存在两次域扩展和域减缩即“部分代整体”和“整体代部分”转喻以及一次符号转喻的过程。
Fauconnier(1997)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该学者认为,概念合成是指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 (Input space)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新的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6]3。概念整合理论在仿拟的认知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位于经过转喻操作而得的仿拟域矩阵中的语义与本体的相关元素进行整合而成为仿体。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理论,我们在分析框架中还用到了象征理论,即象征单位所包含的语音单位与语义单位二者可以相互激活。我们认为,在仿词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中,存在着本体或仿体的形式与概念相互激活的情况。
(二)转喻框架
我们认为,显性语义仿词的生成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根据语境,仿拟说写者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3),促使本体形式“F1(X1-Y-Z-…)”激活本体概念“C1(x1-y-z-…)”。其中,“x1”为关键概念。本体概念作为其所在的概念域矩阵“DM1”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其意义为图式概念“C0(x0-y-z-…)”。结合该图式概念,本体形式“F1”作为形式域矩阵“DM2”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即抽象形式或图式结构“F0(X0-Y-Z-…)”,“X0”对应的概念为“x0”。然后,在语境的作用下,根据仿拟者的百科知识,作为概念矩阵域的图式概念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2),激活域矩阵中的另一个次域,即仿体概念“C2(x2-y-z-…)”。仿体概念中的关键概念“x2”与本体关键概念“x1”之间存在某种语义关系。根据这一语义关系,通过整合由仿体的主要概念“x2”所激活的形式“X2”以及形式域矩阵中的主域“X0-Y-Z-…”,让该抽象形式经“整体代部分”转喻(M2),激活另一个次域的具体结构“X2-Y-Z-…”,即仿体形式“F2”。该仿体形式可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3),随时激活仿体概念“C2”。显性语义仿词的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
显性语义仿词的理解机制与生成机制基本上相反。显性语义仿词的理解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根据在文中出现的本体形式“X2-Y-Z-…”(F2)与仿体形式“X1-Y-Z-…”(F1),仿拟听读者可以判断出二者中的不同语素“X2”与“X1”为关键语素,语素“X1”可根据语境激活其概念“x1”。另外,根据二者相同的结构可以判断,本体形式与仿体形式均处于形式域矩阵“DM1”之中,并且“F2”与“F1”作为该域矩阵中的两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可激活该形式域矩阵的主域或矩阵域,即图式结构或抽象形式“X0-Y-Z-…”(F0)。然后,根据语境和听读者的个人百科知识,本体形式“F2”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3),激活本体概念“C2”(x2-y-z-…);本体概念作为其所在的概念域矩阵“DM2”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其意义为图式概念“C0”(x0-y-z-…),该图式概念对应形式域矩阵的抽象形式“F0”(X0-Y-Z-…)。最后,在语境的作用下,经整合图式概念与仿体的关键概念,该图式概念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2),激活概念域矩阵中的另一个次域,即仿体概念“C1”(x1-y-z-…)。仿体概念和本体概念中的关键概念“x1”与“x1”之间存在某种语义关系。该过程如图2所示。
按照显性仿词中本体与仿体的语义关系,可将显性仿词分为近义显性仿词、反义显性仿词和类义显性仿词。
三、显性语义仿词的认知机制
(一)显性语义仿词的生成机制
我们可以根据本体与仿体的语义关系,将语义仿词分为三类,即近义、反义和类义仿词。三类仿词的生成与理解过程大同小异。限于篇幅,我们仅利用上述转喻框架,对其中一种显性语义仿词进行阐释。
例2: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红楼梦》第三十四回)[3]
此例中的仿体为“苦意”,所仿照的本体“苦心”出现在前文中。仿拟者根据本体及其意义,结合语境进行仿造。该仿词的具体生成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红楼梦》中显性仿词“苦意”的生成过程
由于此例中的本体形式出现在前文中,所以听读者从该形式出发,开始仿拟。首先,根据语境,本体形式“苦心”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3),激活本体概念“宝玉对黛玉竭尽全力的用心”,其中,“用心”为关键概念。本体概念作为其所在的概念域矩阵“DM1”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其意义为图式概念“竭尽心力的感情”。本体形式作为形式域矩阵“DM2”中的一个次域,结合该图式概念,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即抽象形式“苦×”,“×”对应的概念为“感情”。然后,在语境的作用下,根据仿拟者的百科知识,作为概念矩阵域的图式概念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2),激活概念域矩阵中的另一个次域,即仿体概念“黛玉对宝玉费尽心思的情意”。仿体概念中的关键概念“情意”与本体关键概念“用心”之间为近义关系。根据该近义关系,通过整合仿体的主要概念“情意”以及形式域矩阵的主域“苦×”,促使该抽象形式经“整体代部分”转喻(M2),激活另一个次域“苦意”,即仿体形式。该仿体形式可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3),随时激活仿体概念。
(二)显性语义仿词的理解机制
我们拟通过例2中的“苦意”,对显性语义仿词的理解机制进行阐释。仿词“苦意”的理解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红楼梦》中显性语义仿词“苦意”的理解过程
根据在文中出现的本体形式“苦心”与仿体形式“苦意”,仿拟听读者首先可以判断出,二者的不同语素“心”与“意”为关键语素,其中,语素形式“意”可根据语境,激活其概念“情意”。另外,根据相同的结构可以判断,本体形式与仿体形式均处于形式域矩阵“DM1”之中,并且“苦心”与“苦意”作为该域矩阵中的两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可以激活该形式域矩阵的主域或矩阵域,即抽象形式“苦×”。然后,根据语境和听读者的个人百科知识,本体形式“苦心”通过“形式代概念”转喻(M3),激活本体概念“宝玉对黛玉竭尽全力的用心”。本体概念作为其所在的概念域矩阵“DM2”中的一个次域,通过“部分代整体”转喻(M1),激活该域矩阵中的主域,其意义为图式概念“竭尽心力的感情”。该图式概念对应形式域矩阵中的抽象形式“苦×”,由此可以推断出,“×”对应的概念为“感情”。最后,在语境的作用下,经整合图式概念与仿体的关键概念,该图式概念通过“整体代部分”转喻(M2),激活概念域矩阵中的另一个次域,即仿体概念“黛玉对宝玉费尽心思的情意”。仿体概念和本体概念中的关键概念“情意”与“用心”之间为近义关系。至此,仿拟听读者完成了对“苦意”这一显性语义仿词的理解。
四、结语
我们试着提出了基于转喻的显性语义仿词认知机制分析框架,并分别对此类仿词生成与理解的具体认知过程进行了统一的阐释。显性语义仿词的生成过程可概括为:仿拟说写者根据语境,首先利用本体形式激活本体概念,然后利用仿拟者的百科知识,并通过本体概念所在的概念域矩阵中的两次转喻,确定仿体概念,再通过本体形式所在的形式域矩阵中的两次转喻以及概念整合,最终获得仿体形式。显性语义仿词的理解过程可概括为:仿拟听读者首先根据本体与仿体形式,判断出关键语素以及二者所在的形式域矩阵,然后结合语境,通过符号转喻,激活本体概念,最后结合仿体形式中关键语素所代表的概念,通过本体概念所在的概念域矩阵中的两次转喻,获取仿体概念。由此可见,显性语义仿词本质上是多次转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