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2016-04-19张成银黄珊
张成银 黄珊
【摘要】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学校教育又分可分解为显性路径与隐性路径。本文讨论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显性路径,即发挥“两课”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加强各学科对生命观教育的渗透,以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教育 显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5-02
一、引言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部分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传授给大学生谋生、求职的知识与本领,却忽略了引导大学生思考“为何而生”,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甚至出现生命极端现象。生命观教育应当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价值,追求和谐人生。
依据存在形式和实现途径,教育可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教育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组织地、系统地实施教育,带有一定强制性。显性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渠道。日常管理、校园文化等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途径则属于隐形教育。高校生命观教育应形成以显性教育途径为主,以隐性教育为辅的格局,使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本文中讨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路径及其实现形式。
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路径及其实现
1.充分发挥“两课”作为高校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两课”通常是大学基础阶段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主阵地。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并且根据社会变化和新形势的要求,吸取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构建以“两课”为载体的全方位渗透性的生命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通常设置为大一第一学期课程,此课程拥有丰富的有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比如教材绪论部分即有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学减少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开始新的人生旅程。这门课引领大学生探讨人生价值、理想,保持自我身心和谐,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适时引入并突出生命观教育。在授课时要重视这部分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中,则可以更深层次地与大学生探讨了人生哲理,教会大学生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和视野去看待人生的各种际遇。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门课中,教师可以从伟人的成长和思想出发,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引导他们以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一生为榜样,学习他们积极、进取、达观的生命价值观,追求生命的最大意义和最高价值。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丰富的生命观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入古今中外优秀的生命观思想,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生命观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2.开设生命观教育相关课程
针对当下大学生生命观严重缺失的情况,开设生命观教育课程是主渠道之一。我国高校有必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设生命观教育课程。在国外,生命观教育早在1990年代就被纳入到正规教育课程中去,并不断开展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出版专业教材,在帮助学生正视生死,理解生命价值,探索生命意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命观教育已经成为国外高校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全人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程教育不仅可以集中地把正确的生命观(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追求、生命关系等)传递给学生,并可打造专业的生命观教育师资队伍,提升生命观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拓展学术视野,并探索研究生命关怀的理论和实践,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打开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局面。
生命观教育课程设置可以由各高校根据学生状况灵活选择在何阶段进行、采用何种教材、教学方式。各高校需要在此类课程里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起源、生命科学、生死观引导、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等等,也可以涵盖心理健康教育、人生哲学、生命伦理学、生命哲学、死亡哲学等内容,旨在让大学生在对生命拥有系统了解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最终能够达到生命和谐的状态。生命观教育课程可以作为大学基础阶段的一门或数门通识课程,由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辅导员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担任主讲教师,也可以聘请各学科的专家特别是人生阅历丰富、有积极乐观生命观的各学科教授开设讲座或以其他教学形式进行。
3.各学科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有效渗透
加强生命观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设计出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专业课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其他学科教学对生命观教育的渗透作用。生命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有一两个生命观教育专业教师就可以完成,它如学生思想建设一般,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才能取得实效,因为生命的真谛蕴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高校教职员工对生命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从广义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任何学科,只要与人相关、与社会相关、与自然相关,都蕴含着生命观教育的星星之火。这就要求我们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生命观教育,要求担任各学科教学的教师都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生命观知识,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专业课教学中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向的生命观;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启迪学生拥有一颗善于体悟生命真谛的心灵,感受生命美好,追求生命价值。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与高校诸多学科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因此,要善于利用各学科中体现的生命哲学思想,利用各个学科的优势。比如,体育运动对人们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在体育教学中,既可以在理论上向学生讲授生命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自我生命,也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缓解心里压力、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可在体育课中适当加入生存技能的培训,系统讲授如何在火灾、地震、溺水、交通事故等特殊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求生,并进行一定的模拟演练,让大学生真正提高生命安全意识,掌握生存技能,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保护自己和他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在生命科学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探索自然生命的奥秘,让学生在理解生命存在的基础上达到对自然生命的理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更可以在人文类课程中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思想,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中关于生命真谛的解读,让大学生感悟人生。生命观教育还可能渗透在经济、宗教、哲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让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实现对生命的理解,认识和把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重要的显性途径之一。然而事实证明我国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化的倾向比较严重,有些高校应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却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讲授。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却形同虚设,极少有学生寻求帮助,然而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轻生、漠视生命的事例在不断发生。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应按学生心理和成长规律适时进行,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状况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增强心理咨询室与学生的联系,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向老师、朋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尤其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应该全方位转变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地进行生命观教育。从事心理咨询和教育的老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的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只有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特点,才能对其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语
高校生命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显性教育做好,并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春风化雨的辅助作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开辟生命观教育的新天地。而要在显性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各学科的专家教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者的全方位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教育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生命观教育的氛围和态势,从而最终培养出拥有健康生命观、高尚生命价值追求并且对生命有理解、有热爱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小娜.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36-39.
[2]李辉,王忠桥.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32-36.
[3]隋月英.日本学校德育的发展及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3):51-52.
[4]吴荣镇.生命教育推动的现况与展望[J].学生辅导,2002(9):78.
[5]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