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活力·灵动:数魅空间主持传播的颠覆与拓展

2022-01-07刘秀梅刘思聪

新闻前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冰主持人人工智能

刘秀梅 刘思聪

作为物质性基础设施的媒介为我们的表征和交流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可能,进而使之得以实现。媒介的塑造力正是媒介本身,新的媒介创造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应用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播媒介的传统认知,精确了信息环境,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同时人工智能主持人存在的问题和缺乏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未来创新方向的思考。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人工智能主持人的优劣势,从传播学理论和传播现象等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主持人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创新空间的探索。

一、虚拟+AR 演绎:主持传播创享格式塔的魅力

增强现实(AR)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而建构了一个新的数魅时空。

发源于二十世纪初叶的格式塔(德语Gestal:完形之意)心理学,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事物是由许多元素组成的,当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时,便会出现具有全新性质的新事物。”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结合电视节目的呈现过程中,主持人所在的空间有一个物理“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地理环境方面的场,它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同时,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与物理“场”真实空间“无缝”对接,形成主持行为环境的“环境场”,从而建构了一个有组织的节目传播整体,给广大受众的刺激却是无组织的整体接受效益。

目前,在许多新闻节目中,实时AR 现场直播,让真人主持人与强大的AR 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相结合,实现“无缝”对接,虚实结合真假难分。例如江苏卫视于2012 年1月1 日18:30 首播的一档新闻杂志类栏目《新闻眼》,由金思辰担任主持人,其铿锵有力的点评和平民化的语言风格让节目增色不少,同时虚拟技术在节目中创造的立体影像拟真场景,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使节目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将重大事故现场重现,如将交通、灾难性事故发生过程还原,将一些新颖奇特的新闻做成虚拟前景与主持人互动,加强了主持人传达信息的真实性、可视性,也延伸了主持人传达信息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广大受众对所接受信息的理解和认知。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虚拟技术在创新性建构节目3D、4D 的影像空间,与主持人之间形成互动,增强了主持人的表现力。

二、虚实+实时交互:主持传播创设激情空间活力

中央电视台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特点是由当红明星引入、让顶级国宝唱主角,激发每个人心中的历史基因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当主持人(001号讲解员)张国立与国家宝藏守护人段奕宏交流时,宝剑一直出现在现场,一如宝剑横挂于墙壁,使观众能够立体直观的看到越王勾践剑,顿时激情迸发,全方位立体感受古文物的魅力;当国家宝藏守护人段奕宏讲述越王勾践剑时,仅做一曲臂抬手的动作,3D 虚拟宝剑便跃然手上,竖直立体,闪闪发光,同时配以拔剑出鞘的音效,表现力十足,极具震撼力,这就是“历史上创造出来的信念与符码系统受到新技术系统的影响而有了根本的转变”,让国宝在虚实相间、实时交互中活了起来,使主持传播创设出激情的空间活力。

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约书亚·梅罗维茨提出的媒介场景交往论,具有媒介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的综合性。梅罗维茨:将媒介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糅合,提出媒介场景交往论,认为新的媒介会产生新的场景/环境,影响场景中人物角色和行为。梅罗维茨拓展了人们关于场景的概念。场景通常是根据有形的地点中的行为来定义的。例如,戈夫曼将行为区域描述为“任何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受到屏障限制的地方”。劳伦斯·佩尔温(Lawrence Pervin)定义场景为“一个特定的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活动”。梅罗维茨则研究出一种新的社会场景观念,它包括物理场景,如房间和建筑物,也包括由媒介所创造出的“信息场景”。

由此可见,如今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中所运用的多维的、虚实相间的审美时空,实现了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梅罗维茨“信息场景”的审美魅力。

三、5G+AI 主持人:主持传播创新扩散的灵动感

5G 时代,AI 主持人的出现为主持传播注入新鲜动力,使主持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展现出富于变化的创新活力,具有灵活机动之感。

(一)AI 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闪亮登场

早在2001 年,由英国一家网络公司推出的阿娜诺娃(Ananova)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主持人。随后,日本推出了寺井有纪(Yuki)、美国推出了薇薇安(Vivian)、韩国推出了露西亚(Lusia),中国天津电视台《科技新闻周刊》节目推出了“言东方”、江苏电视台《现在娱乐》节目推出了QQ 小姐、中央电视台《光影周刊》推出了小龙……。

虚拟主持人在电视界掀起的热潮,逐渐开始挑战真人节目主持人。特别是2015 年AI 人工智能主持人的闪亮登场,改变了大众印象中的传统主持人形象,创新了主持传播的方式,增强了主持传播创新扩散的灵动感。

微软小冰团队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电视新闻中心合作,于2015 年12 月22 日让人工智能微软小冰以见习主播的身份第一次出现在东方卫视新闻节目中,在直播新闻栏目 《看东方》 中替代原有的人类播报员播报天气。2017 年1 月1 日开始,小冰在栏目中增加了“互动话题”实时采访环节,通过微信平台采访用户,实时汇总用户观点,并选择精彩观点在栏目中播出。目前,微软小冰已经参与主持《看东方》栏目近500 期,采访用户60 余万人次。“新闻大数据,小冰看世界”,2017 年3 月21 日,随着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的引场介绍,微软小冰正式以“互联网大数据播报员”的身份出现在东方卫视融媒体新闻直播节目《小冰摇摇吧》中。

在节目中,微软小冰利用大数据梳理热点话题,收集筛选网友评论、通过线上视频采访网友、全程与人类主持人搭档互动;同时利用观众对人工智能所独有的好奇与憧憬,让人工智能走到前台,从内容和展现形式上,给栏目注入新的活力,增加节目关注度。以更强的交互能力,更广泛的互动模式,更新颖的传播方式增强了主持传播创新扩散的灵动感。

(二)AI 人工智能拟真主持人抢占主位

随着AI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化,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形象愈加鲜活真实,富于变化的声音、表情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赋予其生命,增加了灵气。“活了”的智能主持人竞争力日益增强,给真人主持人带来了行业危机,AI 人工智能拟真主持人开始抢占主位。

2018 年11 月9 日在乌镇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对外宣布,中国首个“ 人工智能主持人”已经正式上岗。首次上岗的“ 合成主播”与真人邱浩的相似度高达99%。不管是邱浩的外形、声音、眼神,还是脸部动作、嘴唇动作,随意切换,不仅可以模仿他的声音,还能克隆他的相貌。

2019 年的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与“5G”的联姻,为参与报道的媒体记者提供了更高速率、大宽带、低延时的极速网络。与此同时,在5G 的发展背景下,新华社发布了以新华社主播屈萌为原型的虚拟主播“新小萌”,在两会期间播报新闻。

2019 网络春晚的直播的现场,主持人撒贝宁携手虚拟主持人“小小撒”的登场,两“人”之间的互动让小年夜的春晚现场科技魅力十足。“小小撒”是由美国AI 公司OBEN 研发的一款新型人工智能主持人,它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两方面来进行自我学习,更立体更真实还原主持人的形象。

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特别支持的中国首档顶尖原创科技秀综艺节目——《我是未来》,每期邀请两位全球顶级科学家来到节目现场,由主持人带领4 位未来体验官和现场500 位观众通过三轮卡牌对决,体验两位科学家的酷炫科技成果,最后由两位科学家分别进行与科技有关的主题演讲,共同探讨人类美好的未来。节目由张绍刚主持,人工智能虚拟助手小冰偶尔串场。

作为主持人的小冰经常和搭档张绍刚“趣味互怼”,成就了一段“跨物种”主持搭档的佳话。第二季,小冰担任科技大考的“出题者”和“大诗人”,妙语连珠根本停不下来。但小冰遇到索菲亚(人工智能机器人),却发生了争做张绍刚主持人搭档的情节,鲜活的智能形象,具有人情味的智能设置,彰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主持传播创新扩散的灵动感。

(三)AI 人工智能主持人的感知延伸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认为一切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知能力的延伸和扩展,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AI 人工智能主持人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延伸了人类的部分感知能力。AI 人工智能主持人虽在一些灵活的人性化能力方面与人类有一定差距,但在某些能力方面,人工智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灵活延展空间。

与人类相比,AI 人工智能主持人在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的能力上具有突出优势,人工智能主持人拥有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互联网搜索、大数据分析、海量存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获取最新、最准确的的信息。在速度、准确度、存储空间、“记忆时间”方面是人类难以企及的高度,人工智能主持人不用担心记忆时间的紧急和播报、记忆的难度,以及信息的遗忘,它可以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可以将信息存储的损耗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主持人还拥有强大的交互能力,能够与上万用户实时多频次互动,类似与人类的社交互动,人工智能强大“社交”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感知能力的延伸。

人工智能主持人信息搜集布满整个信息网络,“社交”能力遍布整个互联网社区,“看”的最广,“听”的最远,“读”的最多,“记”的最牢,“说”的最准,“社交”最为广泛,并且能够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达成这一目标,以技术的深度为极限将人类的感知无限扩展延伸,科技为其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灵活空间。

(四)主持传播人才的新型培养战略

人才培养的创新也是主持传播创新扩散灵动感的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科技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主持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呆板的培养模式,以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灵活应对时代的变化、培养出更加全面的实用性人才。以高校为培养主体优化课程改革、建立新型主持传播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准确的把握时代风向,洞察潮流趋势,熟悉先进数字技术,能够胜任双重或多重角色,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针对性的弥补市场缺口。

第一,推进相关专业联合培养战略。单一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推进相关专业联合培养已成大势,复合型主持传播人才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尤其符合当前新媒体融合的趋势。打造采、编、播、导、演、制六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主持行业提供更多全能型实用人才。

第二,提高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主持传播行业必不可少的技能,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都在朝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技术包括新媒体、网络视频平台应用制作等相关基础技能还包括更为复杂先进的动画、人工智能、3D、VR 等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针对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基础技能是每个主持传播人才都应具备的,不与时代接轨的主持传播的从业者是很难在时代的浪潮中存活的,尤其在主持传播这种与新兴科技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而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才应当设有定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招生和培养目标上更加明确,同时也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其他方向的学生启蒙兴趣和拓展能力。当然技术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实际的操练,实用性人才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技术型人才是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和创新的,实践需要设备,设备需要资金,教育上资金的投入要跟得上,教具与教资要匹配上教育的需求,才能保障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使人才培养不打折扣。

第三,开设新媒体实践课程。新媒体是时代潮流的主音,了解新媒体特点,学习新媒体知识,体验新媒体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新媒体是一个新兴产物,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探索,老师更要在学习实践中起引领作用,保持谦逊深入研究,除此之外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的不足,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的实践精英进行一些分享和讨论,延伸为开放性的社会课堂。

第四,增加实践机会。传统媒体就业机会紧张,新媒体平台竞争激烈,非专业人士抢占专业人才主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都有实习部分的考核和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中对口岗位的实习机会还是比较少的,无法对专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实践,有些专业能力在实践中被荒废和遗忘。面对“内卷”的主持传播行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关系到主持传播专业人才在“丛林”中的存亡,专业实习还是需要更为明确的指导和引领。从教学渗透实践,将教学的课堂延伸到实践的平台,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将课程内容与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例如将类似“节目策划”、“类型节目主持”等课程中学生制作的节目放到抖音、b 站、优酷、腾讯、爱奇艺这样的平台上进行展示,还可以进行实时直播,甚至播音类或配音类课程中的制作的作品也可以放到微信公众号或者“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这样的电台app 上。课程结束后一些公开展示不必戛然而止,可以将一些做得好的有价值的项目延续成“教学工坊”,将其开发为一个长期的项目,这样学生在校内也可以进行实践,并且发挥着较大的主创力量,更好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是学生就业和科研的启发。我们的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这样的实践是必要且有价值的。这种公开式教学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也给各高校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各高校间也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公众的公开平台交流经验启发思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竞争。

(五)针对主持人的自我突破

面对AI 主持抢占主位,真人主持人是否将被取代?真人主持人将何去何从?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要从二者的差异优势中找答案。尽管强大的AI 主持人显示出种种优势,在行业竞争中来势汹汹,但介于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一系列“人格化”等不可逾越的鸿沟,以及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AI 主持人短时间内不会在未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真人主持人,因为人工智能终究不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相比,真人主持人有许多优势,人类的变通性、适应性、共鸣力、情感感知力都要强于人工智能,许多人工智能都有很多限制性的使用条件,而人类吃苦耐劳的能力以及生理上的适应能力都要强于人工智能。因此对于真人主持的生存命题大可以放下无谓的担心,做出积极的应对。那么面对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冲击,真人主持人如何在竞争中凸显优势?真人主持人优势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灵活性”,因此主持人专业技巧的突破应大致围绕“灵活性”进行展开。

第一,加强内部技巧。内部技巧亦是支持人可以把控的与AI 固定的程序设定不同的富有“灵活性”的创作空间。我们说播音主持也是对稿件的二次创作,根据不同的情感设计语气、停连、重音,加强备稿能力,体现主持人特有的专业素养。

第二,增强随机应变能力。丰富即兴主持的知识储备,锤炼即兴应对的心理素质,能够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增强控场能力,灵活处理人工智能主持人所不能应对的复杂的主持境况。

第三,回归“人际性”主持。主持不要浮于表面,要真实自然、富有人情味,真正的融入角色中,做“有温度”的节目。

第四,做“有个性”的主持人。近期由总台央视频新媒体客户端推出的大型综艺节目《央young 之夏》,联合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公演直播,是晚会、脱口秀、真人秀、综艺等形式的融合,节目颠覆传统,既有创意又有格局还不乏看点,节目中新老主持人一改往日形象大展风采,连新闻主播也加入了公演阵营,央视主持人们各个身怀绝技、各具色彩。由于新媒体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媒体呈现融合趋势,央视主持首发阵容大胆探索创新,创新成果令人惊喜。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有了更多个人的展示空间,人格魅力显得更为突出,因此主持人拥有多方面才能的魅力也成为主持人的一大加分项,这种个性化的展示也给真人主持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灵活性”空间,把握时代需求抓住竞争机会。

第五,精雕“提问”技能。主持人杨澜认为:人工智能主播的确能取代一些重复率高、比较机械的工作,可是很难取代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尤其是提问。“提问”是一个记者或者访谈节目主持人制胜的法宝。杨澜说:“某种程度上,‘提问’是个很难替代的工作。一个机器人很容易学会一万种问题回答的方式,但很难问出十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第六,锤炼思辨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AI 的核心能力,因此发挥大脑的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开发思维能量是主持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强战略。要坚持学习,武装头脑,积极思考,虚心请教不断发问,学会从多个角度剖析问题,锻炼思维,锤炼独到的思辨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主持人。

第七,加强专业实力,主持人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现如今对于传媒行业品德作风的考量越来越严格,大众对于传媒行业的要求越来越客观,品德作风排在职业评判的第一位,我们说“学艺先做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是不配站在话筒前的。主持人作为生活在公众视野下的职业,不仅镜头话筒前要保持职业素养,个人生活中也要注重品德作风,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着引领示范作用,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社会稳定与信息传播的两大责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正能量的主持人才是真正充满“灵性”的主持人。

历史证明,文化只有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内容、更活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多媒体占领文化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时代,用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和振兴主持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发挥创造力是时代所需、历史的必然。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积极探索主持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对数字影视后期、3D 影视动画设计与开发、虚拟表演与主持技能的培养,继续发挥主持人创新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组织串联能力、策划设计能力、人际互动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驾驭控制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自我突破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勇敢向主持人才缺口较大的领域进军。

注释:

[1]David J.Murray,Gestalt Psychology and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Hertfordshire:Harvester Wheatsheaf,1995,Preface p.ix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戈夫曼·欧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4]梅罗维兹:《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6]杨澜:《“人工智能”会抢了主持人的饭碗吗?杨澜这么说》,央广网2019 年3 月8 日

猜你喜欢

小冰主持人人工智能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小冰在“浙江24 小时”干了些什么活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