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赋能理念的微信小视频沟通模式在ICU患者家属中的应用
2022-01-04李巧铃
李巧铃
ICU为医院对危急重症患者实施临床急救的核心基地,而家属作为ICU患者支持系统及授权人,其关怀与正性情绪对患者预后转归具积极意义[1]。赋能理念以个体为主体,通过对自身潜能进行调动和激发,以发挥对自我心理的控制作用,促使个体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可积极应对,防范应激事件过度影响心理[3-4]。另一方面,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纷繁的新媒体平台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医院探视方式、健康宣教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微信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蕴含巨大的内容营销传播价值[5-6]。本文将二者有机结合,观察其在ICU患者家属中的具体应用,并予汇总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综合ICU收治的重症患者家属146例,(1)纳入标准:①参与研究者与患者均为直系亲属关系,且为主要照顾者;②年龄≥18岁,可行有效沟通。(2)排除标准:①ICU入住期间死亡患者的家属;②自身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及明显器质病变;③正在参加其他课题项目的ICU患者家属;④需长期入住ICU的患者家属;⑤因自身原因而不能完成干预活动的患者家属。经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73例,男26例,女47例;年龄22~67岁,平均(43.39±3.97)岁;学历: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为24、34、15例;患者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COPD急性发作、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分别为29、22、13、9例;与患者关系:父母、配偶、子女分别为13、42、18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保、自费分别为10、49、14例。观察组73例,男24例,女49例;年龄24~65岁,平均(42.75±3.22)岁;学历: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为22、35、16例;患者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COPD急性发作、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分别为28、21、14、10例;与患者关系:父母、配偶、子女分别为12、40、21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保、自费分别为11、49、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审批通过。家属知情同意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沟通与干预,即在责任护士妥善完成患者安置与医嘱措施后,为授权家属介绍入院相关事项、必要生活物品购置、探视陪护制度(1次/d,探视时间30 min,每次只限1名健康家属探视,家属需留下电话号码,以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告知)、院感控措施(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以消毒剂消毒,不能接触、触摸患者伤口、仪器及连接管路等)及解答家属疑问等。
观察组则积极开展基于赋能理念的微信小视频沟通模式,具体为,(1)赋能教育:①提供信息。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入科,亲切对相关事项介绍,包括ICU规章制度,工作环境,治疗和药物应用信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预见性对家属进行心理建设,并表达全力以赴决心及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心愿。②共同参与。引导家属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倾听、共情、鼓励等予以正向引导;定期举办多学科参与家庭会议,了解决策过程,建立信赖医患关系。③营造舒适、便利的照护环境,家属休息区内床位充足、开水及洗漱方便、温度适宜,并有专人负责环境卫生。④给予患者家属集中知识讲座进行学习,每周可组织1次,时间在60 min之内,以获得相关知识的宣讲,纠正家属认知,舒缓患者情绪;同时对于患者病情变化,经由病患交流会的开展进行沟通,以增强患者自信心,予以其负面情绪减轻。(2)微信小视频应用:①图文形式对常见治疗护理手段(穿刺、吸痰、约束等)、家属配合事宜(信息获取途径与时间、知情同意签字、探视等)、探视原则、时间安排等予以推广,并记录患者特殊时刻,如第一次下地行走、第一次进食、脱离呼吸机以及患者视角的仪器、灯光等,以使家属对于患者的情况更为了解,缓解紧张情绪。②由科室医务人员进行ICU家属探视流程及院感控制配合措施视频,包括隔离衣与专用鞋的更换、口罩佩戴及七步洗手法等的拍摄,供给家属微信查阅。③由护士长、副主任医师对ICU常见疾病表现、治疗最新进展、院外护理要点等内容进行编写并于微信群推送;群内家属所提出疑问及意见经专人收集整理,主管医生及护士长及时解答,以使家属心中疑虑及时得以解答,进而恐惧、忧虑等情绪逐渐得到缓解,保持积极、乐观、正面的状态。④协助家属于每日固定时段行微信视频探视,呈现整洁有序的ICU环境及患者良好状态,以使家属对于患者的就医环境更为了解,进而保持心安,以更稳定的情绪,减轻心理应激。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采用特质性应对方式量表(TCSQ)评定家属积极应对能力,共1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制,评分值10~50分,分值越高,情况越理想[7]。(2)对ICU家属不良情绪予以情绪状态评定量表(POMS-SF)测量,对所涉及40个条目实施0~4分等级计分法,总分=负性情绪(紧张、疲劳、抑郁、愤怒、慌乱)得分-正性情绪得分(精力、自尊感)+100。总分越高,即证实测验者情绪状态越差[8]。(3)在患者出院前对家属探视制度遵守率、服务满意度及护理总投诉率予以调查统计,服务满意度则用ICU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涉及暖心沟通、细心计划、精心评估、热情接待、患者住院期间感受等,百分制标准下,90分以上即满意。(4)比较两组家属感染防护使用正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所涉数据资料均予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探视制度遵守率、护理投诉率、服务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CSQ与POMS-SF分值比较
干预前,两组TCSQ、POMS-SF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TCSQ分值升高,POMS-SF分值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家属TCSQ与POMS-SF分值比较 [分,(±s)]
表1 两组家属TCSQ与POMS-SF分值比较 [分,(±s)]
组别 TCSQ POMS-SF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n=73) 22.45±3.76 34.28±3.83 18.832 0.000 123.64±11.23 103.25±9.68 11.750 0.000对照组(n=73) 22.69±3.58 27.01±2.43 8.531 0.000 124.08±10.61 119.25±9.47 2.902 0.004 t值 1.628 10.476 0.243 10.095 P值 0.106 0.000 0.808 0.000
2.2 探视制度遵守率、服务满意度及护理总投诉率比较
观察组探视制度遵守率及服务满意度调查较对照组高,总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家属探视制度遵守率、服务满意度及护理总投诉率比较例(%)
2.3 感染防护使用正确率比较
观察组口罩、隔离衣、鞋套及洗手感染防护正确使用率均较对照组高,但仅口罩、洗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感染防护正确使用率比较 例(%)
3 讨论
ICU为救治危重症患者场所,正因病情危重,其大多处于无法自我表达的状态,而家属作为直接联系人,其满意度成为护理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美国重症医学会所发布ICU临床实践指南中亦特别强调,需优先对家属的良好有效沟通及护理予以考虑[9]。赋能理论是以多元方式对患者及家属主观能动性进行激发,以使之自我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所运用基于赋能理念的沟通即以增强家属参与能力为重点,充分在保障家属身心健康的同时,给予患者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有研究称,紧张、焦虑、慌乱等情绪改变可使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下降[10]。而积极应对能力作为一种正性的能量,其表现水平如何,直接对机体免疫机制及情绪状态产生影响。故在医学领域内,物质与精神治疗不可偏废。健康指导,即在初次接触时为彼此留下的印象,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即护理人员在患者及家属入院即刻,以笑容可掬的精神面貌、重视与关心患者的病情、真诚耐心地引导等帮助其熟悉环境、了解规则,为后续彼此信任关系构建奠定基础。此外,在日常关注家属情绪变化,予以主动关怀,并融入赋能理念,在专注的倾听中了解心理症结,允许适当发泄情绪,肯定其做出的努力,帮助其维持情绪的稳定,提升自我照护不平。同时借助多学科家庭会议的召开,使患者于私密空间接受多学科诊疗意见,指导做出正确决策,减轻焦虑与无助感;并对照护环境优化,医疗、心境、生活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睡眠改善。本文中,观察组家属应对能力、负性情绪的测评情况即优于对照组。在相关的研究中,将基于赋能理论的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家属自我效能增强、心理负担减轻,从而更为积极地面对患者的疾病[11]。
相关报道指出,更多信息的积极交流对ICU家属焦虑改善具推动作用[12]。然而既往仓促、生硬且单向的宣教与沟通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微信小视频宣教则可通过生动的卡通图片及真实场景拍摄,使信息的传递更为直观明了,家属更易理解并接受,进而提升对院感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及准确性;同时因相关内容的公开性,使家属更为信服,而避免因信息悬殊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另外,脱离了医院环境的微信群交流,使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仿若亲人及朋友般的关怀,有利于情绪稳定,并融洽了医护患关系。本文结果观察组探视制度遵守率、服务满意度调查及口罩与洗手感染防护正确率均较对照组高,总投诉率低于对照组。臧圆等[13]在研究中将微信视频沟通模式运用至ICU老年患者家属中,良好地减轻了探视焦虑情绪,并提升了回访满意度,使医患关系更为融洽。
综上,重视对ICU患者家属基于赋能理念的微信小视频沟通模式,可促使应对能力改善及不良情绪得以调整,增强护患融洽关系,进而减少投诉及探访制度不遵守情况,并易于院感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