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对肾脏囊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2022-01-04姜宁宁张鹏廖良忠张哲义李子彦
姜宁宁 张鹏 廖良忠 张哲义 李子彦
肾脏囊性病变是肾脏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多无症状,无性别差异性。本病的病因不明确,主要是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1-2]。针对于肾脏囊性病变,良性囊性病变较容易区分,但部分患者为肾脏复杂性囊肿和囊性肾肿瘤,其鉴别较为困难。同时,不同类型的肾脏囊性病变,其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如何做到早发现、准确鉴别是临床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关键[3]。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4]。在肾脏囊性病变诊断中,主要采用CT、MRI,虽然这些影像学技术能有效发现病灶组织,但在诊断效能和鉴别诊断方面,诸多医学者对两种方法的效果尚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肾脏囊性病变的90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CT与MRI对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诊治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肾脏囊性病变的90例(共108个病灶,其中良性60个,恶性48个)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31~80岁,平均(56.38±10.37)岁;体重 47~85 kg,平均(65.37±6.39)kg。纳入标准:(1)具备CT与MRI检查适应证;(2)临床资料完整;(3)具备正常沟通交流能力。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病变;(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3)严重精神疾病。
1.2 方法
90例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CT:采用 SOMATOM Definiton AS 64 层螺旋 CT(西门子公司)予以患者检查,设置扫描参数:层厚2 mm,层距 2 mm,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 250 mA。扫描范围为隔顶至耻骨,在扫描过程仔细观察患者的肾脏情况。随后进行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予以患者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370,碘普罗胺注射液,规格:100 ml,76.89 g),剂量为 1.5~2 ml/kg,流率为3.5~4.0 ml/s,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5 s,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60 s,指导患者有效屏气,并开展扫查,可以应用CT后处理技术,对病灶大小、形态、位置进行记录。
MRI:采用美国 GE Discover MR 750 3.0T MRI扫描仪予以患者检查,扫描参数:腹部8US TORSOPA线圈,常规使用双回波同反相位T1WI,横断面T2WI脂肪抑制序列、冠状面 T2WI:层厚 5 mm,FOV 300 mm×300 mm。弥散加权 DWI,B 值 =50/1 000/1 500,动态增强行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T1WI扫描,对比剂为马根维显(钆喷酸葡胺注射液,15~20 ml),经肘前静脉注射,剂量 0.2 ml/kg,流率 2~3 ml/s。注药 25 s后行皮质起扫描,随后重复扫3~4次(每次扫描间隔20 s),4 min 行延迟扫描,层厚 4 mm,层距 0.8 mm,在扫描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肾脏病变情况。
Bosniak分级标准:在获取CT、MRI影像学图像后,由两名专业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并明确患者的Bosniak分级。Bosniak分级标准:Ⅰ级为良性单纯性囊肿,伴细线样1~2 mm的薄囊壁,囊内无分隔、无钙化、无实性病变,呈水样密度,CT值介于0~20 HU,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情况。Ⅱ级为良性囊性病变,具体表现为囊内存在细线样薄分隔,囊壁或分隔有细小钙化,细线样薄壁有轻微强化,良性高密度囊肿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直径<3 cm。Ⅲ级为囊壁或分隔存在不规则增厚现象,增强扫描伴有强化。Ⅳ级为恶性囊性肿块,具体表现与Ⅲ级类似,且伴有囊壁和分隔及紧邻的软组织强化。本研究经影像学医师阅片后,将Ⅰ级、Ⅱ级定为良性,Ⅲ级、Ⅳ级定为恶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CT与MRI的Bosniak分级结果和诊断效能。诊断效能主要计算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真恶性+真良性)/总例数,敏感性=真恶性/(真恶性+假良性)×100%,特异性=真良性/(真良性+假恶性)×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与MRI下的Bosniak分级结果
CT与MRI下的Bosniak分级结果提示,CT与MRI均能有效明确病灶组织,在Bosniak分级鉴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下的108个病灶Bosniak分级结果 个
2.2 CT与MRI的Bosniak分级诊断效能比较
MRI的Bosniak分级诊断符合率95.37%、敏感性95.83%、特异性95.00%均明显高于CT的Bosniak分级76.85%、72.92%、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表 3、表 4。
表2 CT的Bosniak分级检查结果 个
表3 MRI的Bosniak分级检查结果 个
表4 CT与MRI的Bosniak分级诊断效能比较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肾脏囊性病变发生率呈逐年上涨趋势[5-6]。而肾脏囊性病变的临床检出率也越来越高。但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在诊断效能和鉴别诊断效果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如何为肾脏囊性病变患者选取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案是临床值得探索的问题[7-8]。只有患者获得明确诊断时,临床才能明确予以治疗干预还是随访观察,这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据本次研究表明,90例患者的108个病灶中,CT下的Bosniak分级Ⅰ级有23个,Ⅱ级有38个,Ⅲ级有21个,Ⅳ级有26个;MRI下的Bosniak分级Ⅰ级有26个,Ⅱ级有33个,Ⅲ级有19个,Ⅳ级有30个。该结果提示,CT与MRI均能有效明确病灶组织,在Bosniak分级鉴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囊性病变在影像学检查下主要具有以下征象,第一,钙化:部分肾脏囊性病变的囊壁和分隔可见钙化,且多为斑点状、弧形,形态多样。在CT平扫下,可见含钙化囊肿,但MRI的钙化显示由于CT,主要是因为钙化在MRI图像上呈低信号,鉴别也更为准确[9]。通常情况下,少量钙化沿着囊壁或分隔沉积,且边缘光滑,多为良性钙化,临床主要选择随访观察。若钙化较大或为结节状,则建议病理明确诊断,并实施手术治疗。第二,分隔:肾脏囊性病变多见分隔,与CT相比,MRI对分隔的显示更为明显,能准确鉴别良性分隔和恶性分隔。良性分隔主要表现为光滑、附着于囊壁,且无结节。恶性分隔表现为厚、不规则呈结节状,伴随明显强化。第三,囊壁增厚、壁结构形成:部分肾脏囊性病变可形成,囊壁增厚、壁结构,在MRI增强扫描下,能准确测量其强化程度及假性强化征象的可能,有利于囊性病变的性质鉴别。第四,囊内高密度或高信号:在CT扫描中若CT值>20 HU,则为高密度囊性病变;而在MRI的T1加权扫描下,信号强度高于水则为高信号强度[10]。从上述征象分析中,发现部分征象在MRI下显示更为清晰,这是MRI分级更为准确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临床诊断中,影像学医师可根据肾脏囊性病变的具体征象来进行鉴别诊断,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优先选择MRI,若难以鉴别,可结合CT进行综合鉴别,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的肾脏囊性病变性质,为临床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MRI下的Bosniak分级在诊断符合率95.37%、敏感性95.83%、特异性95.00%均明显高于CT下Bosniak分级的76.85%、72.92%、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在肾脏囊性病变中,MRI的诊断效能优于CT。MRI是断层成像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人体信息[11-12]。在T1中,人体的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相对固定,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些组织间的驰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成像的基础。当在MRI扫描下获得组织的T1或T2值时,则能形成扫描层面所包含的组织影像学图像。MRI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其影像学图像十分清晰,能有效显示组织结构、性质等。同时,MRI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多方位成像能将患者的肾脏囊性病变和周围组织关系清晰显示出来,使影像学医师在多方位、多角度下观察患者的病变组织情况,进而提高诊断符合率。在不用扫描序列下,能获得病变组织不同信号,而通过信号强度变化情况能有效明确患者病变组织性质。然而,CT对软组织的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较低,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等情况,这也是造成CT在肾脏囊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MRI的主要原因。但在临床中,MRI的检查费用较高,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取合适的诊断方案。此外,经过本次研究的回顾性分析,虽认为MRI在肾脏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优于CT,但由于研究周期短、研究样本量少等因素限制,导致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后续还需加大样本量、延长研究周期进行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数据。
综上所述,与CT相比,MRI在肾脏囊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更显著,且能准确鉴别病变的良恶性,但由于MRI的费用较为昂贵,临床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案,以尽早明确病变情况,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