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山口 感受国防科技
2022-01-04文图/石英
文 图/ 石 英
(一)初识校园
北京海淀红山口地区,坐落着一所军事院校,它就是著名的国防大学。
红山口,外人一听,多诱人的名字。走近它一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我想,多因红色老军校的缘故;就算非奇山异水,能来国防大学培训,看看高端国防科技,见见各国高级将领,那也值了。
别说,这名字还恰如其分。据讲,国防大学校园里还真有一段赭红的山脉,她起伏的山躯在阳光的浴染下闪烁炉膛般的色彩,她让人们多了不少红山的遐想与情怀。
当然,这是由来之一。另外一个由来,显然是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红色基因。那是她从诞生起就与红色浑然一体,在她的血脉里奔涌着红色的血液,她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红色儿女,在治国安邦中留下了不尽的佳话和故事。
那是报到学习的第二天,红星闪耀的展馆里,一个个历史镜头,把我带入那个扬起镰刀斧头的峥嵘岁月。
国防大学的标志性雕塑,整齐的教学楼和办公楼,校园里的林荫小道,宽敞的体育场,都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与满满的回忆。
(二)学校前身
原来这国防大学的前身,是毛泽东主席最早创建的那支红军教导队,毛主席是第一个缔造者。1927年,那场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率领着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南北到达了井冈山,脚跟刚立稳,他就富有远见地抓起了红军将领的培训,这就是教导队的最早诞生,从此她拉开了人民军队拥有军事学校的序幕。
一看校园的这些前辈的雕塑, 就明白老一辈革命家的良苦用心与远见卓识,感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们这一期是第十六期培训班,教导员,给我们解说学校展馆,那段历史仿佛历历在目。
(三)发展壮大
从最初几间简陋的土房,发展到今天的标准化现代化的军事院校,她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发展壮大,有缘的是,她好像没有离开过山的怀抱,她与这山脉有着别样的清洁,怪不得她把这栖身之地也叫做了红山口。
每天清晨或傍晚,是这红山口最温馨的时刻。我发现,这时的红山口,天空总是白云飘飘,犹如海水一样清澈;那一缕清风,准是伴着清香扑面而来;悦耳动听的鸟啼,通过郁郁葱葱的树荫传向四方,沁人心肺,好个心醉。
伴着清风,伴着清香,伴着鸟语,伴着蝉唱,我轻松地走在山冈上的那片运动场,回眸这山脉下,绿荫掩映的一排排校舍,拨动了我的心弦,它唤起了我脑海里的那片红色记忆:
这六角式的大屋顶,这屋顶前的浓荫绿树,这屋顶后的层峦叠嶂,这屋顶上的白云飞渡,多像我看过的井冈山上那片胜景,多像苏维埃政权安营扎寨的地方!
The Ecological Vision of John Clare’s Poems James C.Mckusic
那旌旗猎猎,仿佛就在眼前飘动;那鼓角阵阵,仿佛就在眼前擂响……这脑海里的演绎,让我对红山口多了不少热恋与向往。
(四)学习场景
在这红山口学习,真是有股新鲜而诱人的味道。我们一个个就像那叶小舟,带着兴奋与快慰,忘情地驶入了这个过去很少涉入的神秘小岛,在这里品味着一种独有的感觉,然后源源不断地从那张讲台上和多媒体上去获得那些鲜为人知的信息。
说实在的,这么多年来,我参加的培训不算少,不少是“共同课”,大都为人所熟悉,即使不在课堂听,也能找来资料学。可这次培训班不同,接触的都是与国家安全战略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它叫国家战略安全研究班,它吃的都是“偏饭”和“小灶”。听说这样的班一年只两次,只限于高层,我能来很难得。
性质决定特色。这次高端培训,当然与众不同。就拿专家来说,讲座的都是有将军之衔的专家,也有不少部长和院士,他们都是权威人士,在理论与实践上造诣很深,信息量占有非常大,他们的课,我们听起来津津有味,似乎跟着他们走进了东海,走进了南海,走进了台湾海峡,走进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似乎洞悉那些不能忘怀的历史情境。这些透析的问题,一个个都发人深省,如梦方醒,让人心灵深处燃起了忧患烈焰。
(五)科技强军
过去曾几何时,我们的心理感觉过好,认为中国崛起强大了,没有什么可怕的,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冷战之后的世界,如此不安宁:大国强国之间的博弈,如此激烈:我国周边的恶邻,一个个如此居心叵测:未来战争,变数增多,情形复杂,如此难以预测: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危机,与日增多,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于是,我们开始了思考的跋涉。
我想,要不是走进这红山口,或许我们还会停留在那个“感觉良好”的“山岔口”,是这红山口让我重温了过去,认识了现在,了解了未来,读懂了安危。
我觉得我们今天的中国,多么需要居安思危这一课!然而,这一课,我们似乎等了很长时间。不能不看到,高枕无忧之下,我们的许多人沉湎于一种陶醉,不知不觉丢了忧患意识,有的还不屑于那些不见硝烟的博弈,甚至还疏于防范那些潜移默化的阴谋之心,真的以为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显然,这是一种麻木与疏忽。那天,校园里战争影视厅播放的《甲午,甲午》纪录片,真实地告诉我们:落后挨打,软弱挨打,麻木也会挨打。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留下的伤痛。
如果说,一百二十年前,我们的那些前人也能居安思危不显麻木软弱的话,那么,那场大清与日本打拼的甲午战争以及后来的丧权辱国就不会输得那样惨重!这就是历史的警钟。我想,上好这一课,光靠一个红山口讲堂似乎不够,如此庞大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这样讲堂才行。
(六)穿上军装
红山口,真的是与别处有所不同。它就像一个大磁场,从走近它的那天起,就愈发觉得它那威武阳刚而饱满的身躯,从上到下部充盈着一种不可小觑的磁力,它不仅吸引着我,也吸引着每一个向它走来的人。
这磁力,自然包含着那些意蕴深远的传授,包含着那些别开生面的创意,包含着那些润物无声的教诲,还包含着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让你接触起来,有着渐渐浓烈的兴趣,专心地把注意力聚焦在那片视野里。
就说报到的那一天,安全学院就别有新意,给我们每个学员量身制作了一套简易的军装,并还配上了臂章,穿上它,立马显出了军人风采,有了威武之气和阳刚之美,难怪大家说“进了这国防大学等于圆了一个军人梦”。这话不假,真是圆了一个军人梦。
(七)研讨互动
过去我在市里工作兼过军分区第一书记,但没找到今天这样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还真是这次。部队式的装束,部队式的生活,部队式的环境,部队式的管理,部队式的纪律……细加品味,自己就浑然像这部队中的一员!你看,上下课,值班员要报告,全体要起立,很像军人的样子:集体出行,统一列队,喊着口令,走得带劲儿:吃饭、上课、讨论、集合,以铃声为令,整齐划一,不见拖拉。
感触颇深的还是那次战略性对抗推演。我们研究班和战略班混合编队,饰演着各种角色,然后根据危机的出现,进行外交、军事、经济上的博弈,还有新闻发布应对上的模拟,不仅“形似”,也有些“神似”,整个推演搞了一周,从启动到讲评有声有色,好开眼界。特别是应对方案和总结这两轮发言显得精彩,一个个见地深刻讲得出色,尤其几位将军学员的研判很有深度,看出了素质不一般。
那次互动式交流给我的感觉也很好。那是围绕军地融合搞好国防的话题来展开的,我们研究班和战略班百余人之间面对面地互问互答,气氛活跃,高潮迭起,正如主持人金一南教授最后说的那样:这种互动式交流效果之好,是教室里的几堂课难以相比的。
(八)边关之旅
红山口的方圆虽不大,但它好像连着整个世界,在这山口里我们可以触摸世界的脉搏。因为每堂的讲座以及多样性的交流,让我们脑海里涌入了大量的信息,仿佛刻录着一张世界的光盘,更加看清了硝烟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看清了世界方阵的排列与组合,看清了谁在破坏和平,谁在阻挠中国发展,谁是问题制造的元凶。
有种“讲座”叫观摩,有种“讲座”叫观演。红山口就有这个特点。它让人耳濡目染,也让人心潮起伏。
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些资料片。一部部,客观真实,尖锐犀利,思考深刻,直叩心灵。有的让人看了心情沉重,那种悲壮与悲情,那种教训与教益,叩击着心扉,震撼着心灵,思考之中多了几分清醒:像大漠上那几次军演,一支支威武之师横空出世,看了让人欢欣雀跃,荡气回肠,那种强军之势鼓起了信心的风帆:像军旅中的几次演出,澎湃着心潮,激荡着心怀,洗涤着心灵,奉献边关的情结使人泪洒腮旁。这样的强烈浸染与感染,恐怕只有军营才会如此充分。
然而,更感慨的还是那次新疆考察之行。这是一次感动之旅,也是一次难忘之旅。绵延数百里的喇拉昆仑山谷,氧气稀薄的帕米尔高原,身披霜雪的红其拉甫,茫茫不见人烟的千里戈壁,显示出了这里的生存生活条件格外艰辛。就是这种条件下,我们的部队,我们的官兵,夜以继日地镇守着边关,壮大着国防,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可歌可泣。
在广袤的戈壁和荒漠的原野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了美丽的城市,开创了绿色的产业,塑造了军垦魂,唱响了戍边歌。在治疆维稳的边关前沿,兵团将士、地方武警、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守土尽责,留给人们那么多的感动,多次我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九)尾声
红山口的治学精神,红山口的军魂魅力,它将成为我心中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