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震将军领导筹建国防大学纪事

2015-10-16夏明星

党史纵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杨尚昆国防大学张震

夏明星

张震是人民军队历史上一位有相当影响的人物。红军时期,他当过团参谋长;抗日战场上,曾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解放战争中,曾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又历任华东军区参谋长、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南京军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曾出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张震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9月,人民军队第二次评授军衔,张震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人民军队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问题在会上议过多次,我也表过态,为什么还要单独问我呢”

1985年3月9日,中央军委调整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免去了张震的副总参谋长职务。对于组织上的这一安排,他感到很高兴,并在日记中写道:“光阴似箭催人老,现已鬓发如霜也。”“这次调整有利于今后工作开展,年轻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他的夫人马龄松更是高兴,说:“过去你忙,今后我们可有时间聊天了。”

3月18日,总参谋部召开各部局领导会议,宣布命令。在讲话中,张震表示完全拥护军委的决定,热诚欢迎新调来的同志,衷心感谢5年来总参谋长杨得志与各位同志对自己工作的支持。私下闲聊时,他曾与一些同志说:“我的军事生涯到此结束了。”按照杨得志的意见,张震先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接,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当时,张震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读书计划:“过去买了那么多书,包括二十四史,就是准备退休以后读的。”

此时,军委正在紧张地拟制裁军100万的方案。因为张震之前参与了这项工作,有些会议还通知他参加。一次会议后,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将他留下,问:对合并解放军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组建一所国防大学,有什么意见?

过去,由于工作关系,张震有时也列席军委常务会议,听到一些对三大学院的反映。在他印象中,军委对三大学院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但也议论到一些问题:主要是按照规定的学员定额,招收不满,于是就向下延伸,“抢”了一些高级步兵学校的“饭碗”;再就是由于训练任务分工不明确,大家都用三大学院的教材,或者是用自编教材,在内容上交叉重复较多。于是,有的学员就反映,在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感到内容很新鲜,到了三大学院以后,还学这些,就觉得有些陈旧。

在总参工作时,对于上述反映,张震曾派军训部人员做过调查,他也亲自到军事学院开过座谈会。座谈会所了解的情况和在军委常务会议上听到的议论差不多。

对这些问题,张震曾有过一番认真的考虑:之所以有议论,固然有工作上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体制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就需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早在1982年军队体制改革过程中,军委就酝酿过三大学院合并的问题,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付诸实施。现在,我军决定减少员额100万,再不下这个决心,矛盾会更加突出。所以,当杨尚昆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明确地表示:赞成。这次谈话以后,张震多少有点纳闷:“这个问题在会上议过多次,我也表过态,为什么还要单独问我呢?他没有讲,我也不便问。”

3月间,军委常务会议数次开会,研究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问题,并就几个主要问题作出决定,其中包括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这是我军高级干部培训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4月3日下午,杨尚昆约张震谈话,明确地说:筹建国防大学这件事,由你负责,怎么样?张震一听,感到有些突然,根本没有想到军委会把这一任务交给自己。因为三大学院的主要领导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特别是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萧克和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刘志坚,资历更老一些,威望也更高一些。于是,他向杨尚昆建议:最好由萧克或刘志坚来负责筹建国防大学,他们一定会比我搞得好。他还没有说完,杨尚昆接过话说:他们两位的能力是很强,但目前都在学院任职。让他们负责筹建,恐怕工作中会有一些不便,而且年龄也稍大一些。我看,还是你比较合适。这件事,军委还要再正式议一下。话说到这个份上,张震只好服从组织:“听他的口气,似乎没有多少商量的余地。”

张震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了1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因此受了不少苦,所以,他有些百感交集:“说真的,对院校工作,我既有很深的感情,也留下了不小的‘伤痕,不愿再到学校工作。但转念一想,尚昆同志只是说要我负责筹建,又没有说还要我到学校去任职,觉得也不便推辞。”于是,他表示说:就算是发挥“余热”吧。后来,他与杨得志聊起此事,杨笑称:你这是“下马”不“解甲”啊。

“成立国防大学,同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总会有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这次谈话之后,张震受军委的委托,分别征求了三大学院主要领导对成立国防大学的看法。萧克、刘志坚,后勤学院院长徐芳春、政委曹思明以及三大学院的其他领导,都对成立国防大学表示赞成,大家认为合并办学既可以集中使用教学力量,也可以对教员实行梯次配备。这样,教员有的在第一线教学,有的搞科研,有的到部队和社会搞调查,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相结合。合并办学还解决了招生问题,不会再出现各学院争学员的现象了。

三大学院即将合并的消息传出后,赞同的人很多,意见相左的人也不少。有的人讲得还很尖锐,说什么“撤销政治学院,是要负历史责任的,将来肯定要做检查,而且不出3年又要恢复过来”。有的人责问:“天天讲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为什么又要把后勤学院撤销掉?”还有人直接给军委写信,明确表示不同意将三大学院合并。

面对这些反映,张震不为所动:“合并三大学院,成立国防大学,同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总会有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需要做大量艰苦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对于筹建中的困难和矛盾,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这个人,多年就是这样,一项工作不做则已,做上了就竭尽全力,努力把它做好。”工作之余,他常想:现在军队高等指挥院校的矛盾究竟在什么地方?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国防大学?如果军委最后将学校建设的任务交给了我,工作应该怎么开展?他常抽空找一些在三大学院工作的干部聊一聊,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开阔自己的思路。

渐渐地,张震心中有数了:“我觉得国防大学应该学得高一些,不能和中级院校重复。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把军队指挥院校的训练体制理顺。”本来,根据叶剑英元帅的一贯指示,第十二次全军院校会议早就提出,军队指挥院校搞三级训练体制:初级指挥院校重点是培养排长,训练内容以分队战术为主,可以上挂到连、营;中级指挥院校以培养团级干部为主,训练内容可以下挂到营、上挂到师;而高级指挥院校培养的是军一级的指挥员,应该上挂到方面军、下挂到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够好,相互交叉仍然过多。所以,张震想在向军委正式建议之前,应先向杨尚昆个别汇报一次。1985年10月,杨尚昆去河南夏邑县参加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揭幕仪式,要张震同行。利用这个机会,张震要总参军训部负责人员带着录像带,在郑州向杨尚昆作了汇报。杨尚昆明确表示同意这一设想。

针对三大学院学员反映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的问题,张震心中有谱:即将成立的国防大学,教学内容应该新一点。教材不能一用就是10年,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加以修订。即使是哲学课,尽管其基本原理是不变的,也要紧密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在郑州,杨尚昆与张震谈话时,曾讲到高级干部的知识面不能太窄,因为他们的岗位要经常互换,军政不能分家,尤其不能分得太细。交谈中,杨还讲到好多干部的例子:比如罗荣桓元帅,长期做政治工作,但抗战时有相当一段时间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做的是军事工作。工作岗位互换,经受全面锻炼,是干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对于杨尚昆的观点,张震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我多次出国访问,也感到,与外军相比,我军在这方面有差距。作为一名高级干部,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专业,要一专多能,军、政、后都行,海、陆、空、二炮的知识兼备。而且,不仅要懂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也都要懂一些。一句话,就是知识面要宽一点。”

关于国防大学的教学,张震认为一定要深一些:“有些课程,比如毛泽东军事思想,学员在初级、中级院校都学过一些,到了国防大学还要学,但要求不同了。在国防大学,重点是学习如何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回答和解决军队在‘三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以上种种所思所想,后来被纳入国防大学教学指导思想,这就是“高、新、宽、深”4字要求的最初设想。诚如张震所言:“它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根据现实存在问题,特别是着眼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适时提出来的。当然,究竟怎么样,我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有信心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委托张震同志牵头,吸收三总部有关同志参加,负责筹建国防大学”

1985年4月30日,军委常务会议作出正式决定:“委托张震同志牵头,吸收三总部有关同志参加,负责筹建国防大学。”

接受这一任务之后,张震非常清醒:筹建工作只有自己和三总部的人员还不够,还应该请三大学院的有关领导参加,共同组成国防大学筹建领导小组。很快,军委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张震就请三大学院党委自定,每院派两三位人员参加筹建领导小组的工作。

5月4日,经过几天的协商,国防大学筹建领导小组正式组成,张震担任组长,副总参谋长韩怀智、总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谦、总后勤部副部长刘明璞担任副组长,成员有军委体制改革咨询小组组长陶汉章以及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的副院长等。在这些人中,有的对部队情况比较熟,有的办院校是内行。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三总部有关部门的同志组成,由总参军训部副部长杨振亚负责。

筹建领导小组的成立,预示着国防大学的筹建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5月7日,国防大学筹建领导小组在三座门召开第一次会议。张震在会上讲了话,他充分肯定了三大学院的成绩,同时也指出:根据军委的意图,组建国防大学,主要是考虑到军队精简员额100万之后,高级干部的编制减少,训练任务也相应减少,因此要进行调整。合并以后,学校如何才能办好?这时,张震第一次将大学所设课程所学知识“高、新、宽、深”4个字的设想提出来,与到会的人员商量。此外,他还出了一系列题目。比如,国防大学的办校方针、原则、任务应当如何提?训练体制应当如何改?学制究竟搞多长?学校体制如何设定?设立几个部、系、教研室?要不要搞国防研究系?能不能成为军委、总部的咨询机关?如何学习三大学院的办学经验?如何借鉴外军高级指挥院校的做法?等等,让大家深入研究。最后,他明确了筹建领导小组的任务,就是按照军委的指示,做好组建国防大学的调查、研究、论证工作,负责任地向军委写一个意见书。一句话,就是为军委确定筹建国防大学当好参谋。会上,筹建领导小组的成员们积极性都很高,表示要按照军委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筹建国防大学的任务。

五六月间,为了把国防大学筹建好,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多次集中,学习毛泽东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论述,包括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给军队院校的题词、批示、训词,还学习了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院校要发挥集体干部部作用的重要讲话。

在学习中,大家找来了刘伯承元帅创办南京军事学院、罗荣桓元帅创办政治学院、刘伯承和叶剑英两位元帅携手创办高等军事学院,以及李聚奎上将创办后勤学院的有关文件、资料,一份份地认真研读,学习他们的办学经验。此外,张震还请三大学院的现任有关领导介绍院校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的经验。回忆往事,张震由衷地说:“三大学院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国防大学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借鉴外军的经验,张震还通过驻外武官,了解外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军队高等军事学府的做法。不少武官报回了材料,经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类整理后,筹建领导小组逐一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研究所的学者,介绍了美军军官的培训体制。后来,在国防大学设置国防研究系,招收少量地方高级干部入学,并用一定时间到国外参观学习,就是吸收了一些发达国家军队办院校的经验。

这次学习,重视历史经验,但不因循守旧,而是着眼于发展和创新;借鉴外军做法,但不照套照搬,而是根据我军情况,择其所长,为我所用。通过学习,筹建领导小组形成了共识,确定筹建国防大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改革,理顺关系。”

在筹建期间,仍有不少人强调专业训练的重要性,张震合理吸收他们的意见:“我想,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与培养‘通才并不矛盾。为了照顾到这一特点,可以设立进修系,各期内容可以有所不相同,分别轮训军事、政治、后勤干部,以加强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军委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张震主持起草的《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

为了把筹建工作搞得更扎实、更细致,筹建领导小组还组成几个调研组,带着大家的初步设想,到机关、部队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

1985年5月底,调研组分头到军事、政治、后勤学院,听取三大学院领导的意见,同机关干部、教员、学员代表进行了座谈。代表们建议,国防大学不仅要培养军队高级干部,还要从国防建设的角度培养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不仅要研究军事战略问题,还要研究与国防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

1985年6月上、中旬,调研组又分赴沈阳、北京、济南军区,到了海军、空军和二炮等单位,分别听取军区和军兵种领导机关的意见,并同部队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座谈会开得十分热烈,部队的同志提出,国防大学应成为培养国防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中心、国家安全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心和军委、总部有关军队建设重大问题的咨询中心。为此,学校应体现“综合”“合成”“战略”这3个特点,即军事、政治、后勤俱全,诸军兵种合成,从事战略问题的研究。

总之,大家共同的愿望是:坚持我军优良传统,把国防大学办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部队欢迎、干部向往、学员自豪、地方赞赏、国际知名的合同指挥大学。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军委的指示精神,筹建领导小组起草了《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在上报军委前,张震提请三总部办公会议进行审议。而后,又分别征求了萧克、刘志坚、徐芳春、曹思明等三大院校领导的意见,他们均表赞同。

为了把文件修改好,张震还将此件送给李志民、李聚奎征求意见。他们两位分别担任过高等军事学院政委和后勤学院院长,办学经验很丰富。后来,他们写信给张震,认为设想基本可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1985年7月20日,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开会,总结前一段的工作,张震对《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个文件比较成熟,再做进一步修改、斟酌,即可报军委审定。

1985年9月10日,军委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国防大学筹建工作的进展情况,逐条讨论了《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会上,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国防研究系要不要招收地方领导干部的问题。张震在会上建议:国防不只是军队的事,还包含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方面。招收一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入国防研究系学习,有利于共同研究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有利于密切军政关系。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同意国防研究系可招收一定数量的省级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司、局级以上干部,研究国防建设的有关问题。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班次很受高级干部的欢迎。

另一个是要不要组织学员出国考察的问题。张震向军委建议:每年应组织一部分学员出国考察,学习外军先进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扩大高级干部的视野,对我军建设会很有益处。这项工作应该逐步展开。当然,具体组织时,一定要控制人数和批次,精打细算,力求节约。军委最后同意了这一意见,表示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送一些教研人员出国进修;外军领导人、学者、专家来我国访问时,也可请他们到校讲学,还可派少量学员出国考察。

这次会议还重点讨论了国防大学的院系设置问题。本来,军委在决定成立国防大学时,已经明确其下设军事、政治、后勤3个系,并且写进了军委常务会议纪要。但在筹建过程中,张震反复考虑,从发展的观点看,高级指挥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工作岗位能够互换,否则就不能组织指挥现代战争。所以,他主张打破传统的设系方法,改为按训练目标设系,实行陆海空、军政后混合编班,统一施训。为此,在6月15日召开的筹建领导小组会议上,他讲了这一想法,并提出写两个方案,供军委定夺。筹建领导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赞同这一意见,支持他向军委提出建议。9月10日,在列席军委常务会议时,张震再次提出了这一想法。最后,军委采纳了这一意见,同意按训练目标设置院系。军委常务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原则通过了《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同时还对学员、教员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要求选拔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国防大学学习,并注意要吸收40至50岁之间有真才实学的军、师级编外干部入学,以保存干部骨干;要千方百计保留三大学院的教学骨干,防止人才流失;对于保留下来的教员,要有计划地组织轮训,充实和更新他们的知识。

139号文件精神“是努力办好国防大学的重要保证”

根据军委常务会议的精神,张震主持的筹建领导小组对《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充实,更名为《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9月25日再次呈报中央军委审批。

军委对这个《方案》很重视。10月9日,杨尚昆亲笔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鹏写信,建议国家教委对《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方案》进行审议。根据李鹏的指示,国家教委同总参军训部和国防大学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协商,于11月19日提出正式论证意见:赞同军事、政治、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赞同《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方案》。在此期间,杨尚昆还请胡乔木对《方案》作了文字上的修订。

12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批转国防大学筹建领导小组〈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方案〉的通知》,文件编号为国发〔1985〕139号。后来,大家习惯地称之为“139号文件”。

139号文件明确指出:“国防大学的成立,是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培训体制、内容和方法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加速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根据139号文件,校名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是我国最高军事学府”,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国防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陆、海、空军军以上军事、政治、后勤指挥干部,大军区以上机关高级参谋人员,军队高级理论研究人员和省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军委、总部决策起咨询作用。”这里,明确了国防大学一是要出人才,二是要出科研成果。作为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高层次人才密集,在国家军事战略等重大问题上,理应成为中央军委和总部的咨询机构。

根据139号文件,国防大学的建校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办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合同指挥大学,培养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战争要求的高级干部和理论研究人才。”

139号文件对国防大学系的设置、招生对象和教学内容,也作了明确规定。

按照139号文件的规定,国防大学校部设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原军事学院院址,院系及所属单位分别设在原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院址。

对于139号文件,张震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做些调整和完善,但它的基本精神仍然是适用的。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139号文件精神,不断地用它来统一全校人员的思想,指导学校的全面建设与改革,是努力办好国防大学的重要保证。”

军委在研究国防大学筹建方案的同时,也在考虑国防大学领导班子的配备问题。就在接手筹建工作不久,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告诉张震:军委考虑由你出任国防大学校长,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为政治委员。后来,军委又逐步明确,由沈阳军区原司令员李德生任政治委员。

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张震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50多名年龄较大的中央委员退出了中央委员会,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用当时的话来讲,叫做退居二线。张震也想:等完成了国防大学筹建任务以后,就退下来休息;第一线的工作,应该由年轻一些的同志去干。于是,他向军委领导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军委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1985年11月30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颁布了国防大学领导班子配备的命令:张震担任校长,李德生担任政治委员。同日,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国防大学党委常委组成的通知,李德生任书记,张震为副书记。

1985年12月24日,是人民军队军事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颁布了成立国防大学的命令。这不仅标志着国防大学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军的院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1月15日,国防大学召开了成立大会。杨尚昆代表中央军委讲话,他充分肯定了三大学院为我军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说明军委决定合并三大学院、成立国防大学的原委,并勉励国防大学的教职员工,要树立办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事学府的雄心。他特别强调,国防大学应当培养出能够驾驭现代战争、克敌制胜的将帅。

杨尚昆讲话后,代表中央军委向国防大学授军旗。这时,只见张震正步向前,行军礼后,双手接过军旗,高高举起,向全校教职员工展示。这一刻,作为一名年逾古稀的老兵,张震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今天,军委把军旗授予了国防大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国防大学的信任和厚望。”

国防大学的成立,受到了新闻界的广泛重视。《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突出报道了国防大学成立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些外国的通讯社和报刊对此也给予特别关注。有的作了报道,有的发表了评论。法新社引用西方军事专家的话,说“中国新成立的国防大学是要培养能进行现代战争的高级军官,以便更好地对付外来威胁”,对于军队的全面改革,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国防大学的成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一时间,来信雪片般地从四面八方飞来。有的予以深情的鼓励,有的提出中肯的建议。张震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认真予以整理,归纳为98条意见,然后逐条研究落实的办法,决心以办好国防大学的实际行动,报答全国人民的厚爱。

在张震领导下,国防大学阔步前进,开启了中国军事教育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杨尚昆国防大学张震
致命的暗喻
杨尚昆如何评价自己中办主任生涯
中南海“总辅导员”杨尚昆
“弄染协定”的历史贡献
杨尚昆三次回乡
张震三十岁学艺
致命的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