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法”对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启示

2022-01-03邢然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学困生高中英语

摘要:如何转化英语学困生对每位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分析了该理论体系对于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指导意义,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英语教学中,同时建立有效的英语学困生帮扶机制。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高中英语;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高中英语学科“学习困难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高中英语学科“学习困难生”现状

中学英语教学实践显示,在同等的认知条件下,英语基础及其水平尚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困难生,较之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和严重;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和存在,不但直接造成学困生的学习兴味索然,效率低下、效果低差,而且还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学困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乃至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无不产生消极作用(杨帆,2020)。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发现,初学英语之时,学生们对英语都充满了新鲜与好奇,英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大胆模仿,高声朗读,兴趣特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高中,学习内容逐渐地加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在减退,英语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英语学困生逐渐增多(唐烈环,2011)。这部分学生,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各种原因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甚至有一些学生更是自暴自弃,完全放弃了英语学习。这给英语教师带来了困惑和挑战。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学困”的原因,找寻正确的教学方法,制定有效的转化策略。

1.2 高中英语学科“学习困难生”成因分析

总的来说,学困生的成因通常包括两个层面—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以及学习的意志品质等;外在的因素主要是基于家庭、社会、学校等三个部分所产生的影响。(张静,2020)

高中英语学困生受自身因素影响,往往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求知欲低、学习动力不足,意志薄弱,对于词汇的记忆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学困生,一看到密密麻麻的英语单词就头疼脑热,一看到长难句就产生畏难情绪,破罐子破摔,甚至整张卷子答题都靠“蒙”,久而久之,学习成绩长期“吊车尾”,会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甚至对学校、师长及同学的情感也逐渐淡漠,继而发展到对抗情绪。

学困生受外在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关心太少导致关爱感缺失;社会层面上可能是部分学生受到霸凌等因素导致自暴自弃,或者是接触到不良群体导致自甘堕落、无心学习;而学校方面则与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有关。

任何一方面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最终致使学习成绩始终停滞不前,成为学困生。但内在原因,也就是学生的自身因素,无疑是其成为学困生的根本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将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兴趣作为转化“学困生”的重点。

2.“产出导向法”对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启示

2.1 “产出导向法”简介

“产出导向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文秋芳教授在2008年提出了“产出驱动假说”,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其演变而来的“产出导向法”目前已成为一套成熟完整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包括3个部分:1)教学理念;2)教学假设;3)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文秋芳,2015:547-548)。

这一教学理论受到一些专家和教师们的广泛关注,且在一些课堂上进行了实践。在对“产出导向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时候,一些学者通过对照实验,对比了英语学习者总体水平、各项英语技能、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张伶俐(2017)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发现:POA能有效提升学生听力、口语、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OA深受学生的喜爱,增强了其学习英语的动机,提升了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产出导向法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服务的,后来逐渐应用到大学外语教学中,近几年,产出导向法也逐渐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2.2 理论基础

2.2.1 输出驱动假设

“输出驱动”主张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产出比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更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换句话说,教学中以产出任务为起点,学生尝试性完成产出任务后,一方面能够意识到产出任务对提高文化素养、完成学业和改进未来工作的交际价值,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该假设相信,一旦学生明确了产出任务的意义和自身的不足后,会更积极主动地未完成产出任务而进行输入性学習,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文秋芳,2014b)。

2.2.2 输入促成假设

该假设提出,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适时提供能够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与不提供的相比,前者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又能够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这些材料就能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有效拓展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语言体系,将产出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文秋芳,2015)。

2.3 “产出导向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产出导向法”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发展而来,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仅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开辟了新路径,其中的一些教学理念、教学假设以及教学流程也为转化英语“学困生”提供了新思路。

2.3.1 输出驱动

虽说“输出驱动”假设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中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但实际上,这一理论对于一些学习水平较差的学困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一些英语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长期不敢张嘴说,不敢下笔写,继而导致丧失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演变成抵抗情绪,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对此类学困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更需鼓励他们多说多写,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一些交际任务,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学会,从而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鉴于学困生底子较弱,暂时还难以产出与课程标准要求所匹配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放低标准,引导“学困生”产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产出的内容,让“学困生”觉得自己不是一无所知,重拾英语学习的兴趣,由此形成内驱力。

2.3.2 输入促成

英语学困生英语基础较差,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在他们进行交际活动,尝试产出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帮扶。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脚手架”作用,引导学生根据产出需要有选择的输入语言学习内容、语言形式以及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从输入材料中挑选出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有效拓展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语言体系,让学困生“有所学”,让他们发现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是可以学到东西的,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2.3.3 以评促学

在对于英语学困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尤其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产出导向法”中的“以评促学”假设主张在教师专业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打破“学”与“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深入阶段(文秋芳,2015)。学困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更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在对学困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产出进行及时反馈,以鼓励为主,查漏补缺,以此进行下一轮的输出驱动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3. 结语

“产出导向法”体系给教师们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但在长期的学困生转化过程中,还需建立完善的“学困生”帮扶机制,学校应把关注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纳入学校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建立“学困生”学习档案;规范“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将学困生转化工作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的一部分以保障此项工作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唐烈环.以生为本提高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动力[J].现代教育论丛, 2011(11).

[2] 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學与研究, 2015(4):547-558.

[4]杨帆. 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推进措施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2008(9):144-146.

[5]张伶俐.“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2017(3):369-376.

[6]张静.围绕内驱潜能点,增强学习自信心——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动力的激活方式[J].考试周刊2020,(89):115-116.

作者简介:邢然(1996—),女,汉族,河南许昌,研究生在读,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学困生高中英语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