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物流职业能力阶梯培养的中高企衔接实践研究

2022-01-03张毅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摘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本文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针对现有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差距大、课程设置契合度较低、技术技能等级的连接并不畅通的问题,在我校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能力阶梯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置课程内容、企业深度介入专业建设、中高企共建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中高企三方联合产业学院等思路,从而为中高职院校提升衔接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企衔接、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中职学校(高中阶段)、专业高职教育(专本阶段职教)、本科生职教(研究生阶段职教)等各层次职业教育机构组成,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工学融合、顶岗实践教学模式,面向企业一线培训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型管理人才。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一直是主体,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却呈现规模萎缩、生源不足、社会认可度差、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有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中等职业办学模式,将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职和高职教育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 与社会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发展目标。强化中高职专业的有效衔接,解决中高职专业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健全中高职专业衔接对策,创新衔接方式,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中高职教育体系的作用,整合功能,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对人才的吸引力。

一、物流行业中高职就业情况

在姜洪的《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课题中的《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报告》中我们看到,物流管理中-高-本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如下表1。我们重点分析了中高职学生的走上工作岗位的发展后发现,中职学生群体文化基础较差,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侧重的是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只能从事操作性的基层工作,而面对分析统计、综合管理等任务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无疑这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假如学生想要从事其他工作,那么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其理论分析与方案设计的能力明显要高于中职学生,因此其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上,就拥有比高职生有利的条件,但是,对于一线岗位的不了解,不接“地气”;普高升学学生的就业意愿不高等,高职学生在就业初期的反馈也并不理想,这同样困扰着高职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更科学的开展物流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对于促进中高职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和拓宽就业道路方向尤为重要。

二、中高职专业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存在差距。我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在为基层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操作技能、基础岗位的适应能力,但存在着注重基本操作、忽略理论掌握;注重实际能力、忽略基础知识;注重专业技能要求、忽略文化基础指导等的不良现象。与此对比,国内高职教育的目标则是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即不但要求培养专门人才的实践与操作技能,还要求提高其文化理论素养。由于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独立、存在明显差异、缺乏连贯性,造成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学习困难,定位不准,不利于实现中高职专业的有效衔接。

2. 课程设置契合度较低。在我国现有的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课程设置重叠严重。中高职之间为了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衔接授课教材与课程标准,造成双方在专业课程在内容和难度的设置上出现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过知识,在高职阶段又重新学习一次,降低了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实现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教学目标。第二种是对于物流这样的行业覆盖面非常广的专业,中高职选择的方向完全不一致,课程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学生在高职阶段无法利用在中职学习时打下的专业基础,需要完全重新学习。

3.技术技能等级的连接并不畅通。目前职业教育在物流技术技能等级鉴定方面,多年来一直存在着标准不明确,企业认可度低,等级衔接不清等的问题。部分高职学校由于受到国家政策、企业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制约,同时又以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为主,因而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以及技术技能的应用操作培训上,无法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经济发达地方的中职院校,特别在部分省级重点中职院校中,与知名企业有着较长期的技术合作,实习实训的开展的学习的重点,在专业技能提升上相比高职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虽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1+X”证书制度,但在行业内并未完成覆盖,特别是在打破校企的共同认证上,仍然困难重重,这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在职业能力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

三、中、高、企衔接的优势和形式

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具备科学知识,受过系统专业教育培养的新型劳动者,而为了稳定有效的获得这种劳动者,仅仅从个人成长和企业培养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完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职业教育,就是担负培养这类劳动者这一社会职能的组织。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企业提供用人需求和用人规格,这是校企双方能够合作的基本逻辑。校企之间的最基础的关系就是人才供需之间的关系。人才供给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来实现,培养人才的过程和质量,又与校企关系,也就是产教关系密切相关。中高职衔接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培养方式,这种衔接不应只限于学制上的延续,如何在过程中系统地体现校企合作,企业深度介入,实现中高企三方合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关键。

1.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应是中高企衔接联合培养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企业深度介入培养全过程,进行职业能力要素分析和内涵标定,让课程内容变得更为具体和务实。中、高职一体化的衔接是专业建设分段的衔接、是课程内容分段组织实施的衔接。因此,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的选择,应以整个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人才的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锚点,职业素养的确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验实训环节、企业实习、日常与课程考核等都需服务于培养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

2. 以职业能力阶梯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置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应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要素,崗位之间的关联、不同层级岗位能力需求的提升,都要分解到课程内容当中去,分解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深度介入培养全过程,有利于研究和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人到相关专业课程之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二为一,实行真正意义的“岗课证”合一,突出对人才“阶梯培养”的特点,这个阶梯的“梯度”应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在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和两所不同学校实施,必须要明确一个,也仅有一个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系”。以此为基准,去设置、开发所对应的课程内容、配备所需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仿真与真实的实验实训环节等。

3. 企业深度介入专业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要全过程体现校企深度合作。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企业特色课程,学生岗位与能力应如何“匹配”和“升级”,应以企业的需求为标准,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派工程师到校教学,也可将学生组织到企业进行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企业团队根据企业管理、生产等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学生成为企业师傅的实习生、学徒工,企业作为组织实施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一员。

4. 中高企共建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建设是职业教育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作为直接从事实体经济生产的主体,为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师资队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把学生实习实训校外基地建在深度合作企业里,企业把员工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在学校,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起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订单班教材;把企业部分真实业务延伸进校,建设企业校内实战基地。校企共同组队参加教育系统的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以便企业专家了解教学业务,教师组队参加行业企业比赛,以便教师了解真实的行业岗位现状等,双方互为人力资源池,形成以提高业务技能和教学有效性为核心的中高企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5.建立中高企三方联合产业学院。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问题也较为明显,已限制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现阶段,校企合作虽然已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但从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仍属于以毕业生供给为主要途径的初级阶段。现有的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是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目标,大多依托高职高校建立,有独立运行机制、服务于某个行业企业。把中职的融入到现有的产业学院体系中,将为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既补全了学生基础岗位技能培养的短板,延展完善“学历提升—能力提升—岗位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梯,更能全面的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职场必备的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真正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5-11.

[2]李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新型路径[J].教育评论,2017(11):27-30.

[3]姚承志.谈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J ]天津承认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 0),34-37

[4]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 J ] ·职教新视野,2008,(3)

[5]杜怡萍.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6]曹建东,桂德怀.中高职衔接的现实基础与有效路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作者简介:张毅(1980.01-),男,双学士,高级讲师,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交通运输。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