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培根铸魂使命
2022-01-02郭亚红
郭亚红
摘要:课例研修是一种系统的教学研究过程,其中课例是载体,观察是手段,教学问题是对象。恰逢河南省思政一体化同上一节课,以此为契机展开教研。课例体现思政一体化的基本要求,注重思政课的时代性、进阶性、创新性;突出“四史”渗透;凸现育人作用。研究课例,精进教法,教研路上再攀登。
关键词:课例研修 思政一体化 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往昔已展千重锦,今朝再进百尺竿。新学年伊始,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2021年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暨大中小学思政集体备课如期进行。8月31日,安阳大中小学四位思政课教师把党员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感人故事融入“大思政课”,很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为共同上好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提供精品范例。下面,我就四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课例体现了思政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一)体现了思政课的时代性
四节课坚持铸魂育人,党史全覆盖,贯穿全过程,很好的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河南省情,关注国内外形势,关切国计民生,植根生活、透视生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厚植家国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性鲜明。
(二)体现了不同学段的进阶性
纵向四学段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实现课程目标与不同学段孩子认知水平的有效融通。小学《课本里的共产党员》这节课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启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爱国、爱党、爱人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歌声里的党史》这节课注重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四首歌串起了我党“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阶段的壮阔历史,设计巧妙;高中《激扬青春,不负韶华》这节课注重提升政治素养,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不忘来时路,奋斗新征程》这节课注重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四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从而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体现课程资源开发的创新性
不同学段的四节课均基于学情需要,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了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都能从各学段的学情出发,运用鲜活的资源、典型事例,巧妙设计,各具特色,亮点频出。孟晓雪老师的《歌声里的党史》用四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串起了我党“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阶段的壮阔历史;王春娇老师的《激扬青春,不负韶华》围绕青春一词,用一个个故事由远及近,从青春的味道、青年人的凯歌、青年人的圣地、难忘的青春岁月四个篇章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发青年一代听有所思——党的初心和使命;学有所悟——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悟有所行——听党话,跟党走。杨廷强老师的《激扬青春,不负韶华》站位高,思路广,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这个切入点分析“四史”,得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党接续奋斗的历史”激励当代大学生牢记党的谆谆教诲,永葆初心,砥砺奋进。总之,四节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线索清晰,思路新颖,感人肺腑,能够对学生心灵有一定震撼,是值得学习的示范课。
二、课例突出了党史乃至“四史”的渗透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这一主题,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呈现了四节不同梯度的思政课。百年党史,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历史;是荜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难、充满神奇的百年史。四位老师将党史与教材、与学情、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体现思政课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学科本位。尽管都在讲党史,但呈现方式各不相同,逻辑起点各不一致,选用素材精彩纷呈,這也为我们党史学习提供了一条思路,就是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同生活中鲜活的案例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立足育人目标,挖掘育人因素,展开教育教学。
三、课例凸显了思政课的育人特点
作为德育渗透主渠道的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学科使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是对思政课的要求,今天的四节课完美凸显这一要求。润物细无声,德育渗透水到渠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鲜明有效。通过大量图片、视频等增强直观感受,具有超强的代入感,爱国主义渗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故事展示充分体现了我们思政课育人与导行的特点。四节课均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依托,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真实道德冲突教育活动引发了学生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在课堂中悄然发生。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内化上升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可以说,这四节课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这一目标。
四、课例展示了示范课的魅力
四节课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精炼,课堂行云流水,核心素养的渗透水到渠成。四位老师讲述清晰流畅,将党史讲述明白晓畅。基于生活,关注学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佐证自己的论点——感党恩、跟党走。四位老师的讲述或可爱有趣,可谓“小家碧玉”;或清新自然,可谓“大家闺秀”;或大气磅礴,可谓“大将风彩”;或知性优雅,可谓“大师风范”,在没有学生互动的课堂能上能达成如此的效果真得很让人佩服。
接下来我说自己的一点点浅见,与各位老师共同商榷。
第1,能否增加具有家乡色彩的党史乃至“四史”知识的比重?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家乡的党史,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与爱家乡一致起来,会不会更好。
第2,能否带学生上课?我们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一节课效果的好坏不是看老师教得多好,更重要是看学生学得如何?基于此,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是一场“独角戏”,看不出学生是否学有所获?看不出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没有了思辨,没有了争议,没有了学生活动,这样的思政课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的情感认同会大打折扣。
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教学起于立德,终于树人;起于教师,终于学生。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是我们全体思政人的责任。责任在肩,使命在肩,精进教法,立德树人,永远在路上!
注: 本文系洛阳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例研修专项课题:道德与法治课例研修一体化应用的研究(课题编号lyjyjs2020043)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