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运用
——以“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设计为例
2022-01-01赵小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赵小梅 _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活动式教学以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求,同时以社会道德体验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浓厚的道德情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六年级上册第六课“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体验,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真实收获。
运用调研策略,形成初步认知
问卷共涉及四个问题,了解学生对“人大代表”的认识程度及问题困惑。问卷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都知道人大代表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他们更关注的是人大代表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还有超过50%的学生希望能通过采访人大代表来解决疑问。
于是我依据学生的学习期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设计了“寻找身边的人大代表”“我与人大代表面对面”“我是场外代表”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与探索,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真正需求,实现了“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开展活动探究,提升认知水平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对新事物抱有高度的热情,而本课程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利用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能使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会发展。
基于此,我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寻找身边的人大代表,对学校的老师、家长、邻居等进行采访和调查。有的组发现村里有人大代表,有的组发现社区里有人大代表,有的组发现父母的工作单位里有人大代表……最惊奇的发现是,学生们身边就有曾经的人大代表——纪老师。
调查走访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开展了新一轮的小组讨论:与人大代表面对面时,要探讨什么问题?经过班级内各组的交流和权衡,共同商定采访中探究两个问题:您是怎么成为人大代表的?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
采访过程中,纪老师给学生们介绍了关于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学生们知道了,我国宪法中规定,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个人大代表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而这些人大代表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了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纪老师就是先通过直接选举然后再经过间接选举产生的区级人大代表。纪老师还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N学校田老师的故事。田老师作为区人大代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本校学生和周边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后递交了议案,从而促成了28路支线公交车的开通,解决了这一区域学生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交谈,学生们体会到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发挥代表作用,传达百姓诉求和心声,同时,也感受到人大代表为完成使命所做出的努力。而这些人大代表就在我们身边,与所有的公民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探究活动的层层展开,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搜集资料、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获得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与人交往、调查研究、小组合作等能力也都得到了综合提升。
创设活动体验,实现价值引领
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观念,实现社会性发展。所以,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之后,学生会引发哪些联想呢?
学生们开展了激烈讨论:“长大了也想成为一个人大代表”“我也会像人大代表那样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发现了生活中的问题就去找人大代表反映”……还有的学生产生了质疑:“我们不是人大代表,能不能像人大代表那样去反映问题呢?”
由此进入活动三“我是场外代表”。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们明白,“国家的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责任;它不仅有利于政府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些学习内容引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思考:“一个普通公民”在国家发展、社会生活中到底有怎样的职责与使命呢?通过讨论,学生们意识到:参政议政并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也不仅仅是人大代表的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生活中有很多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网络平台等不同方式提出来。我们是普通公民,也是“场外代表”,对国家大事、社会生活的问题建言献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讨论结果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乐于关注生活问题与社会事件,同时探究可行的办法与措施。
活动式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求,是学生的一种社会道德体验活动。开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正确的道德认知,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