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民居文化的新时代风采与发展探究——以普宁德安里建筑群为例

2022-01-01广东工业大学郑思露陈前梓黄浩捷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厝德安建筑群

广东工业大学 郑思露,陈前梓,黄浩捷

伴着城市化建设的扩张,有许多旧民居凭借良好的地理优势或地方宣传到位等原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经过现代化改造后,它们以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并得到较好的管理和维护。潮汕传统建筑民居虽承载着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蕴,但有一部分仍由于没有高的关注度和维护力度,面临拆除的可能。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的问题一直是人们的热议话题。在当今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趋势下,探究潮汕建筑里的潮汕文化,深刻挖掘传统建筑中的现代价值变得十分有意义。本文以普宁德安里建筑群为例,研究潮汕建筑的新时代风采,探究符合其发展的新措施。

一、德安里的时代背景

本文研究对象为德安里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南村。相关报告显示,这是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巨型府第式建筑组群,也是国内稀有的府第式古村落。在这里,能看到较为常见的平房、下山虎等建筑形式,还能找到四点金、五厅通、独脚狮等罕见的传统建筑形式的踪影。

近些年来,它以美术馆、博物馆等形式存在,是具有包含性、多元性的潮汕古建筑群。在其周边,古镇保留了一批优秀的名胜古迹,发扬了历史人文底蕴。如今的德安里因为独特的建筑特色、迷人的民俗风情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但除了一些典型建筑与建筑群,许多古厝需要得到更好的关注与维护。

二、潮汕建筑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各界相关研究人士对民居建筑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对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近代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目前对潮汕建筑的研究还尚在发展阶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样式、建造技艺、建筑装饰的研究发展迅速,然而潮汕古建筑研究却在很长时间内受到冷落。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潮汕文化研究逐渐兴起,潮汕古建筑也在建筑学术界得到广泛关注。根据当前社会各界的研究情况,潮汕建筑的著作在国外是很少的,在国内也不是主流的研究方向,其中广东地区是相关研究的主力。

城市化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世界却因快文化而与传统慢慢脱节。网络和短视频带来的现代快理念慢慢挤走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默默沉寂了百年的古建筑院落也被城市化热潮所破开。很多旧民居因为发展的需要而有了变迁的风险。

德安里作为典型的潮汕古村落建筑代表,具有浓厚的潮汕文化底蕴。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下,通过考察、记录古村落的风貌,重温古村落历史,从中领会古村落留下来的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知识对当地建筑样式、装饰文化等进行简单的研究整理,给需要详细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提供更多资料。

三、潮汕建筑的研究过程

(一)记录古厝风貌

潮汕古厝的建筑装饰多种多样,纹样花纹也各式各样,如屋檐上的嵌瓷、梁柱的木质浮雕、厝墙的彩绘纹样、厝门的石质浮雕等。不同的纹样背后又有不一样的文化寓意典故,承载着潮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以德安里为主要模型研究潮汕当地传统文化建筑,用摄影记录并整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纹样、建筑样式,探究当地文化对建筑风格、装饰风格、建筑结构的形成的影响,讲解与宣传当地独特的装饰文化、建筑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他们曾习以为常的古厝装饰背后的独特的文化寓意。

(二)重温古厝历史

了解古厝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调研古厝的建筑格局、装饰等,探索古老时光里封存的迷人往事,丰富对建筑的了解,也看清这砖瓦内蕴含的人文温情。

在考察期间,我们发现在德安里周边还居住着一些当地居民。我们对一些老人的访谈中了解到了这里的一些历史典故和人文往事,知晓了这些建筑曾经的辉煌。

(三)感受古厝精神

德安里曾经是清末方氏家族居寨,是近现代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当地传统文化建筑的集合和革命精神教育基地。本课题在精神方面,通过了解和学习德安里在不同时代发生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研究德安里清末以来的精神力量和近代红色革命对人们的影响,探索这些优秀的精神文化在新时代下如何能更好地感染周围民众,以此发扬古厝精神。

(四)探索古厝的发展

在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古厝的历史风貌,审视古厝群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发展,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带动古厝周边的发展,探索古厝的现代发展之路,为其现代化发展找到突破口。我们在网上发起调查问卷,向当地的年轻一代征集意见,收集他们对德安里等古建筑的看法、如何看待自身与传统渐渐隔离,以及对于家乡古厝的改造与保护有怎样的意见。希望借此能让曾经养育一方水土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注入新活力,共迈新时代。

四、德安里建筑群的特点总结

(一)建筑特点

德安里建筑群集聚了下山虎、四点金、独角狮、三厅亘等典型的潮汕传统建筑样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学者特意来到这个岭南建筑博物馆,测绘了罕见的样式、独特的装饰风格并将其编入了民用建筑教科书。德安里的建筑群还具有“九转十八弯”的排水系统,能在实现居寨的排水功能外,保护居寨免受洪水内涝等问题的侵袭,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保护和宣传好传统建筑,才能让传统建筑不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蒙尘破败,才能让这些极具潮汕特色的传统建筑在时代中长存。在当地针对传统建筑设有专业的保护和宣传教育体系情况下,一些古建筑群(以德安里为代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它们总归是少数的,依然有许多的建筑群、古塔、古庙仍在被遗忘中并走向了破败。本课题呼吁当地政府建立专业的保护体系,指定相应的宣传措施,集中清点地区内古建筑的数量、保存和分布情况,集中管理和保护好这些传统建筑,让后代在未来也能欣赏观摩先贤的建筑杰作。

(二)历史文化

德安里建筑群历史悠久,它是在清水军都督方耀和其弟方勋的主持下,于清朝同治七年到光绪十六年建成的家族居寨。在之后的140多年间,又经过不断的修缮完善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其建筑形式中蕴含的潮汕文化和潮汕先贤方耀家族留下的家族文化,集中体现着百来年来潮汕的建筑文化、家族文化观念等,是潮汕历史文化的重要结晶之一。

在当地年轻人大量流出、老人妇孺留守的大背景下,许许多多熟知传统建筑文化的老年人和外出的年轻人之间出现了文化传承的断层。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对建筑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整理老人口中这些与他们共存近一辈子的古建筑的历史和故事。然而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老一辈,新一代也应该在这场文化传承中进行接力。当地政府可以与地方学校联合,让更多学子了解并传承当地的传统地域文化。此外,相关组织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宣传,利用网络优势吸引年轻群体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同样,也可以利用最近较为流行的文创的新商业模式,将极具当地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些文化标识融入一些商品中,在商品交易和创新中实现传统潮汕建筑文化的传播。

(三)精神内涵

德安里建筑群从清末建造以来到近现代作为当地县政府的不同时期的代表,多种时代精神在这个建筑群中交融碰撞。从清末方氏家族的家族观念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其不同时代下的精神内涵也在影响着各个时代的潮汕人。

德安里建筑群背后的精神内涵丰富,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里的勤劳孝敬精神、红色抗战革命中的爱国奋斗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中的敢于自我否定、承认错误精神、近现代改革开放等开放向上的精神,这些都是德安里建筑群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建立思想教育基地,让这些精神力量能鼓舞每个来此参观的人的心,让青年从小就接触传统潮汕建筑文化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而我们可以在德安里的不同精神里去体会不同时代的魅力。

(四)民俗风情

德安里建筑群地处洪阳老城区,在建筑群附近仍然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祭祀文化,一些传统的表演形式,例如潮剧、庙会等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情况也保留得较为完好。附近老建筑群的老人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生活形式,多种多样的潮汕当地民俗风情在这里能较为完整地得到集中体现。

传统建筑群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活力,年轻人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商业街之间,对后者较为青睐。在保留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可以将当地的传统建筑群适当改造为民俗风情街,利用现代商业来带动古厝群周围百姓的经济,也将年轻活力带回古厝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间接宣传及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

总之,潮汕建筑承载着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蕴,作为新一代潮汕青年,我们应该从古厝建筑中学习传统的文化,了解祖辈的历史故事,弘扬时代的思想精神,感受故乡的风土民俗、支持老厝的改造发展,用自己日益丰满的羽翼为古厝带去年轻的活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故乡添一分力量,让传统继续延续,让现代融入其中,让文化走向永恒。

猜你喜欢

古厝德安建筑群
沈稼青 肖德安 张 颖 刘桂云 蒯渊智 邵 源 宋志强 赵 林 王志敏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劁猪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红砖古厝 珍藏的记忆
残阳下的古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