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促进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德育渗透机制探析*

2022-01-01普洱学院政法学院庄桂花杜一萍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云南理念

普洱学院政法学院 庄桂花,杜一萍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适应与改造自然的集体智慧结晶。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生活在自然环境多样性丰富的云南境内的各民族关于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民族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不仅对当地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其德育渗透机制的研究还能够在促进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使民族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其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充分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为实现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之一。只有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及运行机制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云南省和中国境内的其他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丰富的多样性,表现为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自然资源在其各类资源中表现突出,既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其走独具特色发展路径的优势所在。过去基于单纯的经济发展理念限制,部分地方存在毁林开荒、破坏生态环境的短视经济行为。随着党的相关会议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政治思想意识的高度,传统生态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成为重塑地方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源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然而现实却是云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效能远远滞后于全国其他省市,因此充分整合其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生态文化资源,是实现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力。

(2)深入解读与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协力促进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体最多的省份,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态文化。各民族生态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敬畏自然、歌颂自然与感恩自然等内容方面具有共通行,但因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具有地理环境、民族习性等方面的差异性,故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地、森林和动植物的因果规律认知上不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民族认同,增强各族群众对祖国、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只有深入解读与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资源价值,才能在提升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与完善其民族精神文化。通过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德育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人来推动的,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育素质,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转模式和发展效能等。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德育因素,对探索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德育渗透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亟待梳理的各少数民族的独特生态理念。自古以来,云南少数民族的主要生产活动为采集、捕鱼和狩猎等,过于依赖自然给予的生产方式赋予了各少数民族感恩自然、崇拜自然的生态理念。这种由最初的自发自为发展到理性自觉的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基于敬畏与感恩心理而产生的独特生态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森林与动植物的敬畏理念体现在习俗与禁忌等方面。云南的山地民族虽然以打猎为生,但他们对捕猎有着严格的要求,出于保护幼小和可持续的生命理念,不能在动物繁殖期上山打猎;在菌子采摘的季节,不得损害地下菌丝,要将采摘过的菌子用土覆盖等。这种对待动植物的生态观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是广泛存在的。二是对土地与山水的理念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云南少数民族的主要传统生产方式有山地耕猎、河谷盆地稻作、游牧农业等,形成了形态丰富的生产生态文化。如红河元阳五彩缤纷的哈尼梯田就是维系人与山水土地良性互动的实例,被誉为“山区农业的最高典范”。三是生态理念的传承体现在生活习俗、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各民族在各阶段不断更新的生态观通过形成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不断强化和渗透到人的思想中,还通过诗歌、绘画、舞蹈和音乐等方式表现出来。

(2)尚未完全开发的原生态的自然旅游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部分地方的旅游资源得到先行开发,不仅推动了当地民族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为云南民族地方向全中国、全世界打开了一扇交流互动的窗户,让外界了解到了七彩云南的魅力,更是被其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丽江、大理与西双版纳等较早一批开发旅游资源的民族地方都在经济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开发与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利益和扩大了民族文化宣传的同时,也为民族地方民族文化的“异化”发展埋下了伏笔。近年来屡次曝光的云南旅游乱象为不了解少数民族本原文化的外来游客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发更多旅游资源带来重重压力。各地对成功旅游项目的频繁商业化与同质性复制,使得原本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出现审美疲劳,丧失了其原本个性化的特色,更是对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梳理、整理与推广。

(3)还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多样化生态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标签,不仅体现在民族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字与语言的多样性等,还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多样性等方面。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下,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现代化、商业化及批量化的发展之间看似存在矛盾与冲突,而多样化的云南生态文化在其中似乎起着掣肘与制约作用。其实不然,应该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考云南的发展问题,才能找到一条适应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

以云南滇西南各地种植的享誉世界的普洱茶为例。云南的普洱茶,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光照等条件,有着其独特的茶文化,但没有全国甚至地区统一的商业相关细化标准。一般而言,茶叶是由它的口味、色泽、香气和品质等决定其商业价值,可是因没有统一而具体的品质鉴定标准,云南以外的消费者很难深入学习与了解普洱茶的相关内容与文化,其商业价值更多是由其产地山头来确定,这给批量化的商业运营带来困难。

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德育渗透机制路径探析

(1)梳理与体系化独特的生态理念,改进、丰富与推广少数民族科学生态文化。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因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至今依然在部分地区保持着其天然的生态因素。相比于经济发达地方先污染环境后治理恢复的发展之路,云南少部分地方也步其后尘,如对滇池和洱海的开发与治理恢复过程。云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发展较为缓慢,理念更新不够及时的状态,究其原因,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较为复杂,但少数民族因过去资源较少而养成的知足常乐、不积极改变自然的生态理念绝对要算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时代在变,左右人行为的思想理念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改进,落后则成为其必然的结局。要梳理与体系化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态理念,就要紧跟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新时代下科学发展的实践要求,改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不利于发展的理念,使其理念更为科学合理,进而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不仅使得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益,也使得全国其他类似有发展的地区也从中取得借鉴。

(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拓展民族地方经济生产发展方式。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上去。”可见,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生活,可以创造出多种生产方式来满足对物质的需求。

民族地方要发展经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国内经济发达省份地方的经验和模式,但是不能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仅从理论出发,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生产发展模式,造成自身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浪费,用短板发展只会限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反而从生态视角和民族文化视角来度量传统工业的现代化,将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到生产方式的改革和生产力的提升方面。根据各民族地方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对周边生态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和推广,尽可能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特殊道路和具体模式。比如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自然景观和民族风俗风貌的开发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在推动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加强多样化生态文化表现形式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将其渗透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度与规章制度中。随着生态文化从本能的自为阶段发展到理性自觉阶段,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规律、自然与人的关系等的深入了解,人们敬畏自然的力量在慢慢消解。过去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俗习惯、信仰禁忌等约束力量也被现代化的理念冲击得七零八落,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年轻人对于少数民族村寨中的传统习俗了解得越来越少,传统生态文化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困境。只有将传统生态文化的德育因素渗透到村寨的村规民约中,基层政府的规章制度和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中,才能够使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以规范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形式体现在管理机制中,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等是蕴含云南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的根源,也是掣肘其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高昂的交通成本阻碍了信息、货物与人员的高效率流通,使云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封闭与落后的状态,整体上比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落后至少十五年。但如果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理念进行挖掘、梳理、改进、创新与推广,切实探索与运用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那么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实现云南跨越式发展将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云南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