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卒然忧恚而言无音”

2022-01-01林字伟

科学咨询 2021年39期
关键词:灵枢五脏阳明

林字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福州 350108)

早在先秦的甲骨卜辞中已有“音有疾”的记载。《内经》将其称为“瘖”。主要包括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为感受外邪,《灵枢·忧恚无言》言:“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其二为脏腑内伤,《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难经》首先提出“失音”作为病名。“瘖”与“喑”为通假字。《说文解字》云:“瘖,不能言也”[1]。《医学纲目》首次提出“喉喑、舌喑”的概念,并将二者分开论述:“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是也;一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舌喑主要见于中风,而喉喑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治病求本

《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说明了手足阳明经均走行于咽喉部,故其与咽喉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盛则水谷运化顺畅,脾为胃行其津液,使水谷精微得以濡养全身,如果脾胃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或寒湿为患,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胃气充则五脏俱盛,胃气衰则五脏俱衰。《灵枢·经水》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足阳明经循行从头走足,属多气多血之经,五谷经过咽喉要道入胃中,在胃中行受纳与腐熟,转化为水谷精微之气,再升清散播于周身包括咽喉。中气充喉,咽喉得到濡养,气道通畅,因此发声清晰有力。若会厌开阖功能失司,则水谷不入,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受阻,气血生化乏源,宗气生成障碍,则可致全身气机运化生成异常;会厌功能正常,五谷有所入,脾胃健则气血生化充足,后天之精生成有源,继而生成宗气、卫气、营气等。《灵枢·忧恚无言》云:“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咽喉生理功能异常,一身之气运行有度,则言之清晰有力。故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2]。因此,想要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顾护脾胃十分重要,恰如李东垣《脾胃论》所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从局部来说,脾胃与咽喉也有密切的关系,前有《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所述:“暴瘖气哽……天鼎主之”,后有《证治准绳·杂病》载:“喑者,不能言,灸之足阳明丰隆二穴共三壮”,直接指出了卒然无音者当取阳明经穴治疗。《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脾土”,脾者土也,为地气,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喉失津液之滋养濡润而发音异常,且脾在体属肉,故喉喑当责之阳明经,结合阳明经穴性,应之土气,五脏养脾,土生万物,因此从脾胃论治喉喑当首取阳明经穴。此外,胃气之强弱也可影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中藏经》有云:“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若胃气盛,气血冲和,则预后良好;若胃气衰,气血不和,则诸药难救。笔者认为卒然忧恚所致之喉喑与脾胃关系密切,取之阳明经穴体现了治病求本,以后天之本养脏腑的思想。

二、审症求因

传统医学认为,寒性属阴,易耗阳气,与水相合,其性趋下,阳气受损,人体温煦功能异常,寒气聚于咽喉,则气血凝结,经脉收引,所以音不能达。寒气阻遏气机,郁遏卫阳,周身气机运行受阻,津液输布失职亦生水湿。《温热论》云:“湿盛则阳微”,可见寒与湿共为阴邪,皆易伤阳,日久累及中土阳气,致寒湿泛溢。《普济方·咽喉门》载:“足阳明之脉……是知咽喉者,脾胃之候也”。且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关系,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湿邪上逆,侵犯咽喉,见咽喉肿满,发声不能。《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者,天气也,主内;阴者,地气也,主外;故阳道实,阴道虚……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所以寒湿之邪传入脾胃,咽喉亦感邪为病。脾为阴土,其性喜燥恶湿,故湿邪最易伤脾,脾受湿邪所困,则水湿泛溢生痰,气机升降乖戾,也可伤及其它脏腑。《证治准绳》云:“脾主食,从土化,土性湿,湿则泥,泥则奎胀而不通”,脾五行属土,说明脾经受邪易转为湿之病,寒湿上犯咽喉则为喉喑。故阴阳升降枢纽在于脾胃,阴阳升降通道在于咽喉。干祖望教授[3]认为“脾为音声之本”,更为喉喑从脾胃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李欣旭等[4]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大量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同时伴有咽喉疾病,有咽喉不适等症状的患者从脾胃论治效果甚佳。

阳明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若生理功能异常,无以濡养咽喉,可见会厌运动障碍导致发声异常。若阳明经气血亏虚,气虚则导致会厌开合无力,声不能达,发声时断时续,无法自控。若过食寒凉,可损中焦脾胃阳气,胃中虚冷,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可出现阳明气虚,虚则不能鼓动声带,致会厌开合失职。如《灵枢·杂病》载:“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先贤将“喉喑”与阳明经直接联系起来,说明其对脾、胃的功能影响,体现了审证求因的临证思路。针对“卒然忧恚”而言,针刺时选用泻法、刺血法能够充分展现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既实脾土以除湿,又温胃以祛寒,有利于祛风散寒除湿、补益气血亏虚、化痰开音。

三、辩证施治

对于喉喑的辩证,当以虚实为总纲,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对于喉喑的施治,古人主张病因病机出发,比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过“寒者散之,风痰者豁痰”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之一是刺激穴位形成生物电,再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功能,达到调节脏腑生理功能,阳明经正是起到这种通路作用。以笔者的临床经验而言,脾胃与喉喑的治疗关系不外乎虚实,只要抓住其本质,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总则,疗效往往事半功倍。

历代医家对于取阳明经治疗喉喑均有论述,早在《灵枢·经脉》就提到:“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下络喉嗌……取之所别也”。丰隆属足阳明经之络穴,脾胃的表里关系在此联系,因此有升清降浊,涤痰开窍等功效。《针灸甲乙经》所述丰隆主治病证:“厥头痛……喉痹不能言”,所以丰隆穴通过调理脾胃升降功能,可治疗各类痰邪所致喉喑。《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气血因为经络通道导致不和,因此疾病容易产生,寒湿之邪侵袭咽喉要道,阳明经气不通,以致喑不能语,故可选用刺络放血疗法。如《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云:“暴喑气哽,刺扶突与舌本出血”。寒邪聚于会厌,开阖不利,发声异常,可刺手阳明之扶突穴及任脉之廉泉穴出血,苑陈除则病自愈。自明清以来,医者逐渐形成了“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理论基础。但是在临床上,因声带肥厚、声带息肉等原因引起的声嘶失音并非单单限于肺脏受邪,所以喉喑不能单单的用“金实不鸣、金破不鸣”一概而论。笔者认为需要突破“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理论限制,转向从脾胃着手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应在健脾祛痰基础上,兼以补气、化湿、活血等治法。

古人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对阳明经的针刺深度也十分重要,《灵枢·经水》曰:“足阳明之脉……刺此者不深弗散……刺深六分,留十呼”,意为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最为旺盛,所以需要深刺才可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同时针刺也是建立在中医四诊合参的基础之上[5],在临床应用上不可一概而论,正如《灵枢·根结》所载:“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我们通过辩证分析不同病证,推断病位之深浅,明确针刺的深浅,以增强临床效果[6]。

综上所述,取阳明经治疗喉喑即针对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的内在病机,又可兼顾风寒湿等外在病因。卒然忧恚之喉喑,究其原因是寒湿为患、正气虚弱,无以鼓邪外出,仲景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的转枢功能正常,则可运行四时之藏气,使得人体正气充盛,故正气与喉喑相关。《针灸甲乙经》将扶突、合谷、丰隆等作为治疗卒然忧恚的特效穴位,可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抗感染、消肿等对症治疗,甚者需要手术治疗,但声音不扬等症状仍是迁延不愈,因此笔者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在喉喑常规取肾经、任脉、少阳经等经穴效果欠佳时,可考虑以脾胃为中心,阳明经为纲,或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猜你喜欢

灵枢五脏阳明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漫画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