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手书我心,我文即飞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作文教学

2022-01-01张丽华

科学咨询 2021年30期
关键词:刀削面常州美味

张丽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江苏常州 213103)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能我口表我意,我笔写我想,我手书我心,我文即飞翔。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而“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需要”,就是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种自身倾吐的需要,一种表达的需要,不吐不快。“自主”就是学生自己做主,主动地写,自觉地写,内容自己取,主旨自己定,方式自己定,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套话,不说别人的话。“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那么,如何指导出个性化的作文来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本学期执教的一堂作文教学研究课来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深入生活、善于观察、发掘个性

语文教师尤其应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样,除了能激发其写作灵感,还能使学生发掘自己在表达思维和感受方面的个性。

(一)经常组织学生主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和观察生活

针对学生观察能力差,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定向观察。例如,本学期,我执教了一堂《我喜欢的一种美味》的作文研究课。为了上好这课,我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亲自组织学生上街观察、访问、调查、品尝美味的色香味形,还让学生亲手回家在父母的指导下做一做,把自己制作的美味跟老师同学分享,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本次作文中感慨万千,上起作文课说起话来侃侃而谈,写起作文也真是妙趣横生。

(二)经常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不断积累作文素材

积累素材是一种认知能力,我让学生平时多留心自然万物,通过观察,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再经过思维的“筛选”“过滤”,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贮存于材料“仓库”,一旦需要,便可“探囊取物”。例如,有一次,正在上课,一只麻雀不小心闯入我们课堂,学生已经忘记在上课,而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它在教室的窗户上四处乱窜,我及时改变教学内容,马上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景象组织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麻雀在屋内飞行的情景,并思考:它在外面与室内的飞行有什么变化,你由麻雀的一次误闯想到了什么,随后就以“误闯”为题写日记,一些感兴趣的同学还上网查阅了一下麻雀的视力,通过查阅资料,它们发现了麻雀原来是“夜盲症”。

二、勤于思考、拓展思维、形成个性

教师要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立意上求异

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标新立异的作文来。有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趣味运动会,笔者组织学生每天训练跳长绳、踢毽子,活动结束后,我们的成绩以大比分超过了其他平行班。我让学生以《记一次趣味运动会》为题作文,大部分学生的立意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一个学生立意与众不同:他文章中这样写道,“其实,我们这次成功的原因是:在训练的过程中,我看到老师每天和我们一起训练,帮同学们甩大绳。因为老师的参与,跳绳队员才能如鱼得水,穿跳自如。我想:是老师与学生同甘共苦的精神能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笔者对这两种立意都给予肯定,同时,特别称赞第二种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

(二)布局谋篇上求异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安排材料的方式,通常叫布局谋篇。同一写作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结构上求异指在每次作文前先让学生列好提纲再下笔,力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在结构安排上,可选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如指导《我喜欢的一种美味》这篇作文的开头的写法,让学生可以先从小贩的吆喝声写起;也可以从美味的悠久历史说开,更可以由美味的香味,做法、名气等起头。总之,结构上的求异训练,逐步改变了学生作文平铺直叙的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多元评价,挖掘潜能,张扬个性

教师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力求写出贴近时代,充满鲜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

(一)运用评价,激励个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成功的体验。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指导和修改,忽视了评价。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评价能促进人的成就动机,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而且能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多方面正确、客观地去评价,只要合乎基本要求,都要加以充分的肯定,哪怕是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褒奖,如“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我为你进步高兴,愿你再接再厉”等。

(二)指导评改,培养个性

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和语言文字不断提炼的复杂的过程,它特别需要一个评改引路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评改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自读自改。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想边修改,指导他们着重从两方面评改,一是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二是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得当,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等。其次,让学生间相互评改。教师可以明确评改要求,激发学生互相评改的欲望,让他们明白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学生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意见,还要考虑同学的看法,互相评改,改变评语中教师的单一角色,学生会接受不同方面的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

四、勤于动笔,写下水文,激发创作热情

这么多年来,本人一直尝试坚持写下水文来指导学生作文。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喜欢的一种美味》这篇作文时,我和学生一样,仔细去观察、品尝、调查、上网查资料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常州大麻糕。然后,自己写下水文,与学生一起分享,再让学生来点评自己的下水文。学生耳濡目染,他们内心的创作热情被老师真挚感人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一篇篇富有特色的美味作文也应运而生了。以下就是两篇师生的习作:

常州大麻糕(下水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想说:“常州麻糕甲天下。”

初看常州大麻糕,真是其貌不扬:黄色的皮肤上穿了一件白芝麻外衣,长圆脸是咸的,圆脸是甜的。如果你以貌取人,而不亲口去尝一下,那么你就发现不了它的心灵美。

那天,我特地去品尝常州大麻糕,以为跟普通大饼一个样,又脆又硬,又焦又油。哪知它的外表、手感、吃法都跟我们的普通大饼不同。当我的手刚一触碰到它的身体,它身上裹着的白芝麻皮儿像怕羞的小姑娘似的,又像下小雨似的会淅淅簌簌地往下掉。每咬一口,它也会不停地掉下一些“肉”来,等到一块麻糕全部吃完,盆子里、桌子上,漏掉的碎末儿也有薄薄一层了。掉下的碎末儿吃起来可能“食之无味”,但的确是“弃之可惜”的东西。一些吃法讲究的人,则拿起筷子慢慢地一筷一筷夹起来,舍不得浪费一点儿的碎末儿。反之,那些“调皮蛋”吃起来就自由多了,他们有的仰起头,干脆用手把粉末儿往嘴里塞,有的则索性用舌头舔干净碎屑。那种贪婪样,着实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呀!

那次,我也效仿文明人的吃法,小心翼翼地尝,结果还是发现自己的胸前、嘴边、手上、膝盖上、甚至于地上都是“天女散花”,弄得到处都是它影子。

因为这一次品尝麻糕的经历特别难忘,从此,我就把“常州大麻糕,天女来散花”当作一句广告语传播开了。(作者:张老师)

刀削面(学生优秀作文)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自己卓尔不群的手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而我尝遍身边的美味,偏偏钟情于兰州拉面馆的美味——刀削面。

星期六,我和几个好朋友路过一家兰州拉面馆,顿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们便走了进去,为了一探究竟拉面的做法,我们想到厨房看下,得到师傅的许可后,就走进厨房。

哦,师傅正在做刀削面!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完全被师傅敏捷的身手给吸引住了。只见师傅手里的削刀,仿佛被他驯服了似的,运用得那么得心应手。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把简简单单的削刀,加上一堆普普通通的面团,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如纸蝉翼般的面条来。

在仔细瞧,这位师傅大概二十来岁的模样,技艺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只见他左手捧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在面团上轻轻一划,面条儿马上就落在了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一条条小鱼儿。眨眼的工夫,面条便像扎了一个猛子,一下子都浮出水面来了,师傅在碗里加上调料,再撒上一层鲜绿的香菜,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出炉了。

我和小伙伴们看得垂涎三尺了,每个人随即点了一碗,也品尝了起来,我们个个吃得狼吞虎咽的,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吃完了,还回味似地舔舔嘴。

啊,刀削面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以上两篇作文,一篇是老师的下水作文,一篇是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师生独特的智慧火花与创作灵性。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上发挥“我手书我心,我文即飞翔”的春天。

猜你喜欢

刀削面常州美味
刀削面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刀削面
刀削面
你好像很美味啊
串起来的美味
好美味的秋天
山西刀削面
春天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