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
2022-01-01张帅强
张帅强
(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各类数据信息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后疫情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在这一背景下,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接触获取各类信息,各类媒介资源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鱼龙混杂、粗制庸俗的不良信息乘虚而入,为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生活都要与媒介发生联系,如果不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效果,学校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越来越紧迫的任务[1]。
就能力层面而言,媒介素养主要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思辨反应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指帮助学生理性认识、积极使用大众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脑手机、广播电视、各类互联网等媒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认识、分析、运用和鉴别媒介信息资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正确解读媒介信息,理性参与网络等媒介生活,科学合理地使用媒介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媒介素养的内容,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意识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向学生传递什么。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只有教师不遗余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如何与媒介打交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类媒介搜索、筛选、整合教学所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信息媒介意识,对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保持敏感,能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的角度捕捉课堂所需要的信息。其次,教师要有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生活气息浓厚,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思与感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大数据的应用唾手可得,随时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迅速便捷地查询到大量与教材知识相关、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内容。但教学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分析和筛选,深入挖掘素材背后的育人价值,与课堂教学知识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二、培养学生认识、处理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2011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公共生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媒介素养内容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2]。
比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一课,在教学“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这一知识点时,可设置如下教学环节:在学生交流完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观众的文明观赛成为南宁市举办世界体操锦标赛的一道特别风景的感想后,将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彭丽媛一同出访他国的视频资料引入课堂,彭丽媛夫人亲切的笑容、优雅的姿态以及得体的中式着装,成功诠释了外交礼仪的内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就此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这一环节的处理也将国家的政治生活融入了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也能使媒介素养的培养诉求体现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4]。
再如,在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一框中“网络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教学内容,可要求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或班级图书角阅读查找资料,或通过自己平时读书的积累、学校订购的省市级主流媒体报刊进行搜集,也可让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网络载体获取信息。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明确搜集信息的目标、方向,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这一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同时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构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将大大拓宽课堂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4]。
三、培养学生分析和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有机结合起来,对栏目中的问题进行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媒体上刊播的一些反映当下社会热点的节目,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生活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面对各类媒介信息。如教授《遵守规则》一课时,教材出现“相关链接”一栏关于2020年1月,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相关内容,可就此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是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整个社会协调有序、社会成员各司其职积极抗疫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探讨遵守规则的重要性[4]。
当前,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异常丰富,他们可以通过抖音视频、微信、网络游戏、影视报刊、各类APP等途径获取大量媒介信息。其中,有些信息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有些则是虚假、歪曲事实、误导大众的信息;有的则充满色情、暴力、随意宣泄情绪等内容,与学生的年龄不符,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初中生的辨别能力不强,但又善于模仿,如果在生活中缺少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一些不良信息乘虚而入,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在课堂上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可以就近期出现的一些网络谣言,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其危害性。同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一些成年人也因缺乏防范意识、听信谣言而蒙受经济损失。这些谣言让人们防不胜防,而民众的从众心理加上大数据的传播速度,让谣言在一夜之间传播万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针对各类媒体转发的虚假、负面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判断真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
所以,要提高学生分析、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眼,与教材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理性思考,最终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探究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恪守网络道德、遵守法律的意识
网络无限,自由有界。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随意泄露他人隐私、不宣泄负面情绪,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媒介培养最基本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学会使用各类媒介资源,做到遵纪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各类媒介信息要有针对性地作出选择和取舍,参与网络生活要自觉做到文明守法,不得造谣、传谣,更不得随意发表侮辱诽谤、恶意中伤他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等[3]。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平台,获取新知、促进沟通、提升能力,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媒介观,使其成为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