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让顽石开花
——浅谈中职教学中的激励机制
2022-01-01杨希
杨 希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 浙江宁波 315600)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
随着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极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良好的机会下又显露着巨大的挑战,这无疑对中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中职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自律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如何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对症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调查,我发现,中职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
(一)知识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教育受挫的学生,他们普遍知识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好,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学习自信心不高,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学习不如别人,就算再怎么努力,都还是赶不上。在我所教的中专会计班中,每每遇到讲解税法计算题,需要同学上黑板演示计算过程,班级中大部分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是老师你讲吧,我做的肯定是错的。其余愿意上黑板进行演示的同学也会要求和老师对一下答案,只有保证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才愿意上黑板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这种害怕出错的心理,正体现了他们对学习的恐惧与自卑。
(二)破罐破摔,害怕被比较
因为学习成绩长期落后,部分学生又存在着反正怎么学都赶不上别人的想法。因此,有些学生更加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无心向学。网络的丰富多彩加上自律自控能力差,使得很多中职学生沉迷于手机,特别是网络游戏,“比较彻底”地告别学习。但是,不止一名学生对我说过,之所以会迷恋手机和网游,是因为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里,只要拼命打怪,就可以升级,而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成功。很多中职学生纷纷表示,他们最讨厌听到的话就是父母拿自己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因为成绩不如人,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是能够被认可。
(三)生活没有方向感,渴望被重视
很多中职学生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生活得过且过,没有追求和方向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一群人,来学校也只是混混日子。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男生十分调皮,每次上课都有意捣乱课堂,喝水、讲话、唱歌、吃棒棒糖……考试成绩永远在十几分徘徊。后来,经过一次次耐心的谈话,我发现,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恶劣,之所以会做出种种破坏课堂的行为,只是因为初中时,他属于被班主任放弃和忽视的一批学生,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了故意捣乱引起重视的坏习惯,以至于现在一直习惯性地和老师唱反调。
二、激励机制在中职教学中的作用
激励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职学生问题较多较复杂,但他们的大多数人还是渴望通过学习一门技能,找到一份工作,改变人生被动的局面。他们的大多数人还是渴望被别人承认,被别人肯定,被别人尊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恰到好处的激励教育对中职学生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励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并非都是引人入胜的,有些内容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学生存在打退堂鼓的倾向时,就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帮助学生挖掘其潜能,克服困难。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肯定性评价和要求,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上进心,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我能做到”的观念,发挥其潜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对某些学习不够自信的同学,在做随堂练习时,我会在班级中走动观察,留意他们是否做正确了,如果正确,就让他们上台讲解,从而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通过激励,可以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行为,更上一层楼。也可督促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转变观念,去努力学习实现共同进步。教师组织的竞争性学习活动中,让表现突出的学生当众受到表扬,使其得到心理满足,产生争取优秀成绩的心理;有意识地鼓励差生和他人开展竞赛,并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率较高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克服自卑感。而在差生竞争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横向比较,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有比较,自己就只能给别人垫底了,因此要多拿之前的成绩与现在取得的成绩比较,多鼓励多表扬,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活动的激情。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日本学者思田彰教授认为:创造力就是产生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其实创造力并不是神奇的,创造性是学生的天性。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更易使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在激励机制作用下,学生必然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必然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关注多了,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就会增多,教师对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热情[3]。
三、激励机制的具体运用
(一)制度上的激励,使激励具体化、规范化
有了一个能够产生激励的制度,就会使得激励具体化、规范化。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张德育考核卡,这是每个学生一学期行为的记录卡。表现优秀的加分,违反纪律的减分,什么样的行为给予什么样的奖励,什么样的不当行为给予什么样的处分,班规班纪都一清二楚。对于学生的成绩,采用学分制,必须修完多少学分,什么样的绩点,给予什么样的奖惩措施,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在推荐就业、评优等活动中,严格地以这些考核记录为依据,使激励手段形成制度化和常规化,更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激励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成天下之才在教化,引教化之业在教师。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即教育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生命的充分发展。这就同时决定了,衡量一切教育行为的成败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就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强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激励教育要时时反馈,经常检查我们实施的效果。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如在中专会计班中实行“公司制”管理,形成以班主任为董事长,班长为总经理的公司架构,站在社会人的角度去培养他们,学生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得一定的股权,参与班级管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激励教育更强调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4]。
(三)传递正能量,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楷模
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往往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说服力。我们以往的毕业生,有很多优秀的榜样,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学长学姐成功的事迹,讲给他们听,这往往比一味的说教更有成效。在条件允许时,可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做报告,讲述亲身经历,破解职场迷局。这些榜样离他们的生活如此之近,能使学生更有真实感、亲切感,更容易受到激励。而学姐与学妹之间的交流比师生间更加畅通无阻,这能让他们既看到困难,更看到希望。除此之外,老师更是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每天早来晚走,经常下寝室,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谈心,多为学生考虑,为学生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有所感动,从中受到激励[5]。
(四)以正强化为主,注意奖与罚的艺术
中专学生多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表面顽固不化,不屑批评也不屑表扬,内心深处却渴望被人认可与赞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贯彻“以表扬为主”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长处上,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接受管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对于错误和缺点较多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表扬要就事论事,要具体化。如果单纯地表扬一个学生“你真棒”“真厉害”,学生沾沾自喜一段时间就会过去,同时其他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失落感。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某一个行为上,如“你这次作业字写得真漂亮”“你的画画得真好看”等,自己的某个优点被老师发现并得到肯定,学生通常都会表现得十分高兴,之后也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展现自己这方面的优点,进而推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四、结束语
激励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及时有效,要讲究整体性原则。对于中职学生,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踏入社会不久的新教师,我在许多优秀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摸索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环境。促使学生发现自我、拓展自己,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对学生来说,自信心如同一剂养料,能让他茁壮成长,如果没有这份滋养,他将永远冲不破土地的阻力,永远看不到黎明的太阳。一句鼓励,一个眼神,一份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用鼓励的态度,能让顽石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