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舒文辨治胃癌前病变临床经验采撷

2022-01-01李志云王捷虹杨燕燕张大鹏冯亚雄

吉林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焦胃脘气滞

李志云,王捷虹,杨燕燕,张大鹏,冯亚雄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最为常见的一种。80%的早期胃癌无症状,仅表现为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大多数确诊时常发展至疾病的晚期。根据2015 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42.6%和45%[1]。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作为干预胃癌发生的重要阶段而备受关注,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2]。胃癌前病变是指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通常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3]。1988 年由Correa[4]提出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黏膜内癌—浸润性癌的肠型胃癌进展模式被学界广泛认可,癌前病变是疾病发展的一个关键,早期干预治疗可有效逆转、预防癌变或延缓进展,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代医学对于胃癌前病变尚无理想的防治方法,而中医学秉持整体观念,依据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的理论,在防治PLGC 上具有独特的优势[5-6]。

沈舒文教授系陕西省首批名中医,全国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工作已有40 余年,学验丰富,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疑难杂症等。尤其善用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每获良效,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及用药特色。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沈舒文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PLGC 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痞闷、疼痛、胀满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发病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劳倦内伤、用药不当、脾胃素虚等因素有关。PLGC 为多种病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程日久,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职、中焦气机不利、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于濡养,胃黏膜渐致萎缩,最终发展至癌变。沈舒文认为,PLGC 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毒瘀交阻,病性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主因脾胃气阴两虚,标实则有气滞、食积、痰湿、瘀毒之别,且多呈兼夹之势,临床需仔细鉴别[7]。

2 诊疗经验

2.1 辨标本虚实,重虚实关联 PLGC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慢性胃炎长时间演变而来,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PLGC 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症状常因人而异。沈舒文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多数情况下疾病在发展中表现出正虚与邪实交错的状态,往往呈现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相互关联的特征,将此称为“虚实关联证”[7]。大多数PLGC的患者病史长,脾胃虚弱是根本,是发病之由。由于平时饮食辛辣刺激、醇酒肥甘、饥饱无常,皆可损伤脾胃。伤脾则脾失运化,升清失职;若属阳虚体质,日久易中焦虚寒;伤胃则胃失受纳,通降失常;若属阴虚体质,日久见胃阴不足。《素问》指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故脾胃虚弱、气阴两亏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气虚病位偏重于脾,脾气虚弱,运化不及,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阻滞气机,又脾虚生湿,湿久成痰,痰湿交阻;阴虚病位侧重于胃,气化不利,水谷津液不得输布,壅而成湿,久而化热,湿热内壅化而为毒,日久阴伤,阴虚与湿热同现。当发展到 PLGC 阶段,气滞、湿阻、痰凝、血瘀交织缠绵,邪实聚而成毒,毒瘀交阻胃络,从而形成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滞损的恶性循环之势,最终诱发癌变。沈舒文强调,临床治疗需标本兼治,补虚治本要区别气虚与阴虚,鉴在脾在胃;祛邪除实当抓病机关键,把握滞损偏重;重视虚实转化、虚实关联,以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效。

从临床实践分析,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优势在于重视辨证、结合辨病,以小见大,整体诊治。沈舒文在临床诊治中设立脾胃病三维六纲辨证,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势3 个维度出发,将寒热、虚实、逆滞六纲贯穿于疾病辨证的始终,不仅有化繁为简之妙,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临床辨证的精准性。三维六纲辨证即:围绕主诉明病因,寒热感受定病性,滞逆症状判病势,再参舌脉辨虚实。他强调脾胃病病位以脾和胃为中心,可涉及肝与肾,病因以饮食、劳倦、思虑为主,病因不同可致病性的寒热、虚实及病势不同,而病因与病性、病势相关联,病性之间又相互叠加,故病证往往复杂多样。如寒有实寒虚寒,热有实热虚热,虚有气血阴阳之损,虚实标本往往相兼,病势有滞、逆、陷之变。病势之滞,气滞在经,血滞入络,湿滞在脾,食滞在胃肠;病势之逆病在胃,病势之陷虚在脾。用此法指导临床,可将“宏观辨证”与“微观审病”联合起来,深刻揭示疾病本质,阐释内在联系,提高综合疗效。

2.2 善转滞为通,复中焦气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正常,饮食水谷则转输有序,气血生化方有源;胃主受纳、降浊正常,六腑才能传化水谷,精微得以吸收,糟粕得以下传。两者升降相济,出入有序,中焦气机畅达,才能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8]。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PLGC 患者时觉胃脘部不适,时痛时胀时嘈杂,此乃中焦气机不畅之症候,只有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升降才能从根本上治疗CAG 及PLGC[8]。沈舒文临床上治疗PLGC,抓住其滞损交加的病机,善转滞为通,食滞、气滞、痰湿、毒瘀已去,则中焦气机渐复。正如张介宾所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解,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因此,治疗脾胃病复中焦气机,此乃溯本求源。

2.2.1 食滞 PLGC 患者消化吸收机能下降,时饮食加倍则胃脘瞋胀,或稍食即感胃脘不适。此乃食滞胃脘,当辨在腑在脏。在腑者属胃,可见胃脘痞胀或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食欲不振,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当消食导滞、和降胃气,沈舒文善用半夏配黄连、枳实配苏梗消痞散结、消食导滞,用以斡旋中焦气机升降;在脏者属脾,可见胃痛隐隐,食后脘闷,喜温喜按,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惯用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升脾助运。临证时,沈舒文考虑食滞标实之症及 PLGC 病程日久本虚之性,治疗强调补而不滞,消不伤气,以达消食强胃、虚实兼顾之效。

2.2.2 气滞 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运主升,胃纳主降,纳运相济,上下连通,斡旋阴阳,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9]。正如《医门棒喝》载“升降之机者在乎脾胃之健运”,故脾胃虚弱则气机必滞。气滞中焦,则见脘腹胀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定。沈舒文临证遣药顺应脾胃升降之性,用中药之偏性恢复脾胃升降之态。常用性味辛散的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等药升发脾阳,用性味沉降的枳实、厚朴、大腹皮、莱菔子、槟榔等通降胃气。

中医常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治肝以安胃”。肝与脾胃气机的升降密切关联,脾胃属土,肝胆属木,而“土得木而达”,故情志不遂滞肝气,郁久化火横逆犯胃,可见胃脘、胁肋胀痛,因情绪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矢气则舒。沈舒文常用陈皮、青皮、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巧用佛手、旋覆花、苏梗和胃降逆除嗳气。《素问》云:“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华盖之肺,宣发肃降一身之气,肺的宣发肃降异常能影响中焦脾胃气机平衡。故沈舒文用旋覆花、苏梗宣发肺气,以通为降;升清脾阳时,常加杏仁、桔梗等开宣肺气,助脾升清。临证时,沈舒文倡导叶天士“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所以补脾也”及“开水之上源,奏提壶揭盖”之法,使气机升降臻于平衡,解除气滞,通畅中焦。PLGC 患者中焦气畅,脾胃消化机能恢复,胃黏膜得以濡养,屏障功能完整,可延缓其癌变进展,甚则逆转肠化、萎缩等病变[10]。

2.2.3 痰湿阻滞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为土,能够运化水谷,制化水湿。《素问·厥论》又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胃行其津液,但若脾失健运,则津液输布障碍,水液不归正化,聚生内湿为患,湿性重着粘滞,易于阻碍气机,故湿滞常与气滞相兼。脾虚气滞日久,聚湿成痰,痰湿阻滞中焦,常表现为脘腹痞塞胀满,恶心呕吐,痰多,晨起食后尤甚,进食肥甘厚腻加重,纳谷不馨,口甜或口黏,舌苔厚腻,脉濡缓或滑等症。湿聚成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正如《内经》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盛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湿滞日久可从寒化,亦可热化,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寒化者多见脾胃虚寒、寒湿中阻证,可表现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缓等症。热化者多见湿热中阻证,可表现出胃脘灼痛,口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大便不畅,粘滞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沈舒文常以砂仁及白豆蔻联用,来化湿展气机,二者均属辛温芳香类,砂仁善化中下焦湿气,白豆蔻偏化中上焦湿滞,两者联用主治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沈老常说,湿热相合为病,湿性黏滞,热邪弥漫,湿热蕴蒸,难分难解,病机往往复杂,只祛湿易耗阴助热,只清热易伤阳滞湿。沈舒文指出,治疗时要注重分解湿热,以祛湿为重,并重视宣通气机。湿与热合,使“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久则湿热伤阴,形成胃阴不足证,可见胃脘痞闷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形瘦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等症。沈舒文常用太子参、麦冬、石斛益胃养阴,治灼热不离吴茱萸、黄连、白芍。

2.2.4 痰瘀结滞 痰瘀的产生,往往以中焦气机失常为先导,脾虚运化不及,胃弱纳降失和,日久脏腑气化不利,水湿内生,凝聚成痰,痰随气行,留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结血凝;胃阴虚火旺,煎灼津液,凝津为痰,胃络失养,久而枯滞成瘀,皆可形成痰瘀结滞证。临床多表现为胃痛拒按,疼痛频繁,纳差脘胀,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症。沈舒文治痰瘀结滞,常以三棱、莪术、枸橘为先导开泄气结,再消痰化瘀。消痰化瘀时应辨寒热,寒者多为脾虚气滞所致,常用百合乌药汤、良附丸以温中行气,配半夏、瓜蒌、山慈菇及丹参饮消痰化瘀;热者多为胃阴虚所致,用自拟滋胃饮益胃养阴,配浙贝母、刺猬皮及失笑散化痰散瘀。沈舒文强调,临证时应灵活变通,抓住病机关键,制止癌变才有效。另外,据沈舒文多年临床观察及研究,痰瘀结滞证的癌变程度仅次于毒瘀交阻证,消痰化瘀当为重,临床应引起重视。

2.2.5 毒瘀交阻 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1]。Hp 感染引发并促进了胃癌尤其肠型胃癌,从正常胃黏膜到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至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至胃癌[12]。Hp 属侵袭之菌,可归属中医学“邪气”范畴[13]。外邪(Hp)客于胃脘,损伤胃膜,致使脾胃升降失常,饮食水谷停滞中焦,日久酿生湿热,故Hp 感染常多见于脾胃湿热证[14]。沈舒文在临床中发现感染Hp 者多见湿热之象,Hp滋存于胃,日久难以清除,可视为毒邪之类[7]。毒邪潜伏机体,滞气凝血,久而成瘀,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云“病初气结在经,病久血伤入络”。毒与瘀交阻胃络,致使胃黏膜渐至癌变。又Hp 属湿热之邪,湿邪属阴易伤气,热为阳邪易伤阴,毒邪久蕴胃腑难除,耗气伤阴,日久渐致气阴两虚。沈舒文根据临床实践及相关课题组研究,毒瘀交阻兼气阴两虚证的癌变率最高,此证多发生在中重度肠化或异型增生中,可见湿热蕴胃、瘀凝胃络,日久气阴两虚的证侯特征,临床表现如有胃脘痞满或嘈杂不适,时作疼痛,口干、口苦,重者可见明显纳差、乏困等。因此,沈舒文认为PLGC 的核心病机是毒瘀交阻兼气阴两虚,解毒化瘀、补气养阴当属治疗之重。

沈舒文强调癌前病变,疾病早期毒重于瘀,中后期瘀重于毒。毒瘀之治,早期应用苦寒之品清热燥湿解毒、兼顾化瘀,常用黄连、黄芩、栀子、蒲公英、半枝莲等药物;中后期以化瘀通络为重、稍用苦寒,常用朱砂七、刺猬皮、藤梨根、黄药子、山慈菇、穿山甲、三棱、莪术等祛瘀散结之品。毒瘀交阻胃络,日久耗伤气阴,补虚治本尤为关键,常用太子参、西洋参、黄精、山药等甘平之品,奏气阴双补之效。沈舒文认为,疾病中后期为正虚邪恋期,邪毒已为强弩之末,Hp 多无强阳性,黏膜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正气败伤、瘀阻气结,因此补虚化瘀、理气散结当在解毒之上[15]。沈舒文研制的金果胃康胶囊由半枝莲、枸橘、朱砂七、太子参组成,治疗 PLGC 效果良好。

2.3 防治结合调身心,综合干预制癌变 沈舒文观察临床就诊的慢性胃病患者,多数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情况,有的可能因为疾病导致焦虑或抑郁,有的亦或因为情绪不畅使胃病反复发作。这种情绪与疾病缠绵交错、相互影响,很大程度加速了病情的进展,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反复强调重视情志的调畅。《灵枢·百病始生》中云:“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中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易犯脾胃,继而影响人体消化功能,故有“治肝可以安胃”之法。现代医学认为,心理、情志因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致使免疫系统功能失常,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此外,有研究指出,应激反应可通过抑制DNA 损伤修复而促进肿瘤的发生;焦虑程度严重的患者DNA 损伤更多,因此可推测应激可能通过抑制DNA 修复而直接致癌[16]。因此,对于胃癌前病变的患者,沈舒文将心理情绪治疗放在首位,常通过耐心沟通、积极鼓励来增强患者信心,使其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积极配合治疗。此外,还应重视饮食调养及身体锻炼,达到综合干预,防治癌变效果显著。

3 病案举例

张某,女,50 岁。初诊日期:2020 年6 月8 日。主诉:间断胃脘痞塞不适2 年余,加重伴口苦1 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痞塞不适,时觉嘈杂,偶作胃痛,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症状可缓解,病情反复,时轻时重。1 月前胃脘痞塞不适加重,伴口苦,纳少,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溃疡。13C 呼气试验:Hp(+);DOB:13.09。胃镜病理检查示:(幽门)黏膜慢性炎症急性活动;(胃窦)黏膜中度萎缩性炎,局灶腺体肠上皮化生并伴轻度异型增生。门诊予以“四联”疗法抗Hp 治疗14 d,后未复查。现为求进一步中医调理,遂来沈舒文门诊。刻下证见:胃脘痞满,餐后尤甚,时作嘈杂,偶觉胃痛,口苦,反酸,胃脘怕凉,嗳气、呃逆,咽部有异物感,咽干,纳少,不欲饮食,眠浅易醒,二便调,乏困,舌暗红,苔黄白,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沉弦。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诊断:胃痞(毒瘀交阻,气阴两虚证);治法:解毒化瘀,健脾益胃,补气养阴。处方:党参20 g,炒白术15 g,香附10 g,清半夏10 g,枳实15 g,黄连6 g,吴茱萸6 g,刺猬皮15 g,佛手12 g,旋覆花10 g(包煎),甘松15 g,藤梨根20 g,莪术20 g,半枝莲15 g,白豆蔻5 g(后下)、炙甘草5 g。每日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温服。

二诊(2020 年6 月22 日):口苦、反酸消失,胃脘嘈杂、胀满减轻,但有咽干,食后觉咽喉不适,有痰,嗳气,夜寐差,多梦。舌质暗淡,苔白厚,中有裂纹,脉沉细弦。调整方药:麦冬12 g,沙参10 g,清半夏10 g,浙贝母12 g,瓜蒌12 g,刺猬皮15 g,陈皮12 g,旋覆花10 g(包煎),石菖蒲10 g,远志6 g,半枝莲15 g,乌骨藤20 g,藤梨根20 g,炙甘草5 g。服法同上。

三诊(2020 年7 月13 日):诉服上方后,嗳气、胃脘不适减轻。近日因情绪不畅出现两侧胁肋部隐痛,咽干,偶觉胃脘不适、嗳气,纳食可。舌淡红,苔薄白,有裂纹,脉弦。调整方药:柴胡12 g,郁金12 g,刺猬皮15 g,丹参10 g,砂仁5 g(后下),没药12 g,沙参12 g,旋覆花10 g(包煎),山慈菇15 g,莪术15 g,藤梨根20 g,浙贝母12 g,炙甘草5 g。服法同上。

治疗半年后诸症消失,于2020 年 12 月 14 日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报告示:慢性萎缩性炎伴表面糜烂,局灶腺体肠上皮化生伴轻度非典型增生消失。

按:本病以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邪正交争,虚实夹杂,病势缠绵,病情反复。无论正邪如何变化,始终抓住毒、瘀、虚治疗。毒瘀交阻为该病的关键环节,解毒化瘀的同时当行气散结,益气养阴。气为血之帅,气滞瘀阻,脏腑气化失常,内环境失调,胃粘膜受损;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扶正祛邪当并用。故沈舒文治疗癌前病变,始终严守在辨证基础上解毒化瘀,且以顾护胃气、滋补气阴、鼓舞阳气为本,使受损的胃粘膜得以修复和逆转。

4 讨论

沈舒文基于数十年科研、临床、教学实践,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疗脾胃病独特的经验。沈舒文根据临床实践及相关课题组研究,认为本病大多由脾胃受伤或先天不足所致,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毒蕴结、瘀血阻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沈舒文诊疗PLGC 的总体思路为:辨证论治贯穿始终,虚实关联重转化,宏观调治与微观病理相结合,理虚通滞与解毒化瘀相兼顾。他认为,中医治疗 PLGC 要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辨证应精细以求其解,不可限定手眼固定某些证型,把握住疾病因实致虚、因虚致滞、滞损交加的病机主线,标本兼治,抗癌解毒散结药可提前介入用药中,早期治疗以防癌变,发挥制止癌变的临床优势[7]。沈舒文还强调,医生应重视癌变但切勿过分强调,患者应正视癌前病变但不可有恐癌情绪;提倡患者慎饮食,适寒温,畅情志,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勿令脾胃复伤,病情进展,难以逆转。

猜你喜欢

中焦胃脘气滞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