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本与苏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后练习对比

2021-12-31宋祯尧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部编本课后练习朗读课文

宋祯尧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一、课后练习结构

(一)部编本课后练习结构特点

1.练习图标清晰

部编本教材的题目标志是圆形图符,方便学生辨认。

2.练习数量适中

部编本教材一二年级的课后练习题目约每课1至3题,极少数课文有4题。

3.练习难度层层递进

不难发现,编写者对练习的设计自始至终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梯度原则[1]。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逐步提升,同时,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思考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初接触课文时会有较明显的进步,在部编本教材中,教材编写者就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练习题设置的难度层层递进,更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与学习能力。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课文《雨点儿》中,有两个课后习题,分别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读下面句子,注意读好停顿”,第二个课后习题不仅要求学生能读课文,在语音、语调上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4.尊重个体差异

在这一点上,部编本教材推陈出新,针对其他版本教材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部编本作出了调整,首次采用课后练习选作的新形式。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认知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水平的课后习题,学生的作业不再千篇一律,全体学生都可以在现有水平上通过课后习题得到相应提高。据笔者统计,部编本语文教材一二年级课后练习中共有10题选做题,一年级上册没有设计。

(二)苏教版课后练习结构特点

苏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描红临写、积累运用、朗读理解。在这三个板块中,包含了“识字写字”“朗读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练习。苏教版课后练习的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板块化明显,类型重复

苏教版教材在编制上过于注重区分板块练习,各板块练习的联系性不强,这就使得联系分散,练习题的数目增多,有时甚至会出现重复的题目。例如:二年级上册课文2《英英学古诗》的课后练习中,练习的前两题属于“积累运用”板块,在最后“朗读理解”板块中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就类别而言,前两题属于识记理解,而最后一题也属于识记范畴,出现重复。

2.突出工具性,人文性削弱

可以明显发现,苏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更突出教材的语文工具性,学生的识记能力被放至首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但这样的练习方式容易削弱其人文性,这与语文课标所推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理念相违背。

二、课后练习数量

(一)练习总数

部编本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四册教材课后练习的总数分别为260和281,数量相差不大。在练习的设置上,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一般在2~4题,设置3题的占大多数,4题较少,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学年变化

从纵向上看,根据学年变化的具体情况,部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逐年递增,苏教版教材仅第一学期的练习较少,之后便成一倍增长。两版的教材在第一学期的练习都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第一学期学生都还在学习拼音,识记拼音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部编本与苏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学部分未设置课后练习。另一方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并未设置课后练习,但部编本依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布置了他们力所能及的课后习题。例如: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的识字三《口耳目》的课后练习设置为“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而苏教版的“识字”部分就没有设置课后练习。

三、课后练习类别

课后习题的编写类别主要包括识记类、理解运用类、创造类、评价类题目等。

(一)部编本课后练习类别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主体部分是识记,主观类习题较少,创造类题目也是如此;到二年级,课后练习的侧重点由识记逐渐转向理解和运用,这三个类别的课后练习所占比例相对均匀。但在两年课后练习总数上显现出侧重点依旧是识记类练习,其次是理解与运用,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二)苏教版课后练习类别

无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课后练习的侧重点都在于识记,其次便是理解类的练习。但纵观创造类习题,不难得出苏教版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编写特色。[2]另外,苏教版教材在一二年级的课后练习中并未涉及评价类的习题,如果增加这些类型的习题,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有意义。

四、课后练习内容

(一)课后习题的要求不同

以《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为例,在苏教版中,它被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的课文8;在部编本教材中,它却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的课文13。同一篇课文,两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这篇课文中,虽然部编本教材将这篇课文移至一年级上册,但其课后习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及思维发展规律,在他们的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提出要求,注重学生对文章的识记和理解。而在苏教版中,通过半年语文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课文的课后习题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不高,更强调学生运用的重要性。

《乌鸦喝水》 课后习题内容 要求类型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课文13 1.朗读课文2.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1.识记2.理解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8 1.认一认,读一读。(面目、脸面、里面、前面、面条、面包。)2.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说话。(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3.朗读课文1.识记2.运用3.识记

(二)课后习题的侧重点不同

以《升国旗》为例,在苏教版教材中,《升国旗》属于课文类,全文共31个字,篇幅短小简单易懂。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上,一二两题皆为识记类题目,第三题为理解类练习。在部编本教材中,《升国旗》属于识字类课文,将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在识字教学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部编本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所以在课后练习设计中也仅仅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摒除苏教版繁复的练习设置,做到了练习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

(一)结构清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部编本教材课后练习的一大亮点,是细节中体现了编写者的深度思考。[3]部编本教材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在于结构更为清晰,并且大胆推出选作类的习题。多年以来,应试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代表,在大多数的课堂中,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布置的作业都千篇一律,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即使在新教育思想的启迪下,许多教师想要做出改变,但庞大的班集体数以及繁杂的工作积压在各位一线教师身上,即使教师有心做出改变,也少有成效。此外,考试的压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习能力强、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并得到教师的积极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语文学习稳步提升。但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适应性不高的学生来说,有些课后习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畴,若将这些知识强加在他们头上,可能会开始自我否定,无法取得理想成绩。针对这一点,部编本教材大胆推出课后练习选作的新形式,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能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升,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其以后的学习注入了动力。

(二)数量精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苏教版和部编本教材课后习题的总数相近,苏教版教材的识字编写模式属于“串词识字”,这种识字教学,扩大了学生的联想空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字识字能力,夯实学生的文字基础水平,但这种模式过于零散,使得整个课后习题部分缺少主线,不便于设置练习。虽然苏教版教材没有设计识字练习,但一年级下册和在一二年级阶段,其课后练习的总数依旧比部编本教材多,由此可见,部编本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上更为精简,这也是部编本教材较苏教版教材在课后练习编写上的突破。

(三)类型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教版教材与部编本教材的共同点在于注重一二年级学生的识记能力的训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但部编本教材相较于苏教版教材仍有其创新之处,一方面,部编本教材突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后习题的编制上体现了基础性和阶段性,课后习题对标课堂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由书本知识转至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另一方面,部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类型丰富多样,各个类型都有涉及,苏教版教材中并没有设计评价类型的题目,部编本较之就有很大的突破,各类型的课后习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难度增大,重视学生阅读能力

同一篇课文位于两个版本的不同册,可见部编本教材相较于苏教版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要求更高。在练习的设置上,部编本教材重视学生阅读后对课文的理解,课后练习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出部编本教材重视阅读的编写特点。而同样的课文,苏教版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重复识记练习,同时将练习分解化,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没有把握住阅读的本质。综上所述,部编本教材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阅读要求显著提升。

除了难度相较于苏教版增大以外,部编本教材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其课后练习非常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猜你喜欢

部编本课后练习朗读课文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青铜葵花》选段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