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阅读现状及解决策略的探究
2021-12-31张诗怡王心怡孙若楠齐盈盈
张诗怡 王心怡 孙若楠 齐盈盈 杨 雪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这些经历过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作品,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智慧。
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阅读名著不仅能够培养人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辨别能力与批判能力,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学品位和文化素养,真正发挥其作为文学文化载体的功用。
但由于名著阅读过程耗时费力、短期之内难见显著成效,仅靠教育工作者的点拨与指导,以期实现综合水平的巨大飞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事。只有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才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那么,怎样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行为?这首先离不开对学生高中阅读情况的具体分析。本项目重点调研了江苏省无锡市一所历史文化名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以及无锡唯一一所211高校——江南大学。另有一份网民数据作为参照。
一、高中名著阅读状况调研
(一)调研基本信息
1.调研时间:2020年4月—2021年3月
2.调研主题:学生高中名著阅读状况
3.调研对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生(含高中生和已毕业学生);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三某班(文科重点班)学生;江南大学本科生;“微博”网民(高中学历及以上)。
(二)调研数据
调研共获310份有效问卷。由表1可知,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最多的两类书籍为文学经典和网络小说。对名著阅读持“喜欢”态度的高中生占比53.08%,持“一般及不喜欢”态度的占比46.92%。而高中已毕业学生中,持“一般及不喜欢”态度的则占比54%。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的原因在于学业繁忙。虽然学生对阅读指导持“需要或随便”态度地占据多数,但趣味引导成为82.47%学生的选择。
表1 江苏省锡山7高级中学学生高中名著阅读情况
调研共获32份有效问卷。由表2可知,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最多的两类书籍为文学经典、哲史类书籍。该班没有不喜欢阅读名著的学生。趣味引导的阅读教学方式是90.32%学生的选择。
表2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三某班学生高中阅读情况
调研共获219份有效问卷。由表3可知,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最多的两类书籍为网络小说和文学经典。对名著阅读持“喜欢”态度的本科生占比51.14%,持“一般及不喜欢”态度的占比48.86%,两者基本持平。自由阅读与趣味引导是学生选择最多的两种名著阅读教学方式。
表3 江南大学本科生高中阅读情况
调研共获163份有效问卷。由表4可知,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最多的两类书籍为文学经典、网络小说。对名著阅读持“喜欢”态度的高中生占比58.18%,而高中已毕业学生中,持“一般及不喜欢”态度的人数占58.33%。超过一半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的原因在于学业繁忙。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趣味引导作为名著阅读教学方式。
表4 “微博”网民高中阅读情况(全国范围内)
(三)调研结果
根据所有数据情况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高中阶段,文学经典与网络小说成为众高中生阅读的主要选择,并且多数学生都希望在阅读名著时得到教师的趣味引导。其次,由于学业繁忙,阅读名著成为我国高中生的额外压力。最后,我国本科生多对名著阅读缺乏兴趣。
二、高中生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上调研结果显示出中学生名著阅读状况堪忧。名著阅读无法成为自觉就是根据该现状得出的主要结论。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以下为三个层面的具体分析:
(一)快餐式阅读:专注力的缺失
在阅读上,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已成为现代人主要的阅读方式。网络小说、“微博体”段子和短视频等,凭借其碎片化模式,能够在当下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它们在内容上多追求轻松愉悦,主要特征表现为篇幅短、节奏快、戏剧效果强,而这些特征恰恰与传统名著的阅读模式相悖,如新课标所列的几部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老人与海》《欧也妮· 葛朗台》,都已不再符合某些青少年“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需要汲取大量且高质量的“营养”。该营养除了从教师处汲取,更多则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获得。
(二)教学窘境:名著阅读课时分配不合理
名著阅读虽被纳入语文教学纲要,但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课时有限与应试需要,名著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竟成“累赘”,许多教师迫于无奈,只得减缩相关内容的教学。此外,通过调查访谈,可知部分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方式过于简单,表现为以名著情节梗概和主体思想为课堂教学重点,课后则发放大量资料让学生背诵,把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当作任务,而非真正带领学生阅读、品味文学作品。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与学生间的年龄差距或观念差异也使得某些教师不理解学生,也不愿意耐心了解学生,致使学生兴趣缺失。
在整个教育体系下,中学对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部分高中,然而在校内并未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
(三)社会困境:对名著阅读缺乏重视
可以说,大众对名著阅读不够重视是受社会观念的部分影响。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是时代主流,理工学科也因之受追捧,“学好数理化”深植大众内心。[1]在此影响下,学校教育资源也向理工科方面倾斜。名著阅读是一项慢工程,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是“润物细无声”的,要想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并非易事。名著阅读更是如此,若是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加上学生缺乏持续精力的投入,阅读的功用便难以显现,学生也不免产生挫败心理,对名著阅读也就更加缺乏兴趣。
在名著阅读空间备受挤压的状况下,如何能够让学生自觉地阅读名著?以下是较为可行的解决策略。
三、策略探究
(一)从灌输到启迪:充分发挥学校的场地特性与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
学校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校内的学习环境与阅读氛围对学生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课程设置: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枯燥或教师讲解不充分,是导致高中生不愿阅读名著的另一重要原因。只有让学生真正走入名著的世界,产生真切的感悟,才可能激发其阅读兴趣。学校需设置专门的名著阅读或鉴赏课,让名著阅读真正融入中学语文课堂,从而增强学生对名著的领悟力,真正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如每班每星期设置一至两节名著阅读课,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课时保障。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针对性强、编排合理的辅助资料。
(2)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拥有完善的借阅机制、丰富且“新鲜”的藏书、舒适的借阅环境及合理的开放时间,图书馆才能为高中生的阅读提供坚实助力。但经走访发现,许多高中并未配备正规的图书馆或者仅仅将其作为摆设,这极大阻碍了学生的阅读。学校应当配备图书馆,为学生学习、阅读提供方便,并且应及时更新藏书、下架废旧图书,根据教学或学生需求及时采购新书。还可以选择性延长开放时间,同时图书馆的主管负责人也应加强管理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名著阅读的要求,学生阅读的频率才会增加,久而久之,也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中学阶段,要想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阅读。
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从“完成任务”逐渐走向“自我需求”,那么自觉阅读就会成为必然。[2]
(1)安排阅读任务,检验阅读成果。教师应当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任务,如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界,引导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再细化阅读要求,提供一定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完成读书笔记或报告,内容不作具体要求。同时,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获得学生的反馈之后,要及时鼓励与肯定学生,并给予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评价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通过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如阅读展板制作、图书交流会、剧本改写、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愉悦的氛围内感受名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丰富教学形式,带动学生阅读。部分名著由于情节曲折、脉络不简明、人物关系复杂,给高中生的阅读增加了难度。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巧用网络资源,如观看改编自名著的影视片段,为学生熟悉情节、理解原著提供帮助。《红楼梦》经典情节《林黛玉进贾府》即可采用该教学形式,将贾府构造与黛玉的反应以影视画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印象,为阅读打下基础,还可以使学生对名著《红楼梦》的其他情节产生好奇,助推学生课后的自觉阅读与探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定时在群内发布经典名著选段、教师心得体会等,为学生作榜样,并鼓励学生在群内发表见解,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品鉴经典名著。
(3)指导阅读方法,把握阅读重点。培根在《谈读书》中说“有些书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但有些书却需细细咀嚼”。[3]名著值得学生细细“咀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一是教授学生简单而高效的阅读方法,如速读、跳读、略读、精读等。二是使学生掌握鉴赏名著的技巧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的示范工作,鼓励学生深入阅读。
此外,教师具备较为丰厚的阅读经验,应适当点拨学生,让学生对于名著的把握有重点可循。如在阅读名著《雷雨》时,应重点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剧作文学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名著的独特魅力。
(二)由被动到自觉:学生主体身份的彰显与阅读标准的自我规范
学校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教师给学生点播与指导,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更是核心的一环。事实上,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阻碍,即“不想读”“读不懂”“没时间读”。针对这三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四个建议。
1.明确名著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迅猛发展使阅读网络小说成为风尚,这导致许多学生抛弃名著而青睐更加轻松有趣的网文。[4]经典名著就这样被束之高阁。想打破该困境,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名著的价值所在,如学生阅读名著前可以先了解名著对于名人的影响、名著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等等。且阅读初期,学生可以先从感兴趣的作品读起,先跨出关键的第一步,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打破抵触和厌烦心理。
2.培养阅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如是说。[5]一旦养成习惯,名著阅读就不再是一件难事。对此,学生应提高自制力,通过制订系统而详细的阅读计划,督促自己阅读名著。最好以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这样的形式,从大到小,逐步推进,最后细化至一天读多少页,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方便学生执行。为保证执行力,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我激励、自我奖励等方式,增加阅读频率,提升阅读效率。
3.扩充知识储备
名著是经过时代的检验而留存于世的经典,所以阅读它们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6]譬如中国四大名著,语言上文白杂糅,所以许多学生在初读时“读不懂”,这也就是大众所谓的阅读“门槛”。事实上,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词汇、熟练掌握知识,是可以读懂其中的大部分内容的。学生遇到生词,也可以查阅工具书或网络资源。除此之外,许多名著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创作的,故学生在阅读时也需要了解相关社会历史情况,使阅读更加轻松。
4.拓展阅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名著的方式已不限于书本。调查问卷显示,多数学生不读名著的原因在于“没时间”。繁重的课业和快速的生活节奏确实导致学生闲不得、静不下。[7]对此,学生可以拓展阅读方式,利用具备听书功能的软件,如“喜马拉雅”“微信听书”“蜻蜓FM”等,在上学途中、入睡之前,通过“听”而非“看”的方式,争得阅读时间,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三)从分散到合力:密切联结家庭社会关系链、营造隐形阅读效应
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自觉地阅读,不仅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
1.多方人员努力,形成阅读风尚
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让孩子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家长要鼓励孩子阅读,支持并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名著。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则需要多方人员共同努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8]近年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国学文化类电视节目不断涌现且广受好评。大众得以重新感受经典的魅力。社会应当大力推广类似节目,重视经典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带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2.完善高考内容,增加名著题量
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考试,其考查内容不仅能体现出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也凸显了国家教育发展的侧重点。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性人才考试,高考举国瞩目,每年高考大纲的细微调整,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方针的改革。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高中生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高考中增加对名著的考查,适当增加有关名著的考题,特别是中国经典文化方面的内容,通过以考促学的方式为高中生名著阅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