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在晋察冀边区领导的卫生防疫工作及经验启示
2021-12-31左杰婷
左杰婷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历史上,战争、饥荒与瘟疫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最大威胁。且三者互为因果、互相渗透,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甚至能改变文明的进程。”[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边区军民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遏制了疫病流行,有力打击了日寇,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晋察冀边区疫情概况
晋察冀边区地处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渤海湾以西,面积约80万平方华里,人口约2500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在晋察冀边区实行野蛮毒辣的“三光”政策,血腥屠杀边区人民。所谓“兵燹之后必有瘟疫”。1941年秋,日寇扫荡边区长达三个月之久,唐县、灵寿、阜平等地病祸泛滥、瘟疫流行。
表1 1940年秋至941年唐县、灵寿、阜平疫病调查表[2]
日寇扫荡过后,粮食被抢空,房屋被烧毁,群众只能靠吃树叶、野菜为生,缺乏营养。许多群众露宿野外,风吹雨淋,或住在地洞里,地气潮湿,卫生状况极差,加剧了疾病传播。1943年秋,安平、肃宁、饶阳、安国等地遭遇日寇扫荡后,一度肠炎、疥疮、疟疾流行。
表2 1943年秋安平、肃宁、饶阳、安国经治病类统计[3]
经过战争的蹂躏和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摧残,加之人民群众缺乏卫生常识、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羸弱的身体无力抵御疾病的侵袭,边区疫病广泛流行开来。
二、晋察冀边区开展的防疫举措
(一)培训医务人员,积极开展救治
边区医务人员缺乏、医疗技术贫弱,因此培训医务人员成为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1939年6月,晋察冀军区开办卫生学校、中西医训练班、妇婴卫生训练班、村卫生员训练班等。“截至1944年10月,仅冀西、晋东北、雁北、平西的7个专区,就培训医生及其他卫生人员1120名,其他地区及县卫生指导员72人,不脱产卫生协理员288名,村卫生员5010名。”[4]医务人员还组成巡回医疗队,免费为群众治疗。“1943年秋,日寇对边区发动大扫荡前后,军区共组织20个防疫队(组),104名医生以上干部分赴各地防病治病,共到村庄384处,经治13,000余人,63,400余人次,治愈率达71.6%。”[5]老百姓感动地说:“鬼子给咱们造成病,八路军给咱们治好病,真是救命的恩人!”[6]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尽最大努力减少了疫病流行。
(二)普遍接种疫苗,建立防疫制度
在疫病易发季节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疫病。1942年1月,军区召开卫生会议,要求各部队在春天普遍种牛痘、夏秋季注射赤痢防疫血清。随着疫病防治发展的需要,军区卫生部制定了防疫制度,如疫情报告制度、预防接种制度、疫区封锁制度等。“如有疫病发生,应即速将疫病情形及发生地区通知所在军分区卫生机关,请派防疫队设法防治,并分报专署及边区行政委员会,以便共筹有效应付办法。”[7]“对敌占区严密封锁,检查来往行人,有可疑之点,则不准通过;特别来自敌区而持有特种仪器(细菌培养器等)之人,绝不应轻易打开和把玩,宜速找就近之卫生机关检验辨明。”[8]一旦发现疫情,要断绝交通,禁止通行,封锁发病区;严格实行隔离,以村为单位设立隔离室;发病处严格消毒,煮沸和焚烧。这些防疫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在当时对防控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卫生运动,切断传播媒介
边区疫病流行与群众缺乏卫生常识、乡村污秽不清除,饮食不卫生等有关。1941年2月,《抗敌三日刊》发表《春季卫生工作中心》《开展卫生运动》等文章,广泛宣传开展卫生运动。1942年2月15日,边委会召开首次军政民卫生联席会议,随后边区开展防疫卫生突击月,各县举行清洁卫生大扫除。1942年3月6日,北岳区各团体发出联合指示,开展防疫卫生突击周,普遍开始卫生防疫运动。军区各部队也积极开展卫生运动,检查督促个人卫生。部队非常重视消灭虱子,平时采取勤捉勤烫衬衣、勤晒衣被,休整时采取集体蒸棉衣棉被的方法消灭虱子,彻底切断传播媒介。
(四)自主生产药品,发展地方医药事业
在战斗频繁、环境艰苦的边区,伤病员增多,疫病流行,对药材的需求与日俱增。从1939年开始,随着日寇对边区的封锁加剧,药材的采购更是难上加难。1941年2月20日,聂荣臻司令员下达《关于自制代用药品问题的训令》,要求边区就地取材,用土产原料炮制各种药品。伯华制药厂生产出“疟疾丸”“抵痢散”“黄芩碱”和“灭疥膏”等特效药品,广大军民使用后,战胜了疾病。为解决群众看病吃药的难题,1942年2月,边区召开首次军政民卫生联席会,决定发展地方医药事业。在军政各级机构帮助下,边区有19个县纷纷成立了医药研究会、各县普遍建立了医药合作社。1945年,张明远合作社救治病人29280人,提供药品价格“低于市价两倍或三倍”,扶植了龙华、涞水20个公私药铺。1943—1945年,军区先后在阜平、易县、行唐等县开设“新华药房”,为群众防治疾病,协助农村建立起基层防病组织。
(五)开展防疫宣传动员,消除封建迷信思想
针对边区群众普遍存在不良卫生习惯的问题,党和政府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利用重大节日,在舞台上表演具有卫生内容的顺口溜、快板、相声、戏剧等文艺活动,或在街头张贴广告标语、印发传单,举办卫生展览会,号召群众向清洁卫生的模范家庭、模范村学习。经过宣传教育,打破了群众“求神鬼保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迷信落后思想,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边区还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改造巫神、破除迷信的运动,如1944年易县六区召开反迷信座谈会,向群众揭露巫婆骗人害人的伎俩,使群众认识到鬼神都是假的。同时对巫神进行说服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正当职业。
三、晋察冀边区疫病防治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卫生工作堪称模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边区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建立了卫生防疫法规体系,培训了一批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医务人员,为军民普遍接种疫苗,制定防疫制度,发展地方医药事业,各部门、各群体各司其职,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防疫合力,最大限度解决了边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党领导下的边区防疫工作开创了人民卫生事业的新局面,也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全民防疫动员
防疫工作离开群众就寸步难行。毛泽东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9]抗战时期,敌人对边区实行封锁,严禁运送药品器材。1939年,边区决定开办制药厂,“没有厂房,农民自动腾出了住房;没有原料,群众组织起来四处采集;没有设备,农民又送来了土法上马的设备;没有劳力,人民又送来了自己的青壮子弟。”[10]如果没有千百万人民群众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有力支援,卫生防疫工作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三)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
预防重于治疗,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1940年6月14日,军区下发了《关于夏秋季防病问题的训令》,提出夏季卫生实施及疾病预防法。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预防工作开展得较好。这些表明,“预防为主”的思想已经在各部队和卫生部门树立起来。在边区,西医耐心地帮助和改造中医,讲解生理学和药品成分、原理和用法;中医大量介绍土偏方,推行扎针术,如用针灸治疗疟疾,并给以中成药扑疟母星内服。传承和利用好中医药文化,推进中西医结合,开创了卫生防疫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