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豌豆褐纹病基腐病枯萎病芽枯病研究

2021-12-30刘劲哲樊永强王彦辉韩燕丽董亚南

青海农林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豌豆菌丝

刘劲哲,樊永强,王彦辉,韩燕丽,董亚南

(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15)

1 豌豆褐纹病

豌豆褐纹病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染病不形成轮纹,后病斑中央凹陷[1]。病菌可从荚果侵入种子内部。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播种带病的种子,出苗后即染病。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袭击或菜地土壤粘重湿度过大,或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旺易发病。

病原描述:Mycosphaerella pinodes(Berkeleyet Bloxam)Stone称豌豆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Ascochyta pinodes(Berk Etblox)Jones称豆类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黑色或黑褐色;子囊长圆筒形,无色,大小55×14μm-64×14μm;子囊孢子纺锤形,无色,大小14×8μm-18×8μm,具1隔膜,分生孢子器圆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大小(80-130)×(70-80)μm,分生孢子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双胞,无色,大小(12-17)×(3.5-5.5)μm。本菌发育适温25℃。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甜豌豆、苜蓿、苕子等。

防治:豌豆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袭击或菜地土壤粘重湿度过大,或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旺易产生豌豆褐纹病。豌豆褐纹病防治技巧:(1)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置于冷水中预浸4-5h,再移入50℃温水中浸5min后,放入冷水中冷却、凉干,播种。(3)选择干燥地块种植。适当密植,增施钾肥。(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利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d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2 豌豆基腐病

豌豆基腐病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主要发生在豌豆幼苗期。种子染病,引起烂种,幼苗茎基部或根颈部变为褐色至红褐色缢缩、腐烂。

形态特征: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um)。此外,Pythium debaryanum Hesse称德巴利腐霉,也可引起基腐病[2]。

传播途径: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发病条件:病菌发育适温24℃,适宜pH 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或反季节栽培易诱发本病。

防治:(1)选用红花豌豆、内软1号、豌豆苗(龙须菜)等耐寒品种。(2)选择排水良好、向阳的场地育苗,采用无病土作床土,如用旧畦育苗,床土要充分翻晒。(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适当施入石灰以调节土壤酸碱度自微酸性至中性,石灰施用量根据土壤pH确定,一般每667m2施100kg。(4)加强苗床管理,做好苗床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寒流侵袭。白天在幼苗不受冻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换气,促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苗床浇水要看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确定,严防大水漫灌,避免床内湿度过高。(5)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该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L。视病情隔7-10d 1次,连续防治2-3次。

3 豌豆枯萎病

豌豆枯萎病又称尖镰刀菌萎凋病,主要发生在土温较高和较干燥的地区。是维管束病害。病株地上部黄化,矮小,叶缘下卷,由基部渐次向上扩展,多在结荚前或结荚期死亡。

形态特征:在PSA培养基上,菌丝平铺或厚密,正面苍白色或带紫白色,背面米黄色、紫色或兰紫色,菌株培养5天的菌落直径45.5-71mm。小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或腊肠形,着生在侧生瓶状小梗上或短的侧生分生孢子梗上的瓶状小梗上。厚垣孢子近球形、淡黄色。大型分生孢子呈对称型镰刀状,中间宽,两端渐窄,顶端细胞略呈喙状,多3个分隔,大分生孢子大小为(22.95-50.1)×(3.06-4.08)(um)。

传播途径: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或种子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主要分布在0-25cm耕作层。翌年种子发芽时,耕作层病菌数量迅速增多,其初侵染过程是:在接种24h后,豌豆尖孢镰刀菌从豌豆幼苗根部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根毛和根毛后区均可成功侵染。但各侵染区的情况因细胞壁的木质化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当菌丝从根冠、分生区和幼根毛等薄壁细胞组织侵入时,菌丝形态未见异常变化,可从细胞间隙或细胞壁直接侵入,通常菌丝顶端呈锥形,寄主细胞反应亦不明显,有时可见寄主细胞壁内侧原生质有颗粒状抗性物质产生。而当菌丝从伸长区、根毛区、根毛后区及木质化根毛侵入时,通常菌丝顶端明显膨大呈“头状”,附着于寄主细胞壁上,后产生一个极细的侵入丝,穿透木质化的细胞壁而进入寄主细胞,当侵入丝进入细胞壁后呈卵形膨大,迅速杀死寄主细胞,后进一步向内部细胞侵入。初侵入有时可见寄主细胞在菌丝侵入点上产生一个乳状突起(papilla),阻止菌丝进入[3]。当菌丝进入寄主体内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时,薄壁细胞亦可直接侵入,木质化细胞在菌丝通过细胞壁时明显缢缩。

发病条件:豌豆枯萎病属弱寄生性一环境主导作用发生型病害,病原寄生性不强,寄主植物由于受到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生理生化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致原有的抗性减小而感病。外界条件变化对其发生有明显的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病害不会发生,只有在低温、湿度过大,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才会发病。

防治:(1)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要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改良土壤。(2)合理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必要时进行中耕,使土壤疏松,创造根系生长发育良好的条件,使豌豆向抗病方面转化。(3)实行轮作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菌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忌连作。(4)播种无病种子。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h后播种,可推迟发病约1个月。(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隔7-10d 1次,连续防治2-3次。要提前做各项预防工作,但是一旦发生各种病症,就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4 豌豆芽枯病

豌豆芽枯病又称湿腐病、烂头病,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的花器和果实,是豌豆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株端2-5cm幼嫩部位,初呈水渍状,在高湿或叶面结露条件下迅速扩展,呈湿腐状腐败,致茎部折曲。干燥条件下或阳光充足时,腐烂部位干枯倒挂在茎顶,夜间随温度下降湿度升高,病部又呈湿腐状。荚染病荚的下端蒂部先染病,初呈灰褐色湿腐状,后病荚四周长有直立的灰白色茸毛状霉层,中间夹有黑色大头针状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豆荚逐渐枯黄,病荚由蒂部向荚柄扩展,湿度大时可见许多半荚内有长灰白色茸毛半枯黄的豌豆,健部仍保持绿色。

形态特征:C.cucurbitarum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无色透明,无隔膜,不分枝,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泡囊,泡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40-50um,小孢子囊生在球状泡囊上,小孢子囊大小(13-14)×(11-12)(um),小孢子囊含2-5个孢子,多为3个,大小(10-13)×(5-8)(um),多为单胞,柠檬形至梭形,褐色或棕褐色,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豇豆、烟草、辣椒外,还可侵染甘薯等[4]。C.mandshurica大小孢子囊都产生,多生在同一菌丝上,大孢子囊生在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主轴顶端呈双叉状分枝,孢子囊直径30-60um,孢囊孢子两端各具一束纤毛。

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豌豆的花和幼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发病条件:棚室保护地栽植豌豆,遇有低温、高湿条件或浇水后放风不及时、放风量不够及日照不足、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和流行。露地豌豆该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结荚期植株茂密程度、雨日的多少和雨量大小、田间积水等情况。生产上栽植过密,株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豌豆增产除选好当家品种和科学施肥外,防治病害切不可忽视。豌豆芽枯病既为害豆株顶端又为害豆荚,对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及时防治。防治方法:(1)与非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采用高畦栽培、合理浇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应及时摘除残花、病荚,集中深埋或烧毁。(3)开花期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或克抗灵或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69%安克·锰锌1000倍液[5]。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豌豆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鸡 妈 妈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豌豆笑传
豌豆笑传之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