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2-30钱永环
钱永环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3)
0 引言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又名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指人体因为某种或多种因素影响下无法入睡或者无法保持睡眠状态致使自身睡眠不足的状况[1]。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是中医学内特有的名词,顾名思义,即患者失眠与其心脾功能异常有关[2]。现阶段,医学上已经明确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病发早期可导致患者短暂性或者间歇性的失眠,若未能及时诊治,很可能引发患者彻夜难眠,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引起重视[3]。本文选取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60 例作为研究病例,探究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0 月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60 例作为研究病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0~74岁,平均(51.24±10.17)岁;病程1~5 个月,平均(2.58±0.35)个月。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9~75 岁,平均(51.22±10.15)岁;病程1~6 个月,平均(2.55±0.38)个月。两组患者资料对比(P >0.05),可比性高,且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了本次研究。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症状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4],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标准:主证表现为失眠、多能、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等,次证表现神疲乏力、脉搏细弱、舌淡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进行判定[5],标准:患者存在入睡后多梦易醒、醒来后难以再度入睡、睡眠浅等睡眠障碍症状,且症状持续时长≥1 个月。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6]得分>7 分;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其余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近期接受类似治疗的患者;合并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以艾司唑仑片治疗,即给予患者艾司唑仑片(北京中新制药厂生产,规格1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0338),睡前服用,1~2 片,连续用药4 周。
观察组以归脾汤加减方治疗,方剂组成:夜交藤30g、合欢皮20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党参15g、酸枣仁12g、龙眼肉10g、柏子仁10g、当归10g、木香6g、炙甘草6g、远志6g。存在肝郁气滞患者可加香附、郁金,存在阴虚患者可加熟地黄、知母,存在脾胃湿热患者可加黄芩、黄连,存在肝阳上亢患者可加生牡蛎、珍珠母。每日1 剂,首次以水1500mL煎汁500mL,取出,再次以水800mL 煎汁300mL,与首次药汁混匀,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间、中途觉醒次数以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
①治疗效果:痊愈、有效、一般三项,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睡眠良好为痊愈,以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睡眠改善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睡眠无明显变化为一般,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②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共计以下四类:口干、过敏、乏力、嗜睡;③PSQI 量表总分21 分,分值与患者睡眠质量成反比。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6.0 系统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如表1 所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
表1 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如表2 所示,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表2 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n(%)]
2.3 两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间、中途觉醒次数对比
如表3 所示,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总时间长于对照组、中途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P <0.05)。
表3 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间、中途觉醒次数对比()
表3 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间、中途觉醒次数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方式普遍发生变化,压力提升,失眠症患者数量迅猛增长。据调查显示,2019 年我国存在失眠症状的患者数量已高达约42.50%,失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7]。
失眠作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症,该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很多患者在发病后精神情志会出现极大变化,致使大脑睡眠中枢系统失衡。从以往的西医研究进展来看,西药的治疗在于抑制睡眠中枢神经兴奋性,虽然这类药物在短期应用时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很多患者长期用药后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反应。西医药物是目前失眠症患者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西医学者们认为患者睡眠障碍与睡眠环境、睡眠习惯、精神因素等存在密切的联系,故而多采用镇静催眠类、抗焦虑类药物进行治疗,如艾司唑仑片、扎来普隆等,但随着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长期服用安眠类药物极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成瘾性,甚至诱发患者医源性疾病,需减少安眠类药物的使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8]。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并无特定方式,而是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其中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属于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症型,归脾汤的应用历史悠久。
在中医学中,失眠症属于“不寐”病症范畴,认知独特、治疗历史悠久,认为不寐与人体外感六淫、内伤情志、久病不寐、饮食等方面有关,病发于心,且与肝脏、脾脏等也存在联系,故而可分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痰热扰心等多个证型。另外在中医理论中,因为失眠症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思虑劳倦以及暴受惊恐引起,因患者的脏腑受到邪气入侵,致使卫气为阳,而阴不得入,长此以往,脾失健运,藏精失于肝,精血内耗更甚,因此心失所养。由此可以发现,脏腑气血损伤属于失眠症的发病机制,气血损伤则失和,致阴阳失调,心神不宁,因心脾两虚,而导致患者神失守舍、血液耗亡,最终夜不能寐,长久思虑伤脾,经年脾血亏损,加之血虚无以养性,导致心虚而神魂不安、夜不能寐。一般脾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见为脉细无力、舌苔发黄、面色无华、四肢倦怠、心悸健忘,入夜后梦多易醒,且不易入睡,心藏血、脾统血,因此针对失眠症的治疗,在中医学中主要强调以补心脾以及以生心血为辨证施治的原则。《类证治裁·不寐》中记载:“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故此,对不寐症治疗需从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入手。归脾汤中白术、党参、炙甘草等药物便具有益气、健脾、养血、生津的功效,而茯苓、龙眼肉等又可补充心血、安神定志,木香温中行气止痛,当归活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补血养心之功效。归脾汤最早记载于《济生方》,在后续的发展中又被加入当归、致远,从而一直沿用至今。在本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灸甘草有补脾益气之功效,也能使营血生化有源;生姜、大枣有补中健胃之效,可以增强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另外当归、龙眼肉能够养心安神;茯苓、酸枣仁可以安神定心;木香做行气开胃之用,与此同时也能够防止补血药物滋腻,使养心与健脾之法同施,益气与补血之法相容。本方的配伍特点为:首先在于心脾同治,重点在于脾治,使脾旺而血气生化有源,方名为“归脾”本意便在于此;其次气血并补,其中重点在于补气,气旺而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最后便在于补气养血在方中加以木香,具有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9]。在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归脾汤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大脑皮层功能调节,既能够有效改善失眠烦躁症,同时也能够防止疲乏、嗜睡之弊。归脾汤煎剂在与西药联合应用时,显示出的药效更佳,而且用药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而本文研究正好佐证了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且用药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