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顺应论视角下《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

2021-12-29蔡高梅

关键词:英雄传金庸译者

冷 慧, 蔡高梅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射雕英雄传》成书于1959年,作为金庸的一部长篇力作,在国内外华人社区享有盛誉,然而正式的英译本直到2018年才得以问世。2018年2月,《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英译本AHeroBorn:VolumeIofTheCondorHeroes开始在全球发售。自此,国内外英语读者开始了新一轮的金庸热,中国英语学习者也对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展开热烈讨论,例如:程功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框架,探讨《射雕英雄传》中武功招式的英译[1],林丽娜和王绍祥基于翻译操纵理论探究意识形态对《射雕英雄传》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取的影响[2],戴若愚和陈林自建语料库,对《射雕英雄传》原文和英译文进行分析,探讨其英译删减的“合规性”[3]。阅读《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读者可能会发现,Holmwood并非追求字字对应的“忠实”翻译,而是围绕翻译目的,动态地择取适合的翻译策略,以顺应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基于目的顺应论框架,探讨译者翻译《射雕英雄传》第一回至第九回中的人名、武功招式、故事情节时使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推动武侠小说外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尽绵薄之力。

二、目的顺应论

目的顺应论是翻译界对功能主义目的论与语言顺应论整合后形成的新的理论框架。翻译理论界著名学者Newmark认为翻译活动的特殊语境就是具有明确的翻译目的[4]。同时,翻译也是顺应语境的语用活动,符合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5]149,即翻译是人们按照语境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廖美珍教授带领的团队整合了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和Reiss及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6],构建了目的顺应论[7]。目的顺应论把语言顺应论拓展到语用研究领域,也为翻译目的论提供了语言学理据。

功能主义目的论把翻译目的靶定于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着重强调目标文本所属的文化功能。因此,译者要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换言之,“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目标文本的功能”[8],影响译本功能的因素包括译者、翻译任务委托人、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等。因此,依据功能主义目的论,翻译应满足参与翻译过程中各要素的目的。

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翻译活动可能会使翻译过程中的部分交际信息流失,但语用学理论为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折损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语用学研究把翻译目的作为语境的一个因素而综合考量翻译的语用效果。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为顺应交际目的,灵活筛选出适当得体语言表达形式的动态过程,使语言选择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多个维度。同时,语言使用者需要通过不同的自我协商或与他人的协商才会选择出适当的语言策略,做出恰当的顺应[5]149。

翻译目的论以及语言顺应论是翻译领域和语用学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整合之后所建构的目的顺应论则更具解释力。目的顺应论强调,翻译过程是目的分析、目的理解和目的顺应的过程,翻译因此应综合考虑参与翻译活动各方的目的[9]。译者、赞助方、目的语读者、原文作者的目的会共同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10]。

整合后的目的顺应论目前是学界一个较新的理论尝试,对此进行的研究与应用并不多,已有的成果大多集中在口译领域。口、笔译均为人类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都具有目的性。所以,目的顺应论能为口译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同样也能应用于笔译研究。

三、《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翻译目的分析

翻译是具有多重目的的语言行为。是何原因促使《射雕英雄传》于2018年得以翻译并出版发行呢?本文从委托方(即出版商)的目的、原著作者的创作目的、译者翻译此书的目的,以及目的语读者需求与文化背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射雕英雄传》英语本委托者的目的

《射雕英雄传》英语本委托方是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该出版社以发行翻译文学作品为主,旨在向英语国家引进不同文化作品,销售目标主要是西方英语国家的读者。若译者能将金庸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特立独行而又刚直不阿的主人公性格翻译出来,不仅能让英语国家普通民众在休闲时光了解中国百姓的家国情怀,也能使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其扣人心弦的武功故事也一定能打开西方市场的大门。当Holmwood寄去翻译样章时,麦克莱霍斯出版社看到了商机。作为以大众读者为目标客户的通俗读物出版商,麦克莱霍斯出版社要把读者的审美期待放在首位[3]。因此,依据出版商满足大众读者审美期待的委托,Holmwood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注定会与翻译经典文学著作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

(二)原著作者的创作目的

20世纪50年代,香港市民对比武活动充满兴趣。金庸为吸引更多读者购买他创办的报纸,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他创作的武侠小说。金庸在接受采访时数次提及其写武侠小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读者”[11]。在载有新版《射雕英雄传》的“金庸作品集”新序中, 金庸也多次强调读者体验及读者感受,“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问题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产生共鸣”[12]2。金庸在武侠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总会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度,期望创作出读者满意的作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样也要将原著作者顾及读者感受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三)译者的目的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翻译动机对译本的呈现也会产生影响。《射雕英雄传》第一卷的译者是瑞典人Anna Holmwood,中文名为郝玉青。由于Holmwood并没有成长于厚重的汉语文化环境中,尽管其在大学期间学了中文,也能流利地讲汉语,但是她在翻译《射雕英雄传》前既不是武侠小说迷,也不是“金庸粉”,只是在学中文期间接触到一些金庸作品,在不甚了解金庸语言大师精湛独特又寓意深刻的表达背景下,就开始了她的翻译之旅,仅在阅读与翻译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射雕英雄传》的理解[13]。此外,Holmwood也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图书经纪人,一直致力于文学作品版权交易工作。她认为,“金庸的作品里有侠肝义胆、江湖情仇,是全世界读者都喜欢的内容,武侠小说在西方一定会有一群‘核心’读者”[14]。因此,Holmwood深信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具有的爱恨情仇等普遍性价值,在英文读者群中也将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为让读者充分感受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Holmwood更注重译文内容的通顺易懂,以期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14]。Holmwood拥有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经历,深谙英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习惯,她的翻译凸显故事情节,让非中文背景的英语读者通过情节的跌宕起伏来体验原著的荡气回肠。简言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顺应读者的审美期待,让译文读者能生成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情感反应。

(四)目的语读者需求与目的语文化背景

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作为委托的产物,译文最终是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需求。金庸小说描述的武侠精神和西方的骑士精神看似相近,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却有着本质差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遵循着儒释道传统文化,行走在飘逸神秘的武侠世界,穿行于行侠仗义的中国武侠文化元素中,而这些中国武侠小说的精髓与要义恰是西方文学所缺少的,这就为中国故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性与合作性,目的语读者有通过翻译作品填补西方文学中武侠文化真空的强烈愿望,金庸《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应时而生,恰好拓展了英语读者的文学视野。

Holmwood表示,“对西方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些陌生的地方,但金庸小说反而让这些陌生的文化变成一种新鲜感”[15],这可能也恰是英语读者们所期待的。阅读《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不仅能让英语读者接触到中国“武侠”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衣食住行、传统习俗等基本概念,能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生活[3]。

四、《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

Holmwood所译第一卷《射雕英雄传》的中文底本为新修版《射雕英雄传》前九章的内容。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Holmwood在翻译《射雕英雄传》时,根据翻译目的对原文本进行了一些改动,如删减了原文中一些历史文化、场景细节描写和人物主观感受等内容,占原文总字数的17%[3]。笔者依据目的顺应论分析其删减后的英译本,从人名、武功招式、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探讨其翻译策略。

(一)人名翻译策略

金庸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名字折射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Holmwood细心地在《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前面提供了长达9页的主要人物英语名称及背景介绍,这有利于英语读者在阅读前能够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熟悉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增加阅读流畅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通常情况下,中国小说中的名字在翻译时多使用音译法,如John Minford对《鹿鼎记》中大多人物名字都采用音译法(吴三桂Wu Sangui、李自成Li Zicheng[16])。在《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中,Holmwood也采用同样策略,如对郭靖Guo Jing、杨康Yang Kang、丘处机Qiu Chuji、完颜洪烈Wanyan Honglie,曲三Qu San等人物都是使用汉语拼音音译法。由于译者在译文开篇已对小说重要人物进行了名称和背景介绍,读者在初步熟悉重要人物后,也能较好地接受这些人名的音译。另外,Holmwood对有些出现次数极少的不重要人物,同样采取音译的翻译策略,以保持风格一致,同时减少译者的负担。

然而,如果一味地将所有人物名称全部音译,必将会抹去一些中文姓名的文化内涵,无法使译文和原文产生语义对等的美学效果。为此,针对部分主要人物的名字,Holmwood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如郭啸天Skyfury Guo、杨铁心Ironheart Yang、包惜弱Charity Bao、黄蓉Lotus Huang、穆念慈Mercy Mu、段天德Justice Duan等,对此Holmwood的解释是,因为这些名字如果按照拼音翻译,读者看起来会觉得非常平淡,感受不到其中的含义[17]。这种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既能译出名字的字面意思,又能突出小说中人物的特点与性格;既能传达出《射雕英雄传》原文的文化意义,又提高了译文的可理解性。

此外,Holmwood对一些主要历史人物及人物称谓均做了英语归化处理,运用的是英语读者较为熟悉的英语历史文献翻译方法,而非汉语拼音的直译,从而降低了读者对译本及情节的陌生感,如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铁木真Temujin、王罕 Ong Khhan、李白Li Po、大师Venerable Monk、住持Abbot、大人Excellency、道长Your Reverence、上人Your Eminent Holiness、娘子Madam 或My lady、相公Master、公子My Lord等。在翻译其他蒙古族人名时,Holmwood遵循了少数民族名字传统译法,如托雷Tolui、术赤Jochi、哲别Jebe、木华黎Muqali、窝阔台Ogedai等。

金庸在作品中借助郭靖、黄蓉之口展现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在以下这段郭靖与女扮男装的黄蓉首次见面的对白中就有所体现。

例句1:

原文:那少年微微一笑,道:“还没请教兄长高姓大名。”郭靖笑道:“真是的,这倒忘了。我姓郭名靖。兄弟你呢?”那少年道:“我姓黄,单名一个蓉字。”[12]227

Holmwood对原著中“黄蓉”的名字翻译得非常地道,对中国名字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

译文:“I didn’t ask you your name,” he said and smiled. “Yes, we forgot. My family name is Guo, my given name Jing. And you?” “My family name is Huang, my given name Lotus.”[18]275

在例句1的译文中,“黄蓉”的翻译是“Huang Lotus(黄莲花)”,而没有把“蓉”字译成“莲蓉”的“蓉”,即“用某些植物的果肉或种子制成的粉状物”(Powder)。有网友对“Lotus”这一翻译有所不满,觉得乡土气息浓厚。Holmwood在第一卷最后给出注释:“这个角色在许多金庸迷那里是以她的拼音名字‘Huang Rong’而被熟知的。但我把她的名字译作‘Lotus’。因为在故事的这个阶段,我们读者正置身于一个郭靖所不知道的秘密之中”[12]392。两人初次相遇时,黄蓉扮成小叫花,郭靖并没有认出黄蓉是女扮男装。通过阅读这段对话,汉语读者一看“蓉”字便知此处的“少年”是女儿身,译文读者在读到“Lotus”这花卉名称时,也能辨出“Huang Lotus”是女生。原文读者通过名字提前看破黄蓉乔装的秘密,而“Lotus”这样恰如其分的翻译让英语读者有了与汉语读者类似的感受,符合翻译目的性和忠实性原则。

(二)武功招式的翻译策略

《射雕英雄传》中有大量的武功招式,如“风卷云残”“夜叉探海”“推窗送月”“双掌移山”“马龙取水”等,不仅彰显了汉语的文字之美,也传递出由意象构造的画面之美。然而由于西方国家缺少武术这一中国特色文化,也缺少水墨丹青似的山水意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来传递金庸的文字魅力。

首先,针对部分画面感强的武功招式,Holmwood大多选择了直译法。虽然英语直译并不能准确传达原著中汉语的文化负载,但由于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在英语读者心目中所塑造的画面也不至于生疏。如铁锁横江A Lock Across the River、白虹经天Rainbow Crosses the Sky、秋风扫落叶An Autumn Wind Blows the Fallen Leaves、春雷震怒Deafening Soring Thunder等。

其二,Holmwood对部分武功招式也采用了意译法,如:笑语解颐Laugh the Jaw Out of Joint、燕青拳Yanqing Sparrow Boxing Moves、偷云换日Steal the Clouds、二郎担山Gentleman's Cape等。其中燕青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代表,该拳法讲求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相传由梁山好汉燕青所传,故称之为“燕青拳”。译者没有将“燕”译为“swallow”,想必是知晓该拳法的由来,故而将其音译为“Yanqing”,再增译“sparrow(麻雀)”以小巧灵活多动的意象来凸显其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对“九阴白骨爪”一词采用了音译和意译混用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Nine Yin Skeleton Claw”。阅读《射雕英雄传》原文可知“九阴白骨爪”是一门狠毒武功,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骷髅(skeleton)一词替代白骨(bone),令英文读者同样能感受到该招式的凶狠之处。而“阴”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来表现招式的阴狠毒辣,拼音“yin”也因太极的盛名而被英语读者所接受,所以Holmwood采用“阴”的音译更能再现原著之意。

Holmwood在采访中说:“很多人都很好奇我是怎么翻译那些武功招数的名称……重要的是译文能否让英语读者被书中的情绪和人物吸引,能否让读者被超凡脱俗的武打所震撼,能否将书中的阴谋诡计翻得扣人心弦”[14]。可以看出,Holmwood灵活的翻译方法恰如其分地顺应了委托方、原文作者及译文读者和文化的需要。为传播中国武侠文化,为满足原文作者创作的初衷,为能够在西方市场实现畅销,顺应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无疑是译者需首先考量的原则和标准。

(三)故事情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情节过程中,Holmwood主要采取了删译策略。

例句2:

张十五道: “想当年徽宗道君皇帝一心只想长生不老,……”郭啸天道: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这件大耻……”张十五替郭、杨二人斟了酒,自己又斟一杯,一口饮干,说道:“岳爷爷有两句诗道……”[12]8

原文中724个字都是对该故事背景下秦桧和岳飞的历史介绍,中国读者可能对这细节频频称赞,而对英语读者而言,这一历史背景就成了难以跨越的文化壁垒。故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全部删除。若按原文全部保留的话,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英语读者势必会对原文中出现的徽钦二帝、岳爷爷是谁产生疑问,在主线剧情开始前,一些缺乏耐心的读者就可能失去阅读兴趣。译者作此删除处理,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减少译者大篇幅不必要的解释,避免文章啰唆冗长。

例句3:

原文:……待铜缸再次落下时,也抄一口酒吃了,忽地跃起,双足抵住缸边,空中用力,双脚力撑,身子如箭般向后射出,那铜缸也给他双脚蹬了出去。他和铜缸从相反方向飞出,铜缸径向丘处机飞去[12]59。

译文:Just as it was falling, he too fished out a handful of wine, caught the censer with his feet and then kicked it back at Qiu Chuji[18]68

例句3中,译者删去了武打过程的细节描写——“忽地跃起,双足抵住缸边,空中用力”和“身子如箭般向后射出,那铜缸也给他双脚蹬了出去”。在金庸笔下,比武的一招一式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眼前,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观赏性。但对英语读者而言,大量的动作描写却成了一种挑战[3]。过多地“忠实”保留原文中的动作描写会使译文显得冗长,不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句4:

原文:丘处机……心道:“丘处机啊丘处机,这两位朋友是忠义之后,好意请你饮酒,你却累得他们家破人亡。你若不替他们报仇雪恨,还称得上是什么男子汉大丈夫?”[12]66

译文:Qiu Chuji… These men were descended from loyal patriots, he said to himself. They invited you to drink with them and destroying their families[18]79.

例句4中,译者删译了原文中的心理描写——“丘处机啊丘处机”和“你若不替他们报仇雪恨,还称得上是什么男子汉大丈夫?”虽然这段对丘处机的内心活动描写充分体现了丘处机为郭杨兄弟报仇的决心,使原文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但是删除此处心理描写细节,对故事情节发展并无大碍。对以消遣为目的的英语读者来说,删除这些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心理描写,能给他们带来更顺畅的阅读体验,满足他们了解故事情节和小说梗概的阅读目的。

译者在不随意篡改主要情节的条件下,适当地对原文进行删减能大大增加英译本的可读性,在顺应目标语读者审美期待的同时,也能满足商业出版社的出版目的和要求[2]。

五、结 论

基于目的顺应论,我们归纳出Holmwood在《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1)对人名的翻译,译者多采用意译与音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用以突出人物特色,传达文化意蕴,保留中文色彩,实现读者与作者对话的翻译目的。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也让原文中的人物在英语读者心中留下烙印。(2)对武功招式的翻译,译者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部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保留原文的意象文化要素,从而给英文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3)对故事情节的翻译,译者顺应读者需要,删除次要描写信息,降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增强译文的阅读流畅性及可读性,缩减篇幅与成本,从而提高译本市场销售量,在赢得读者认可与喜爱的同时,也顺应了出版商的出版目的和要求。

综上所述,依据目的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我们发现,Holmwood在翻译《射雕英雄传》时,充分考虑了普通英语读者不具备深入领会精深无边、奥妙无穷的中国武侠文化背景的能力,适当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凸显出原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用的翻译策略皆为翻译目的服务,既符合委托方的要求,又能达到提升译文影响力,吸引读者的翻译目的,为今后类似的中国畅销书翻译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英雄传金庸译者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t Was Nice Getting to Know You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七律·观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