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中国和平建国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2021-12-29李哲
李 哲
(1.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山东省济宁太白湖新区 石桥镇党建群团办公室,山东 济宁 27206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肩负着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的任务。关于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式上指出: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1)指蒋介石一九四三年所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一书。;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1](2)指毛泽东同志准备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国共双方对建设新中国有不同的思路,注定了和平建国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这一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与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中国走和平建国的道路
从当时国际背景、国内形势和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走和平建国的道路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
(一)美国和苏联等国愿意促成中国和平建国
从国际背景来看,美国、苏联等国都希望中国走和平建国的道路。
当时美国倾向于通过国民党政府来控制中国,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然而,如果采用大规模的军事干涉来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必然遭到中国、美国人民和苏联的强烈反对,可能会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只能采取大规模军事干涉以外的手段来支持国民党政府,企图靠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合法性地位,由国民党主导和平建国,使中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二战后期,苏联在远东的实力及在中国的影响都弱于美国,因此不得不承认美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和蒋介石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为了将蒙古国和中国东北控制在自己手中,苏联选择了与美国和国民党妥协,表示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这也是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和谈,及斯大林密电毛泽东建议其应邀前往重庆和谈的重要原因[2];杜鲁门总统上台后,美国特使霍普金斯赴莫斯科访问斯大林,斯大林表示共产党得不到美英等大国的支持,斗不过国民党,中共只能向蒋介石让步,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实现和平统一[3]。
(二)国共两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愿意内战
在国内,人民群众反对内战,渴望和平。尽管国共两党之间存在根本分歧,也还是希望在和平谈判的框架内解决问题,不愿意发生内战。
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新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和平是能取得的,因苏美英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内战;中国人民需要和平……”[4]。
蒋介石也希望对外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操控,对内能结束封建军阀武力割据的状态,中国内政能统一,国力能集中;中华民族取得独立与自由[5]143。
当时,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共两党,都希望在和平民主的环境下建立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三)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想也要求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从当时的政治思想来看,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也是促成走和平建国道路的因素之一。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从1901年梁启超先生开始介绍和传入中国,经历了 “五四”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团结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了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空前高涨。1945年8月28日,重庆《大公报》针对毛泽东亲自飞赴重庆的行动,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由此可见,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已充分觉醒,人们更倾向于站在国家、民族大义的立场看待问题。
二、国共两党致力于和平建国的最初进展
(一)提出建立“联合政府”
1943年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最早提出“联合政府”:国民党“应该在战争还在继续的时候,同延安的共产党成立一个联合政府”[6]。9月5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7]。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毛泽东专门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并且大会强调指出,建立新中国,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的政府。
(二)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公开致电毛泽东,美苏两国政府也希望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停止争斗。8月28日,毛泽东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谈判,在双方均做出让步的情况下,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作为谈判的阶段性成果。在和平建国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共识,比如“同认蒋主席所倡导之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8]。双方还就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自由等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
(三)政协会议的召开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召开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的国民代表大会,成立正式的民主联合政府。
1945年12月1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美国对华政策声明,赞成中国“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代表的国民会议,以谋早日解决目前的内争——以获致中国之统一”[9]。
由于美国主张召开中国各党派会议,共产党在解放区不断取得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再加上国民党统治区内掀起了反内战运动,蒋介石也不得不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停战协定正式签订;历时22天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10]。
三、国共两党在和平建国问题上的本质区别
国共两党在一些方面的冲突还是十分尖锐的。《中国之命运》第七章中提道:“若只以为他的行动或态度有什么错误,那你就应该来纠正他,来补救他,而不应该因此就反对他,破坏他,甚至不惜因破坏中国国民党,以破坏中国国家整个的生命!”[5]146而陈伯达在《评〈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近日国民党方面竟在图谋‘解散共产党’,‘取消边区’。1943年7月6日,中国国民党指导的中央通讯社已公开发布了这个消息,可谓到了怪论百出的时期,我们共产党人自然不能默尔而息。”[11]
重庆谈判结束之后,毛泽东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12]。从国共双方彼此间的态度可以看出,双方还是存在很大分歧的,甚至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尽管国共双方都不希望发生内战,然而由于一些很难调和的分歧,国共两党都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国共两党的分歧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农村、农民等问题的不同立场
在对待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上,国共两党的争论十分尖锐。国民党政府“坚决反对中国农民解决民主民生问题,而使自己腐败无能,无力抗日”,中国共产党“坚决赞助中国农民解决民主民生问题,而使自己获得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最伟大的同盟军,借以组织雄厚的战斗力量”[13]1077。蒋介石在回忆失败的原因时也曾自我检讨,国民党内部官僚主义严重,忽略了“三民主义”的真正落实,未能以民生为基础,加强社会改造,为民众谋福利。国民党在民生这一方面,做的远不如共产党。
国民党采取和平赎买的土地政策,尝试进行土地改革,然而,由于国民党士官有相当部分出身地主和资产阶级,触动自身利益是很难的,因此土地改革在国民党统治区很难贯彻执行;共产党员相当部分都是无产阶级,他们都是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充分依靠群众,强力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无产者尽快分到土地,符合了当时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广大贫下中农的利益。因此,土地革命的成功进行,使共产党得到了中国最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二)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当时的共产党员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官兵多数是农民出身,他们代表了中国最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而国民政府的支持者则主要是江浙资本家,因此国民党更倾向于维护地主、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发扬团结合作精神、艰苦奋斗作风,打造了一支吃苦耐劳、敢于胜利的人民军队;而国民党在当时的腐败程度是众人皆知的,蒋介石在1950年3月19日讲述《国民革命第三期任务之说明》中称: “就过去一年失败的情形看来,以军队纪纲的败坏最为严重”,“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一般军长、师长,不经过请假的手续,可以随便离开自己的职守,自由行动,即此一点,就足以知道我们军队的纪律扫地”[14],军队纪律败坏,再加上军事制度不健全、官兵对立、军民脱节等因素,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在制度与信仰方面,共产党做出让步以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第一条便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15]23。这里只提到“今日之必需”;国民党则是自始至终都把“三民主义”作为信仰,并且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提道:“总之,中国立国原则为总理创制之三民主义,此为无可动摇,无可移易者”[15]25。信仰的不同,是两党的根本分歧之一,并且不会轻易动摇,这就决定了两党在制度选择上会存在矛盾,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日益显现出来。
(四)在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等方面存在着关键性的分歧
军队数目和划定中共管辖的区域,是国共谈判分歧的关键问题所在。
1944年11月10日,经过与美国政府私人代表赫尔利的谈判,双方共同拟定了《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草案)》。蒋介石拒绝接受这个协定中的一些条款,他认为会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并要求共产党把军队和敌后抗日民主政府都移交给国民党当局,然后才给共产党以“合法地位”,并挑选一些共产党的高级军官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于这个要求,毛泽东明确表示反对。
重庆谈判期间,为了促进和谈,蒋介石决定做出让步:以一年前谈判中没有接受的四军十二师为让步条件,以取得中国共产党的满足与妥协。据此,在1945年9月2日晚设宴招待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代表并与之交谈时,蒋介石慷慨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可整编十二师,并允许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会集议、新政府产生时,依法参加中央政府。对此,毛泽东未做正面答复,而在第二天与王世杰商谈时提出了中共方面的建议,其中包括:“中共军队须改编为四十八个师,并在北平成立行营和政治委员会,由中共将领主持,负责指挥鲁、苏、冀、察、热、绥等地方之军队”[16]。
国民党则坚持以十二个师为最高限度,驻地问题可以商量,省级行政人员亦可延请中共人士参加,但不能要求政权,形成割据状态[17]。最后,蒋介石明确了军额的最大限为二十个师,且在华北各省主席等方面没有商量的余地。而共产党则认为,在建党初期,共产党没有军队,那时候也没有得到“合法地位”,“枪杆子中出政权”,如果交出了军队和抗日民主政权,不仅得不到平等的政治地位,且很可能“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周恩来也表示,政府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无法将军队、政权交于一党之政府。
在军队和政权方面,国共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导致和平谈判无法继续进行,因此,10月10日,作为谈判的阶段性成果,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五)内战后期最后的和谈也未果
随着蒋介石军队的主力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消耗殆尽,国民党内白崇禧、李宗仁等部主张进行国共和平谈判,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新年文告》,表示愿与共产党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谈的具体办法”。对此,共产党提出了《国内和平协定》,并限期答复全文八条二十四款,国民党方面则认为此条款完全为征服者对被征服者受降之处置,表示难以接受。至此,1949年年初的最后一次“和平谈判”也未果。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胜利渡江,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的统治全面崩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筹建新中国并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新政协会议,保留了1945年的政协会议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方面,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得民心、顺民意,最终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四、和平建国道路的曲折探索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将走向进步,绝不是走向反动。”[13]1031人们经历了长期的战乱,都渴望和平,广大工农群众渴望翻身、求解放,渴望减租减息、分到土地。共产党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所以能得到拥护;而国民党政治、经济腐朽不堪,违背历史潮流、违背了民心,注定要失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将繁荣昌盛;否则,则是自取灭亡。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在“全面”二字,我们要兼容并包,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各民族和社会各阶层,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全覆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民族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未能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遗憾与思考,如今面对一些西方国家挑起的南海争端,面对藏独分子分裂问题,面对台湾问题,面对中印边界冲突问题,我们更应该鉴古思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有战略眼光、有度量和远见的领导者,方可促一个国家长久的安定与发展。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需要和平统一的内部环境。正是中国的内乱,使得日本可以乘虚而入,谋取利益,占领东北、进犯华北,进而乘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历史证明,我们“窝里斗”的时候,会给外人可乘之机,一旦我们形成民族统一战线,则可爆发出强大无比的力量。
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今日之和平稳定局面实属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符合人民的意愿。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经历过艰难困苦,但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而豪迈地走着,由独立自主走向繁荣富强。北京奥运会、亚投行、海上“丝绸之路”、诺贝尔奖、“东风一号”导弹、“辽宁舰”“山东舰”双航母……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向世界昭示着,这就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蒸蒸日上的中华民族。毛泽东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8]只要我们中华民族14亿同胞紧紧地站在一起,精诚团结,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全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保卫我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我们的民族不受威胁和侵犯,保证我们在独立自主、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就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