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学视角下词义训释研究
——以《诫子书》“俭”字分析为例

2021-12-29蒋旅佳

关键词:子书义项词义

蒋旅佳, 李 颖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

一、语境与词义

语境即语言交际的环境,语境不仅是显性的、具体直观的语言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隐性的、抽象模糊的语言存在环境。语境可分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二者共同制约词义的甄别和判断。其中,狭义语境为语言因素形成的语言上下文,即言辞语境,包括词义所处的单个语句语境和封闭文本的整体作品语境;而广义语境为非语言因素形成的情景上下文,即言辞之外的语境,可指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语境。一个句子中,静态的句段按照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脱离语境的约束;而句子一旦进入实际的交流中,在多重语境共同影响下,静态的句子意义便转化为动态的言语意义。词义受到特定语境限制而具有较为确定的指向性,因此分析具体词义必须要结合其所处语境。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正名卷》中说:“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1]词义与句子位置、文段语境之间关系构成紧密,浑然一体。词义是语义构成、语境感知的基础,也是文本解读、情感获知的基础。然词义是“与人脑中的词的语音形象相联系并被这种语音形象所唤起的全部意识与精神内容”[2],所以词义的获得与理解,是人感官活动和意识活动相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当我们在理解文本语境时,往往对词义理解先入为主,按照自身积累的认知经验来解析词义,容易忽视客观语境内容,缺少对适用语境义进行系统考证。因此,在词义推论过程中应当避免主观臆断,对词语诸义项进行甄别,并全面考察词义所处语境,从而避免词义理解纰漏。

二、语境学视角下“俭”字词义训释分析

“语义是语言形式(广义的也包括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3],语义组建的语言符号系统直接影响整体语境的建构。而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词义,对多义词而言,词典义是概括固定的语义,是静态的义项组成集合;而动态语境中词义的表现功能,则由符合特定语境的具体义项承担。由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普遍存在,在以今律古的主观认知下,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治学方式容易导致义项混淆。其中《诫子书》中的“俭”往往被释为“节俭”,指向节衣缩食的物质节省。这种词义解读是否符合文本语境,需结合文本狭义及广义语境进一步审视探讨。

(一)“俭”字的狭义语境分析

1.语句语境。语句语境是特定词义存在于具体语句而形成的一种言语环境,是词义面临的最小语境,而同一语境中相关词义也具有特定联系。古人行文,在单个句子中常采用对文的手法,即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中,所使用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反。《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109,既是诸葛亮对儿子品性塑造的要求,也是诸葛亮对君子道德标准的勾勒。“修身”“养德”都是对精神道德层面的要求,且语义相近、语法功能类似,形成了训诂学上的对文现象,由此可推断,“静”“俭”在含义理解层面也有相近之处,都应是道德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说文解字》:“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曰:“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5]其中“约”“俭”互训,即不能过分张扬放纵。“俭”字的造字本义即是约束和控制。而早在《尚书》中,“俭”的本义便承载着一定的道德内蕴,如“慎乃俭德,以怀永图”[6],即要注意自身的品行风范并做到循礼有度。

“俭”在描述人品性修为的语境中,体现在自我道德要求层面时,“约束节制”本义使用较为普遍。《管子·禁藏》:“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7]人的修养规范与命运遭际的祸福吉凶息息相关,只有谦逊恭敬才能逢凶化吉、避祸远灾。内在修养上约束自制,外在呈现为谨慎自敛、注重言行。为官任职,需注重谨慎律己、约束自我,为君御下也需如此,如果为君者肆意恣睢、穷奢极欲,就会“政乱德薄”,招致社稷倾覆、国家动荡的恶果。故《淮南子·主术训》言:“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8]君主需以冷静沉着、节欲戒奢垂范统下。君臣都能做到以“俭”律己,如此才可确保社会成员各司其职、社会秩序稳定久安。

所以,“俭”字不单有“勤俭节约”之义,更强调人应具备谦恭自慎、低调克制的道德修养。以“俭”来约束自我和规范德行,除了约束士人外在的物质层面需求,做到力避奢靡浪费;更于内在品性精神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做到克己自律、谦虚自慎。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一个人也只有真正在内心完成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能在外在行为上体现真正的节约俭省、淡泊无求;或许如此理解,更能契合作者的缜密思路和文章的主旨精髓。

2.作品语境。完整的作品语言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语境。作者谋篇布局时,往往会使文义上下应和,互相映衬,所以对于具体词义的阐释分析也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作品语境展开论述。《诫子书》论说严密、逻辑清晰,全文均围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该主旨句阐发议论。故欲求“俭”字之义,而更应联系下文内容,回扣主旨脉络,方可获得正解。

从文章主旨来看,《诫子书》以“君子”要求起篇,以“接世”目的收尾。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步,自身需符合“君子”的要求。《礼记·曲礼》中说:“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9]才德兼具方能成为君子,品性是立身之基,才学为立业之帅。诸葛亮所言“静”“俭”,便是士人成学立德的途径。从文本语境来看,“静”与“俭”是相辅相成的。“静”是内心的恬淡冲和,是尊重自然法度,不违背天性规矩;“俭”是超脱名利、淡然寡欲的行为体现,以“俭”自律,来提升君子品行。君子品德塑造是“静”和“俭”的旨归,保持内心平静,加强内在约束,不囿于物而历练精神,最终才德兼重成为君子,以达经世致用。

在行文思路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文章行文的主脉,贯穿文章始终。“静”在结构上明线贯穿,而“俭”则如草蛇灰线,相合统领下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109中“宁静”承“静”,则“淡泊”应承“俭”,都是指向内心的克制守慎、清心寡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109,该句以否定句形式,反面映衬主旨句:“静”与“险躁”相对,心浮气躁就不能磨练心性,而“俭”与“淫慢”相对,“淫慢”意为放纵松懈,与“俭”的恪守节度本义相反,自由散漫就不能磨练品质。所以“励精”“治性”的前提是做到“静”和“俭”,而只有平心静气、摒除干扰才能勤学广思、厚积薄发,实现君子的德智并存,从而实现“接世”的人生目标,否则“年驰”“意去”,不成君子,也无法扬名于世;于此处,文章完成了结构上的论证收束。综上可知,“俭”在“节俭”“俭省”之外,更应达到对内心道德上的约束层次,故而《诫子书》对“静”“俭”的阐释,才能层层深入且有破有立。而也正是因为全文结构紧凑,论说严密,从而使“俭以养德”的主旨更加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二)“俭”字的广义语境分析

知人论世分析作品,不可脱离具体作品所限定的时代语境,作品诞生的历史环境、作家的性格特点,乃至作品所归属的文本类型,都需要涉及与参考。面对东汉末年波诡云谲的时代环境以及纷争动荡、人人自危的人文环境,如何能经略于世同时又独善其身,是士人的人生哲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10]从中可见,纵使刘琦“深器”,诸葛亮也十分谨慎自重,不轻易为人出谋划策;即使处境私密,也仅依托典故暗喻当下,不妄为他人指点。虚怀若谷、恭谨处世的入世姿态,是诸葛亮开给儿子面对复杂政治局面的乱世良方,将清修养德、节制寡欲作为教子要义。士人于内磨练品质、培养心志,对外而表现为任物自然、谦虚恭敬。故“俭”放置于人的品质层面而言,即通过约束内心、洁身自好,而成为谨慎处世的士人君子。

时下对《诫子书》“俭”字的普遍理解,如果仅取“节约勤俭”之义,专注于物质器用的珍惜节约层面,便忽略了汉代士人更具深度的内在品质修炼与追求。士人君子所追求的是,通过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陶冶品性、锤炼意志、德才双修,实现自我立世价值。以“俭”克制内心欲望,实现道德精神关照,即使面对箪食陋巷的物质条件,君子士人依旧可以追求精神层面的丰盈和提升,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

与《诫子书》相类的传统家书、家训中,“俭”的“约束限制”义和“节约俭省”义在不同语境中各有侧重。在朝不保夕、生如薤露的动乱时期,遵从谦虚谨饬、审言慎行的处世经验,便可明哲保身。士大夫家书中对子弟劝导,当涉及人物品评定论和为人处世经验时,以“俭”教子应多按其本义理解。如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言:“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11]875“节”与“俭”在此语义相同,都取自我克制之义。《颜氏家训·勉学篇》:“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12]遵循规则秩序以“自牧”,来避免骄恣傲慢而达到谦卑有礼的修为素养。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家书中以“俭”来塑造性格品质,强调对行为举止的拘束时,“俭”使用“约束”本义更为恰当。诸葛亮《诫子书》用以训诫儿子,“俭”义当如此。

而当处盛世,时局安定,特别是安逸享乐、竞奢靡费风气滋生,“俭”的“节约俭省”义有现实针对价值。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帝王家书《帝范》中的“俭”字,具有戒骄戒躁和提倡节俭的双层含义。《诫盈第七》“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13]63中“俭”为内心谦逊慎重,外在表现为谦恭有礼、收敛品行。只有保持谦卑才能恭敬慎恪、修身养性,有忍让之德,方有进取之处。而《崇俭第八》“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13]64中“俭”则指向物质条件的追求,提出要勤俭节欲,以延福泽。宋代经济更为繁盛,李觐有言:“夫奢则以为荣,俭以为辱,不顾家之有亡。”[14]在人人竞奢的攀比风下,在家书中,以“俭”规诫家族子弟节俭度日、依规治家有了社会必要性,“俭”的侧重点也逐步从约束品行转向勤俭节约。此外,社会阶层间贵贱易位频繁,家族骤兴速亡现象普遍,使士大夫家族产生强烈的家族衰败危机感。黄庭坚在《家戒》中强调:“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15]“俭”,是防止门庭衰败之良策。世家子弟如果游闲无度、纨绔成习,不知谨身节用之道,便会鬻产卖田、家世败落。与此同时,以“俭”约束自我,可以作为物质节约的途径和方式,但重心和目的依旧为外在勤俭。朱柏庐在《劝言》中总结“俭”的价值有三:“第一要平心忍气……构讼经官。事过之后,不惟破家,或且辱身。”[16]争强好胜,不知谦虚忍让,只能惹人非议、破财亡家,所以此处的“俭”首要义是克制忍让,但目的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在外在物质层面上避免“破家辱身”,从而传家继世。第二,要量力举事;第三,要节衣缩食。可知,“俭”的另外两层含义则是勤俭约省、量入为出,而不能好奢求胜。朱柏庐虽列举了“俭”的三个内涵,无论是克制言行,还是未雨绸缪,最终落脚点依旧是以“俭”持家,维持家族的兴盛绵长。以此告诫子弟为人处世,切记敦厚严谨,切勿轻躁浮薄,唯有审慎持家、谦虚勤俭才能守得立身立业之基本。在此,“俭”义已超越对个人品质的约束,“节俭”被认为是家族秉继的珍贵美德,被推至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上可知,词义中主导义项的认知偏重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社会安定、经济繁盛的时代背景下,“俭”的勤俭义项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因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在时代演变过程中,新生词义不断涌现并积累沿用,词语所承载的义项不断分化,词义所承载的意义也更为明确。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语往往承载单个词义,而“俭”也只有“俭省”一义,忽略“俭”字所处的广义和狭义语境,仅以当下的词义范畴理解《诫子书》,便易将“俭”直接等同为勤俭节约,而很难注意到“俭”在不同时代语境中特定义项的使用倾向。

三、《诫子书》经典文本细读的当下意义

上文详述“俭”字在不同语境的语义呈现,尝试厘清《诫子书》中“俭”字语义正解,放置于当下全民阅读、国学日兴的时代背景中,是一个很好的古文阅读引导与示例。立足文本语境、培养审慎求是的读书习惯,既是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读者感知文本精髓、提升阅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下文将择其要点简述之。

(一)消减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隔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通字顺是阅读前提,求证词义所在语境,依循古汉语语言规律,才能对词义内涵有精准把握。“亦”在古诗文中表示“也”,具有普遍性,当下的古诗文教学中往往一叶障目,不加以细致辨析不同语境下词义变化,仅取一义,造成误读。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课文《杞人忧天》“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17]中“亦”如取“也”义,那整句话便翻译为: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空气中能够发光的。“也”,表示对列举的前文具有相同性质事物的补充说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前文中还应当出现空气中能够发光的事物。但《杞人忧天》上下文语境中并没有其他提及“光耀者”的文字信息,如果不加以联系文本语境,便会出现逻辑不通之处。所以,此处“亦”应该为语气词,翻译为“不过”“只是”,理解为语气的一种减弱即可。

白居易的《琵琶行》文本语境中,用大量笔墨渲染铺陈琵琶女精湛演奏时,抑郁悲凉之感也从字里行间中流露而出。其“弦弦掩抑声声思”[18]中,此处“思”不应望文生义理解为“思念、思绪”,而应结合文句语境来细辨:“弦弦”“声声”均形容乐音,“掩抑”“思”都为声音中蕴含的情感,压抑低沉,故而“掩抑”“思”在此应理解为“悲怨、愁绪”,整句诗歌应当理解为“弦声中暗含着悲切凄楚的愁绪”,如此才契合诗境。以上两例,提醒我们在古文阅读中,要联系多层次语境具体分析,否则对文本主旨的感知便容易出现隔靴搔痒、难通其理的现象。

(二)提高传统语文读物的鉴读水平

掌握古汉语常用词汇的含义,有利于提高文言阅读的鉴赏质量,并熟悉古代传统习俗制度。晏殊《破阵子·春景》“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19]中“脸”的解释,不应当指整个面部,而专指颧骨部分。《正字通·肉部》:“脸,面脸,目下颊上也。”[20]其中“脸”本指为“脸颊上部的颧骨部分”,后来词义逐渐扩大,可指整个面部。在该词语境下应理解为“女孩羞怯,腮上飞上一抹绯红笑意,娇羞妩媚荡漾而来”。如果仅仅拘泥于现代汉语“脸”所指代的整个头的前边部分,“脸”既无法与前文“双”相照应,也与具体语境不符,对整体诗文的理解也少了一丝灵动与气韵。

2018年全国高考Ⅱ卷文言文翻译题,选取《后汉书·王涣传》中“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11]1669这句古文。其中“荐”字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21]1442中的“奉”一样,现代汉语翻译为“奉祀、祭祀”,但两者背后代表的祭祀文化和制度并不相同。从《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21]84可知,“奉”的动作承受者为“牲”,“奉牲”是高规格的祭祀仪式。《玉篇·艹部》中有:“荐,兽所食草也;又进献也”[22],“荐”的本义为牲畜所食的植被,后“荐”词义演变为“进献”,且应当指“进献素类祭品”。《谷梁传·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烝。”范甯集解:“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礼各异也。”[23]可见,没有牲畜的祭祀为“荐”。《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21]16“毛”即草,在此可以理解为贱菜藜藿,野菜藻类俱可成为“荐”的对象。《王涣传》所述乃乡野草民立祠路祭,祭品多为粗糙蔬食。因祭祀规模和等级的差异,祭祀品的选用也有严格的区别,所以“荐”不同于牲牢祭物,供奉品有限且粗劣。认真揣摩本字含义,不仅有助于掌握文本细节内容,也可对传统祭祀礼仪加深了解。

综上所述,在分析古汉语词义时必须结合其所处语境,详细分析不同义项的语境适用范围,才能选取适合文本的最佳义项。《诫子书》中“俭”“静”作为实现君子之德的必备途径,结合“俭”的三层语境可以看出,无论基于具体语句、文本思路抑或时代背景,《诫子书》中的“俭”在“节俭”的通常认知外,“约束自制”的本义更能体现道德价值,“俭”也应当具备道德含义和精神旨归,而这既是君子所必要的精神品德和内在素养,也更能体现诸葛亮盼子成材的良苦用心和文章构思的立意高远。从语境学的角度分析还原《诫子书》中“俭”字语义正解,对于当下语文古文教学与阅读鉴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子书义项词义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