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破解政治经济学若干难题

2021-12-29

关键词:公有制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

张 迎 春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习近平指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这一论述既体现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不拘泥于政治经济学原有框架和分析范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准则,破解了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难题。

一、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劳动价值论能否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价值取向的难题

长期以来,由于劳动价值论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理论依据,所以,是否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并以此为研究基础,成为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标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否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争议就始终不断,质疑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难以解释伴随市场经济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尤其在西方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和鼓噪下,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声音不时响起。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能否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价值取向成为待解的难题[2]。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从理论上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等价交换为前提的资本和劳动相统一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初稳固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卫·李嘉图在坚持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揭开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但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李嘉图没有从社会经济制度寻找根源,而是将这种对立归结为人口增殖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自然因素”作用,最终导致其价值理论体系崩溃。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史上的一次真正科学的变革。一方面坚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深刻揭示了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对价值内在各种矛盾的深刻分析,指出价值本质上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异化,“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3]89。而这种异化和扭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伴随未来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最终被取消,因为在联合体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3]96-97。这里说明,劳动价值论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主要针对的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形态,一旦新制度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3]93。这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重大贡献,揭示了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的难题是我们要建立和正在实践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便公有制为基础是基本准则,但各种市场机制的运用是必然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货币等市场范畴扭曲人们社会关系的深刻批判,并以此达到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而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是否仍然有解释力,是我们必须回答的。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从劳动大众出发,充分尊重人民劳动成果、切实保障人民共享劳动成果,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从指导思想和认识规律上回答了只有坚持劳动价值论,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确保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劳动大众的作用及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坚信劳动创造一切,其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始终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4]。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基本遵循,把人民置于至高地位,把实现人民整体利益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贯彻落实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规定,从价值观上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这是劳动价值论对人类终极价值关怀的现实写照。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把劳动价值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同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了劳动价值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经济规律的解释力。马克思运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阐释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范畴,揭开了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使必要劳动最大限度转化为剩余劳动的剥削秘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真正建立起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诠释和深刻实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因此可以充分依托公有制经济,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实现剩余劳动最大化地转化为必要劳动。在生产关系中利用公有制的制度优势,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供劳动保障等有效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确保剩余劳动更多地转化为必要劳动,并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真正实现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5]36-37。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到宏观层面,最大程度地保证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的本质经济规律,既坚持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遵循,又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一致性。

二、习近平关于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破解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否统一的理论难题

从理论渊源考察,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各流派,虽然基本原则、根本立场不同,但对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制度条件的观点却大致相同,都坚持市场经济仅同私有制相联系,公有制条件下不可能存在市场经济。西方经济理论更是据此认定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实现竞争性效率。所以,“马克思关于所有制和企业所有权的理论能否支持我们统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改革”[2]的争论也没有停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否相容成为学界待解的难题。

马克思分析的市场经济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范围基本覆盖全社会,这种情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开始的,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基础和制度特征,这成为马克思分析市场经济的制度条件。《资本论》中对劳动力市场交易双方的描述是:“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3]204-205这里马克思是把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看作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也即把私有制作为市场范畴产生的基本制度条件,并且服从于市场交易规则。马克思认为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3]92。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交换关系的概括总结。

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既要保证基本经济制度性质不变,还要满足市场经济对所有制和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统一。这需要在理论上突破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真正难题。习近平关于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从思想认识和理论逻辑上破解了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回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确保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使然,从而突破两者根本对立的传统认识,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问题。

首先,习近平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明确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生产力基础。习近平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6]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实现社会生产更合理和更有效率。资本主义社会总劳动的配置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分散整合实现的,是在追求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盈利方式下实现了社会总劳动配置的“合理化”,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只是这种合理配置不能超过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框架,同时还要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自然历史过程看,还存在许多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痕迹,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资本主义某些特征和运行特点。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总劳动的配置依然是以盈利为主导模式,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杠杆和最有效手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基础。因此,习近平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切合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习近平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确保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经济制度条件。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社会总劳动的配置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方法,只有结合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特殊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剩余劳动被资本家阶级无偿占有,所谓“合理化”的资源配置过程不仅体现为直接生产中的劳资矛盾,更体现为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所以,这一过程是以资本盈利的方式强制性地实现的,最终归结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预见未来社会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将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配置要超过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框架限制。习近平坚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实现了这一超越,其依靠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是依靠公有制的制度优势,有效防范和纠正市场经济的缺陷,从根本上破解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无法解决的系列矛盾,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积累和消费的统一,确保社会总劳动配置的合理性是服务于人们的需要;二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就可以避免出现西方国家各政党利益的相互掣肘,可以超越社会总劳动配置中的资本诉求偏好,以全体人民利益为本,用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确保市场与政府职能的正向运行,用公有制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强大扭正作用,实现市场经济为公有制服务,从根本上实现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的相互统一。习近平充满信心指出:“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1]这是习近平在市场经济和公有制有机结合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的关系起到了重大先导作用。

三、习近平坚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究竟以什么为研究主题,理论界观点不一。其中提出以“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联合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为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的比较有代表性。这些观点基本上遵循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逻辑顺序上做了一些调整,在研究内容上从改革现实出发,增加了“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体制”等范畴[7]。虽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理论体系创建方面的尝试,但依然不够完善,没有从理论上合乎逻辑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范畴和相互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政治经济学的学说体系是以学理形式对本阶级经济意愿的概括和总结,是阶级利益具体和直接的体现,是在解决矛盾中提出观点,为所维护的阶级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从而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经济矛盾的冲突中得到验证和解决,体现了研究对象和目的的统一[8]。既然政治经济学应该以现实经济矛盾为主线来确定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既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应该紧贴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逻辑,以中国现实经济矛盾的系统性来确定主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5]76这是习近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确立的基调,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依据。

首先,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想从制度和体制层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矛盾分析的总纲。其中制度层次的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对中国经济矛盾性质的规定,主要探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种基本经济制度,重点分析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相互关系,论证制度优势的理论逻辑。体制层次的矛盾是制度层次矛盾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凸显阶段性特征。这一层次的矛盾集中探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新时代的实现形式和特点,规定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的性质及其矛盾。制度层次的矛盾决定和制约体制层次的矛盾,解决体制层次的矛盾是为巩固和完善制度要求,如此才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特点和基本经济规律。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根本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问题;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又要在经济机制的具体作用过程中实现和完善。

其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想从经济结构及运行机制层面和经营管理层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重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阶段性变化,习近平强调必须围绕主要矛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和短板的根本着力点。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涵盖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切经济社会问题,超越了单纯研究资源配置和增加物质财富的传统思路,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就我国现实矛盾而言,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矛盾是经济体制层次矛盾的展开,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劳动力结构、分配结构等,以及因为各种结构形成的运行机制。对这一层面矛盾的系统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格局和总趋势。经营管理层次的矛盾是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规定,体现各种市场要素的配置和管理,是对经济矛盾的具体分析。只有准确把握各层次的经济矛盾关系,才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通过对经济矛盾系统的深刻洞察,明确了研究主题,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纲,纲举目张,彰显了理论创新的科学性。

四、习近平坚持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思想明确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历史方位

一门科学能够提出新见解,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理论上的映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度重视。2014年在邀请经济学界专家座谈会时,提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2015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会议上强调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15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三次讲话对政治经济学的表述是不同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深入。一方面强调了相互联系、内在贯通的学理性;另一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在理论上创新的客观要求。因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8。新时代呼唤新思想,习近平提出的新的历史方位不仅是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时空交汇点,也是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开局、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新时代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实践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内涵凝炼成新的理论肌体,真正塑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首先,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以当代中国的经济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贯主张“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9],也就是从现实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关系出发。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植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刻立足于经济改革的实践,以当下社会发展的经济事实为依据,以中国的历史和制度、人口、环境资源和生产力水平等所构成的独特的国情为出发点,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如果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英国为典型例证,对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有精准和完整的画像,从而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那么,我们也应该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历史新方位,把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画一幅能够精准揭示特点和本质的标准像,彻底摒弃政治经济学被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转变脱离实际、唯洋是举、生搬硬套的不良倾向,在学术观点、学术命题和学术话语等方面依据新的历史定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其次,习近平的新常态论突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的阶段特点。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会经历较长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揭示经济规律的科学理论,会根据阶段的变化调整研究重点甚至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经济发展历经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期,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习近平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0]这一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实际是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条件、环境、要求和任务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的高度概括,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蕴藏着中国“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创新的历史机遇期的准确判断,是属于原创性的“术语的革命”的代表,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崭新的因素”,是用“中国智慧”开创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勾画了新的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公有制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