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要条件复句的缺类与条件复句体系重构

2021-12-29

关键词:小类客观事物充分条件

迟 文 敬

(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一、充要条件复句的缺类现状

逻辑学按客观事物间条件性质差别把条件关系三分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设A、B为两种事物情况,有A必有B,无A未必无B,这样A就是B的充分条件,如“物体摩擦(A)”对“生热(B)”就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设A、B为两种事物情况,无A必无B,有A未必有B,这样A就是B的必要条件,如“年满18岁(A)”对“获得选举权(B)”就是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设A、B为两种事物情况,有A必有B,无A必无B,这样A就是B的充要条件,如“三角形等边(A)”对“三角形等角(B)”就是充要条件[1]。

因逻辑学对条件关系的三分体系既科学又严谨,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在对条件复句体系构建时多借该体系为自己所用,但在诸多汉语教材和相关论著里,却几乎都在该三分体系中仅截取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为条件复句建类或分类,而对由充要条件构成的复句却都避而不提,致使整个条件复句体系因缺失充要条件复句一类而残缺不全;同时,多数教材还跟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并行另建了一个所谓“无条件句”小类,导致标准不一,逻辑混乱。

我国语法学界较早借用逻辑性质差别为条件复句建类的是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该书根据从句对主句条件性质的不同在22.41一节中首先把条件复句分出“充足条件(即充分条件)”“必需条件(即必要条件)”两类,并举例分析了二者的性质差异:“充足条件是说具此条件即有此后果,但不具此条件,不一定无此后果”;“必需条件是说不具此条件,必无此后果,但具此条件,不一定有此后果”。这是笔者考察到的我国语言学界借用逻辑语义理论为条件复句建构体系的较早阐释。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吕叔湘先生在该节中除举例辨析了“充足条件”与“必需条件”的含义和差别外,还专门谈及充要条件复句:“因此往往有从两方面来说,表示条件之为充足而又必要的。例如:你能吃就吃点儿,不能吃倒别勉强。话虽这样说,在日常语言里,充足条件也带上必需条件的色彩,必需条件也带上充足条件的色彩,仿佛以此时此地而论都成了唯一的条件了。”[2]吕叔湘先生对语用中客观存在着充要条件复句,并把充要条件复句作为一类与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并行建类的做法,无疑为条件复句体系建构的完整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充要条件复句”应属“条件复句”下位一个小类的观点从此便在语言学界销声匿迹了。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和相关著作都沿用条件性质标准为条件复句建构体系,但“充要条件复句”这个小类却泥牛入海,再也没有在各家条件复句系统中发现它的身影。大学汉语教材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因观点基本一致,在此仅选取由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3]做教材类代表。该书按条件性质差别把条件复句划分出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两个基本类别,外加一个“无条件句”小类,缺少充要条件复句一类。著作类我们选取了两部代表性论著,一部是王维贤等著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4],一部是邢福义著的《汉语复句研究》[5],这两部著作都按逻辑性质差别把条件复句分出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两个下位小类,也都共同缺少充要条件复句一类。其他一些汉语教材和相关著作跟上面考察的代表性观点大同小异,共性都是缺少充要条件复句一类。

考察结果表明,当代语言学界主流观点并不认可汉语中还存在充要条件复句一类。这种认识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在建构条件复句体系时会意见一致地都让充要条件复句的“类”地位莫名丢失。

二、充要条件复句的丢失原因

逻辑学既然已经把客观事物间的条件关系按性质差别科学严谨地划分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不同小类,语言学界既然看好并借用了按条件性质差别为条件复句建构体系,那么为什么又都在该三分系统中仅截取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两个小类为自己建类所用,唯独把已被吕叔湘先生早年构建过,且已被语用事实证明它确实符合客观实际的充要条件复句小类给丢弃了呢?分析起来大概不外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汉语中因缺少充要条件复句专用连接词,故容易导致充要条件复句被连带丢失。

为条件复句建类和分类有两套标准:一是客观事物间固有的条件关系标准,二是分句间的连接词标准。当条件复句反映的是客观事物间固有的条件关系时,事物间固有的条件关系是确定条件性质的唯一标准,连接词的选择要适宜于条件的具体性质;而当条件复句反映的是主观构造内容时,在反映客观事物间固有的条件关系时凝结着不同典型逻辑语义的连接词就成了确定条件性质的唯一标准。比如,“三角形等边 (A)”对“三角形等角(B)”属客观事物间固有的充要条件关系,汉语中要精确反映该充要条件常用“只要……,就……,且只有……,才……”这两套连接词的加合形式,即“只要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就等角(B),且只有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才等角(B)”;还可以是这两套连接词加合的紧缩式,即“只要且只有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等角(B)”。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充要条件复句对连接词的使用具有宽包容性,即它不仅可用典型表充要思想的“只要……,就……,且只有……,才……”这两种连接词的加合形式构句,还可把其拆分开来分别单用,构成如“只要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就等角(B)”这种由典型表充分条件复句的连接词“只要……,就……”单独构句;还可构成如“只有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才等角(B)”这种由典型表必要条件复句的连接词“只有……,才……”单独构句,且不管使用以上三套连接词中的哪一套,都不会因为连接词在表意上有差别而改变A、B间A真B必真,A假B必假充要条件复句的逻辑性质。充要条件复句对连接词使用上的这种宽包容性使单用的条件复句连接词派生出可跨类兼表的功能。比如,“只要……,就……”就既可典型表充分条件复句,如“只要摩擦(A),就会生热(B)”;也可表充要条件复句,如“只要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就等角(B)”。“只要……,就……”可跨类兼表的多功能性极易误导人们把因连接词相同而实际性质不同的两种条件复句归为一类,而且还会因语用中充分条件复句使用频率高于充要条件复句,所以容易把它们都归到充分条件复句类中,最终导致由“只要……,就……”构成的“只要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就等角(B)”这种充要条件复句因缺少自己的专用连接词被错归到充分条件复句小类中而被连带丢失。还比如,“只有……,才……”就既可表典型必要条件复句,如“只有满18岁 (A),才会获得选举权(B)”;也可表充要条件复句,如“只有三角形等边(A),三角形才等角(B)”。“只有……,才……”可跨类兼表的多功能性也同样非常容易误导人们把因连接词相同而实际性质不同的两种条件复句都归为一类,而且会因语用中必要条件复句使用频率高于充要条件复句,所以容易把它们都归到必要条件复句类中,最终导致由“只有……,才……”构成的“只有三角形等边 (A),三角形才等角(B)”这种充要条件复句因缺少自己专用连接词被错归到必要条件复句小类中而被连带丢失。

汉语中因缺少承载充要条件复句的专用连接词,所以充要条件复句这个小类很容易被连带失去自己应有的“类”地位。

第二,充要条件复句在条件性质上跟充分条件复句有部分重合,故容易误导人们把充要条件复句错归到充分条件复句小类中,致使充要条件复句小类丢失。

逻辑学基本原理告诉人们,充分条件的条件性质是A真B必真,A假B可真可假;充要条件的条件性质是A真B必真,A假B必假。比较二者在条件性质上的共性,其前半部分“A真B必真”是重合一致的,正是这种共性容易让人们误把充要条件复句错当成充分条件复句,从而导致充要条件复句小类丢失。其实,二者的区别点集中反映在其后半部分的条件性质上,即充分条件是“A假B可真可假”,充要条件是“A假B必假”,这种差别正是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须分成两个不同小类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充要条件复句和充分条件复句必须并行建立两个不同小类的客观基础和理论根据。二者在条件性质上虽有容易混淆的一面,但充要条件复句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即和充分条件复句比较出来的条件性质差别,决定了充要条件复句不能混同于充分条件复句。

第三,充要条件复句在条件性质上和必要条件复句也有部分重合,故容易误导人们把充要条件复句还可能错归到必要条件复句小类中,致使充要条件复句小类丢失。

逻辑学原理告诉人们,必要条件的条件性质是A假B必假,A真B真假不定;充要条件的条件性质是A假B必假,A真B必真。比较二者在条件性质上的共性,其前半部分“A假B必假”是重合一致的,也正是这种共性容易让人们误把充要条件错当成必要条件。二者的区别点集中反映在其后半部分的条件性质上,即必要条件是“A真B可真可假”,充要条件是“A真B必真”,这种差别正是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须分成两种不同小类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充要条件复句和必要条件复句必须并行建立两种条件复句小类的客观基础和理论根据。二者在条件性质上虽也有容易混淆的一面,但充要条件复句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即和必要条件复句比较出来的条件性质差别,也同样决定了充要条件复句不能混同于必要条件复句。

总之,不管造成充要条件复句缺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充要条件复句一类在整个条件复句体系建构中丢失了“类”地位则是不争的事实。

三、 撤类“无条件句”理据

对学界普遍与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并行另建一个所谓“无条件句”小类的做法,我们的意见是应该对其撤类。撤类“无条件句”理由如下:

第一,因“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充要条件复句”这些并行小类都是依据条件性质差别这同一个标准对条件复句进行建类和分类的,而“无条件句”却并非按此标准建类和分类。用“无条件句”做标准同“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并行建类,就像把“人”既按性别标准建“男人、女人”类别,同时又按职业标准建个“工人”小类并把它同“男人、女人”并立建成“男人、女人、工人”并行在同一层级上一样,这就不仅违反“标准必须统一”的规则,犯“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还连带违反“各子项之间应互相排斥”的规则,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因此,“无条件句”没有资质和“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充要条件复句”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小类并行建类。

第二,因所谓“无条件句”在实际所表上要么是在表“充分条件复句”,要么是在表“充要条件复句”,这种实表决定了“无条件句”也没有资质和“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充要条件复句”平起平坐并行建类,而只能根据其实际所表降级分别或归到“充分条件复句”小类中,或归到“充要条件复句”小类中。例如:

(1)不管是下大雨(A1),还是下中雨(A2),还是下小雨(A3),还是下其他程度不同的雨(An),地都会湿(B)。

(2)奥运会跳水项目不管是中国得冠军(A1),还是法国得冠军(A2),还是德国得冠军(A3),还是其他国家得冠军(An),都将获奥运会该项目金牌(B)。

例(1)这个所谓“无条件句”若从条件性质角度看,它实表充分条件复句。验证过程如下:首先,我们把例(1)抽象出复句结构,即“不管是A1,还是A2,还是A3,还是An,都B”;其次,再对多个不同条件分句分别跟结果分句间的条件性质逐一比对验证。譬如我们可先验证A1跟B之间的条件性质,即A1为真,B必真;A1为假,B可真可假。就是“下大雨(A1)”为真,那么“地会湿(B)”必真;而 “下大雨(A1)”为假,那么“地会湿(B)”可真可假,就是说“下大雨”不成立时,“地会湿”还可因下中雨、小雨等而为真,也可因所有能导致地湿的条件都不存在而为假。A2、A3、An与B之间的条件关系以此类推。验证结果表明,像例(1)这种“无条件句”按条件性质标准衡量实表“充分条件复句”。

例(2)这个所谓“无条件句”若从条件性质视角看,它实表充要条件复句。验证过程如下:首先,我们把例(2)抽象出复句结构,即“不管是A1,还是A2,还是A3,还是An,都B”;其次,再对多个不同条件分句跟结果分句间的条件性质分别进行比对验证。譬如我们可先验证A1跟B之间的条件性质,即A1为真,B必真;A1为假,B必假。就是“奥运会跳水项目是中国得冠军(A1)”为真,那么“将获奥运会该项目金牌(B)”必真;而“奥运会跳水项目是中国得冠军(A1)”为假,那么“将获奥运会该项目金牌(B)”必假。A2、A3、An与B之间的关系以此类推。验证结果表明,像例(2)这种所谓“无条件句”按条件性质标准衡量实表“充要条件复句”。

总之,不管“无条件句”是实表充分条件复句,还是实表充要条件复句,它都应按自己实表条件性质的不同分别或归“充分条件复句”类中,或归“充要条件复句”类中,而不应跟这两个小类平起平坐另设标准平行建类。

四、条件复句体系重构

既然充要条件复句的存在是客观的,既然无条件句的建类是违背逻辑的,那么拾漏补缺找回这个被丢弃的小类,撤掉违规并立的“无条件句”一类属理所当然。

基于上述认识,汉语的条件复句须构建成新三分体系,即把条件复句按条件性质差别建成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充要条件复句三个下位小类。

充分条件复句的建类依据来自对客观事物间固有的充分条件关系的正确认知,即对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有A必有B,无A未必没有B”这个充分条件小类条件性质的精准把握;必要条件复句的建类依据来自对客观事物间固有的必要条件关系的正确认知,即对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无A必无B,有A未必有B”这个必要条件小类条件性质的精准把握;充要条件复句的建类依据来自对客观事物间固有的充要条件关系的正确认知,即对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有A必有B,无A必无B”这个充要条件小类条件性质的精准把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反映主观构造内容层面的充要条件复句必须而且只能使用典型表充要思想的“只要……就……,且只有……才……”这套加合式连接词构句,当然也还可构成其紧缩式,例如“只要且只有你来(A),他走(B)”。如果像反映客观事物间固有的充要条件关系那样把两套加合后的连接词拆分开来各自单独构句,那么这些对象的A对B之间就无法实现充要条件复句了,而只能分别或实现充分条件复句,如“只要你来(A),他就走(B)”;或实现必要条件复句,如“只有你来(A),他才走(B)”。

综上,我们对充要条件复句从缺类现状、丢失原因、撤类“无条件句”理据、体系重构等方面分别论证了条件复句体系需重新建构的必要性,我们期待语言学界能及早恢复充要条件复句与生俱来的“类”地位,不要再有因“充要条件复句”的缺失和“无条件句”的违规建类而使整个条件复句体系继续延续残缺不全和体系混乱的双重遗憾了。

猜你喜欢

小类客观事物充分条件
集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量词
单座物流车专利布局分析
汽车智能驾驶领域专利布局分析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顺藤摸瓜寻觅原函数追本溯源探讨单调性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类:年轻人要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