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生逻辑及其价值诉求研究

2021-12-29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命运

宋 严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传承、运用与发展,又是为回应时代之问和解决人类危机而做出的重大判断和抉择。这一理念蕴含丰富的价值诉求,充分彰显中国智慧,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认同的、引领世界各国健康发展的中国方案。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背景下,亟须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深刻诠释,这对于人类早日结成命运共同体,共谋破解现代性危机之道,促进中国发展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裨益。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原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阐明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的逻辑原点,是对其做出深刻诠释的关键。着眼于思想的运思逻辑,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逻辑原点。纵观马克思的著述,虽然没有以共同体思想命名的文献,但他仍在经典著述中科学地指出人类社会循序经历“部落共同体”[2]123(即天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3]199三个演进的历史阶段,蕴含着十分深邃的共同体思想。

(一)部落共同体或天然共同体

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描述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时主张:“第一个前提首先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2]123。由于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出于对自身生存的需要和恐惧自然的心理,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原初家庭进行集体生活。家庭之间互相通婚,使原初家庭不断扩大而形成早期的部落,这种早期的部落是生产方式的最初形式,马克思称之为“部落共同体,即天然的共同体”[2]123。

马克思强调,这种自然形成的部落共同体或天然共同体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其事务管理一般采取由一个家庭首领代表的专制形式或者各个家长彼此联系的民主方式。同时,由于部落共同体作为人类的先民们“占有他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占有那种再生产自身和使自身对象化的活动(牧人、猎人、农人等的活动)的客观条件的第一个前提”[2]124,因此部落共同体中的人们“素朴天真地把土地当作共同体的财产,而且是在活劳动中生产并再生产自身的共同体的财产”[2]124。单一个体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2]124。个体必须紧密地依附于共同体才能确保其拥有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

因此,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在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部落共同体中,个体都必须相互依赖并合而为一,共同体的利益就是每个个体的利益。这样普通的单个个体的个性不免被这种天然的共同体所遮蔽,个体的主体意识也难于得到应有的彰显,发展也受到极大限制。

(二)虚幻的共同体

随着个体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生产日益进步,个体的特性得到发展,天然的部落共同体经常会遭遇到骚扰、入侵、争夺土地的战争等,导致人们生活十分动荡。因此,这种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便出现了以阶级统治为主的私有制生产关系,而私有制所承载的社会共同体也随之产生。

马克思强调,这种私有制所承载的共同体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共同体,具有明显的虚假性,是一种“完全虚幻的共同体”[3]199或者是冒充的共同体。在这种虚幻共同体中,由于残暴的阶级统治和剥削,造成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4]。对于这些异化现象,马克思给予犀利的批判,宣称劳动者个体的特性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反而受制于土地或资本,成为它们的物化物,过去天然共同体中那种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走向了物控制人。

因此,这种虚幻共同体是典型的二元分化的共同体,其发展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现实的人的生活状况显露为病态的“单向度的人”,直接造成个体的自由等特性被泯灭或丧失,成为现实的人发展的新桎梏。

(三)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坚持唯物史观,从世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与解放视角,抨击部落共同体与虚幻共同体对个体权益的压制和否定,提出人类社会终将走向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阐明,真正共同体“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在这种联合体中,阶级和异化现象将消失,国家的政治属性将消亡,“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199,人的个性与天赋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个体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诉求得到社会尊重与肯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统一,过着有尊严且体面的生活。真正共同体的宗旨在于世界范围内人类真正的、自由的联合,这超越了以往部落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的狭隘与偏私,是具有全球视野属性的自由人联合体,承载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精华。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洞见深刻,以构建共产主义社会为理论内核,以解放普遍的人、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为其一生拳拳服膺的价值精髓,拨正了人类社会从迷失到重塑的方向,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极大影响,构成其最夯实的逻辑原点。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逻辑:传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历史地传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核与价值精髓,高超地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蕴涵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旨在呼吁各国、各民族实现本国、本民族利益以及谋求自我发展时,要兼顾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诉求,进而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发展,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人类本真的生存、发展、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一)历史地传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核和价值精髓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核和价值精髓,为习近平审视当今全人类的命运及其所处的历史方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引领。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围绕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内核和实现个体本真的个性自由解放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剖析资产阶级。马克思既高度赞扬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405。同时,他又批评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导致个体本性发展受到各种束缚与限制。鉴此,马克思主张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对私有财产给予积极的扬弃,实现人对生命的占有,不断推进人类全部历史进程,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实现“普遍人的解放”,最终走向自由人的联合,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资本主义给予理性剖析,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内核与价值精髓做出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他肯定资本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同时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调和的矛盾,驳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操纵的资本逻辑与强权政治,批判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动乱与灾难,使现代性发展变成一种“变态”;倡导人类要“积极践行开放包容的价值精髓”[5],摒弃过去的零和博弈思维,构建起共生、共融、共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导,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成果。

(二)高超地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蕴涵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超地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审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现实的命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本真规律与逻辑。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时曾这样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3]401。“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404。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全球化趋势,这种趋势一定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为人类建构一个消除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进而走向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奠定物质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高超地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霸权主义不可行,和平、合作是人类拥有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主张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坚决反对国际上的霸凌和欺凌现象,倡导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平等主体,在经济发展与政治交往中都要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与独立自主;倡导走和平、合作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和谐发展,营造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世界环境,打造人类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对当今人类所处的历史境遇和现实状态进行深刻审视与思考,努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本真逻辑过程中,坚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核和价值精髓,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理论层面和价值高度极大地丰富与升华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逻辑:回应时代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过程中,以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共存现实状况为依据,从宏阔的全球视野出发,在对关切国际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大世界性难题和时代性问题给予积极回应的实践中形成。

(一)应对时代挑战中寻找世界发展新模式

早在1842年,马克思在《集权问题》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是“最实际的呼声”[6]。当今的21世纪,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生态恶化的日益明显,世界发展格局与形势不断做出深度调整,各国之间既有竞争又需要相互依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但是“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7]45。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严峻的时代问题与挑战仍然困扰着人类。面对这些世界性难题,传统发展模式的破解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亟须各国突破原有发展模式窠臼,共同完成寻找新的世界发展模式这一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时代困境和未来发展难题做出深度考量并分析道:我们生活的21世纪十分复杂,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满希望,又带给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各国要彼此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8]522。当今,“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9]39-40是各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是解决国际范围内发展问题的崭新模式。绝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更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应积极构建世界发展新模式,以便快速摆脱旧式发展模式的羁绊,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所面临的时代挑战。

(二)规划与选择人类实现共融共通发展的时代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代各种挑战,提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8]526。这是他从共通共融层面对世界发展路径做出的时代规划与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7]46。人类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来掌握,任何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都只能是四处碰壁。各国间共融、共通、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是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和平方向发展,实现各国共赢与多赢,实现美好社会生活的重要选择。正是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精心指引与鞭策下,新时代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同时,中国极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建设思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经济低迷大背景下注重加快自身发展,还注重为世界各国带来相当的发展福利,在构建更加开放、和谐、安全、包容的世界新模式上承担更多和更大的国际责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传承,还是他立足当今世界两制共存的现状,对时代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做出的实践回应,更是他着眼于人类求同存异、普惠共赢的长远红利,对当今人类社会实现共融共通发展的路径做出的时代规划与抉择,为人类描绘出一幅关涉共同美好价值诉求的瑰丽画卷。

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立场,诉求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7]46,旨在让人民过上富裕、康宁的生活,实现世界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梦想,彰显出深厚的世界视野和人民情怀。

(一)持久和平

自古以来,人类把和平作为美好价值诉求。按照字面理解,和平就是和气、平顺、安宁的意思;价值哲学角度的和平意味着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平衡、宁静、和睦的状态。从政治层面理解,和平则主要指政府间友好以及一个国家内部或国与国之间的无对抗、无战争的稳定态势,是中国和世界实现顺利发展的本质要求。

崇尚和平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则世界安宁;国家之间争斗不休则世界动荡。从古代战争到现代的世界大战,从美苏冷战到局部地区间冲突和纷争,人类社会战乱频仍,炮火连天,尸横遍野,世界和平成为一种奢望,教训可谓深刻。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但是,国际局势呈现出“三个总体,三个局部”态势,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西方中心论”已被多极化取代,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价值诉求与期盼。“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太平”等承载着和谐、和睦、和平的价值理念,早已深藏于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中,铸溶为中国精神之精华。百年前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入侵,惨遭强盗逻辑的欺凌,山河齐喑,民不聊生,中华儿女艰苦抗争,自强不息;百年后的中国,苦难交织出辉煌,广大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中国方案备受青睐,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诉求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正契合世界各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与期盼。

世界持久和平的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10]。持久和平这一价值诉求,吁求各国之间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政治前提下,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方式解争端、以协商而不是欺凌的方式化分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平等公正的世界治理新格局,把中国的生存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相联结,从而驳斥“修昔底德陷阱”“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等论调,顺应时代发展的强劲潮流,打破以往的国际态势,引领世界人民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二)普遍安全

安全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种价值期盼。从本质上讲,安全是人类的一种诉求、一种本能,也是人及其生存环境的一种处境,主要是指人和事物处于没有威胁、没有疾患、没有危害、没有损失等没有危机或危险的状态。安全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其中传统安全包括国家安全、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包括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走私贩毒、疾病蔓延等。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发展。”[11]448普遍安全是各国人民的基本需要。虽然二战后没有爆发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局部地区和国家间的不稳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冲突频发,传统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不仅如此,现代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重大传染性疾病蔓延、信息安全、恐怖主义等势头更猛。叠加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构成全球生存与发展的障碍。面对多种安全威胁,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张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强调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9]30。同时宣称“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12]274。鉴此,各国要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12]298,携手走向政治互信、精诚合作,构建“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11]448,齐心协力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安全。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诉求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这是人心所向,更是国际大势所趋,它催生“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8]526的浩然正气,昭示出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智慧,并日益被国际社会认同为确保人类拥有健康生活的国际战略与现实选择。

(三)共同繁荣

共同繁荣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旨归,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个民族或者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文化等事业通过有序、均衡发展所达到的蓬勃、昌盛、兴旺的状态。共同繁荣是解决和平与安全问题的“总钥匙”,是国与国之间安全合作的重要基石,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和普遍价值诉求。

富庶的土地才能长出和平大树;国泰民安才能结出繁荣硕果。当下百年大变局叠加全球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复苏乏力。机遇与挑战共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坚持国际视野,倡导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世界的共同繁荣,其根本要义在于:一方面各个国家和经济体要坚持互惠共赢理念,以创新为发展引擎,在结构性调整的基础上,挖掘内部潜力,增强发展动能,解决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多渠道助推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经济体之间应打造公正、平等、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协商共建中构筑合作共赢的相处模式,拓展利益需求的交汇点,确保世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事业做到良性可持续发展。如今的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1]的方式,畅通国内大循环,激发人民追逐梦想的热情;同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7]47,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使周边国家共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在推动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中凝聚共识,在协同联动中营造共赢发展新机遇,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的新发展格局,从而“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8]48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标志中国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开放共赢的发展思路,为应对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四)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精髓,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要坚持兼收并蓄、互鉴融合。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中交流互鉴,在相互鉴赏中融通共处,在对话和交融中繁荣进步,共同发展。开放包容是让世界变得更加文明、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内生动力。

纵观人类发展史,从狩猎丛林的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的怡然田园,从工业革命到科技信息时代,丰富多彩的文明样式绘出恢宏大气的人类文明图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对于多样性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既要尊重各国文明,充分认识到各种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皆具存在价值,又要维护文明多样性,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增信释疑,消除彼此隔阂;同时,还要正确进行互鉴互学,践行亲诚惠容的开放理念,擅长从其他文明中寻求智慧。世界因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学习而多姿多彩,反之,因不同文明的对抗和冲突而暗淡无光。只有杜绝文明间的冲突和倾轧,相互鉴赏、融合,才会使世界文明之园姹紫嫣红,充满生机。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明。根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论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各国应本着平等公正、尊重欣赏的原则,积极弘扬“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7]470的文明精神,扫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羁绊,相互取长补短,汲取精华,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推进世界文明繁盛昌隆。

(五)清洁美丽

清洁美丽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本真状态,还是人类生命健康的根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依托,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抉择,昭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的健康福祉与未来永续发展的深深关切。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自工业革命伊始,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类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陷入“囚徒困境”,肆意破坏地球生态的平衡:大量森林、草场遭到毁坏,工业污水、有害气体随意排放,野生动植物惨遭杀害等导致沙漠化、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粮食危机等现象频发,非典(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等暴发、蔓延……人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等问题日益突显,生存空间岌岌可危。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积极应对生态危机。国家主席习近平立足现实,反思与深悟当今这些棘手的生态问题,呼吁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特别是从2020年12月气候雄心峰会,到2021年4月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和领导人气候峰会,呼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求人类要继承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要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中国还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球最高强度的碳排放降幅,要把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世界作为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让绿色成为人类家园最耀眼、最厚重的底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还世界原本清洁美丽的本质,奠基人类生命健康的根基。中国鲜明而坚定的态度,充分昭示出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而勇于担当的大国风范。

概言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传承,还是对当今世界性难题做出的实践回应,充分彰显出新时代的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恢宏意志,实质上还为人类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提供全新思路与实践路径。《淮南子·主术训》中载有:“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世界性的宏大工程,非一国之力所为,需要各国在全球事务中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平等地交融、携手合作,这样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福音响彻寰宇,汇集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共谋摆脱全人类所面临危机与挑战的良策,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包容开放、共同繁荣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从而把世界人民的美好价值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人类诉求的真、善、美的统一,让承载着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巨轮扬帆远航,驶向辉煌彼岸,描绘出一幅幅气吞山河的人类文明壮美诗篇。

猜你喜欢

马克思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