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线上教学的优势与线下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2021-12-29付锦泉王敬花
付锦泉,刘 燕,王敬花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在教育部提出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及大中小学纷纷积极响应,原本就蓬勃发展的线上教学模式更加火爆。在这个过程中,关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争议也不断产生并激烈碰撞。
支持线上教学的一方认为:线上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既快捷又方便灵活。它能克服线下教学空间和时间的矛盾,实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上的教学与互动,即使学生身处“老少边穷”地区也可以通过网络走进高端课堂,聆听全国甚至全世界最优秀教师的授课,并参与互动,提出疑问,获得解答。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改进除了能够适应疫情防控期间的现实需要外,还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同时,基于各类APP平台的线上教学还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是可以使在职人员充分利用其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促进了个体的终身学习。还有研究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线上教学可以取代线下教学,不掌握线上教学技术的教师将“无课可教”,难以立身讲台。
支持线下教学的一方则认为:线上教学仅仅是教学方法的一种,但对原有的线下现场教学不能说是改进。首先,它剥离了线下教学的接触感和现场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气氛都很难调动。有些“演技不佳”的教师很难面对直播或录播的镜头产生教学激情,因此授课过程呆板单调;有些学生如果没有教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就很难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其次,线上教学在强调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掌控的难度,有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有可能在线上课堂边听课边进行其他娱乐或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教师虽然可以点名或课堂互动,但很难隔着网络管理课堂。再次,线上教学强调共性的同时,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是同一类教师能教好所有的学生,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上同一类教师的课,师生间的互相磨合和适应程度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而这种线上教学很难有效实现师生间的磨合。因此,还是应当以线下教学为主。
一、从“有教无类”看线上教学的优势
“有教无类”一词出自《论语·卫灵公》,可直译为“人人都可接受教育,不分族类”[1],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最初,可以理解为孔子强调教育的无差别性。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于这句话应当作更深入的理解:一是强调教育的公平性。无论受教育者在种族、民族、社会阶层、贫富程度、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何种差别,都应当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不应当使受教育者因各自拥有的财产不同或掌握的资源不同而在教育上遭受差别对待。二是强调教育的普及性。无论身处什么地域,无论什么年龄段,都应当获得相应的教育。三是体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多样性。只要有利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就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各种各样的内容进行教育活动。然而,现实当中的“有教无类”是较难实现的。这其中既存在不同社会群体掌握的教育资源不同与社会公众追求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又存在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在时间、空间上不一致的矛盾。从前者来看,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之间所掌握的市场化的教育资源明显不同;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各自所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存在差别。从后者来看,不同地域的教育资源不同,教育需求则可能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逐步趋于一致,这就使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者无法享受无差别的教育资源。另外,不同的教育需求者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其能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也无法同时享受教育资源。例如已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很少能有机会像青年学生一样坐在课堂认真听课。由此可见,当前兴起的线上教学拥有信息技术的加持,以其方便、快捷、节约、廉价的特点,就可以克服教育时间与空间上的矛盾,缓解不同社会群体掌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公众追求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践行“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
二、从“因材施教”看线下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其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问老师:“听说一件事,就可以实行吗?”孔子说:“尚有父亲和哥哥在,怎能不请示一下就去实行呢?”而当学生冉有也来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则回答说:“听到了就去做吧。”这时,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公西华困惑了,问孔子:“老师,子路和冉有都来问您同样的问题,可您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孔子回答:“子路做事情比较急躁冒进,所以我要他请教父兄,从而对他加以约束;而冉有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所以我鼓励他要坚定实施。”孔子根据弟子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最早记载。这一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要根据被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进行差别化的教育活动,从而使被教育者通过接受差别化、个性化的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线上教学是通过网络来实施的,如果仅有线上教学而没有线下师生的深入接触,教师和学生之间都无法了解彼此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只能“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都只能针对某一类或某一层次的学生,不可能覆盖线上所有对该门课程有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其受教育的背景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学习的能力和基础也存在着差别,对线上所谓的“精品课程”也就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所以,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线上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教学。
三、对策建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而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同样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教育亦是如此。如果线上教学有助于实现“有教无类”,体现教育的共性需求,那么线下教学的“因材施教”则体现了教育的特性需求。我们不能用教育的共性需求替代个性需求,同样也不能用教育的个性需求掩盖教育的共性需求。线上教学作为新事物,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尝试、不断适应、充分利用。但也不能试图用线上教学完全替代线下教学,至少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这是不现实的。那么实践中应当如何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促进“有教无类”的同时又实现“因材施教”呢?这就要求我们将线上技术与线下课堂有机结合,运用线上技术赋能线下课堂,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1.转变观念,大胆尝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事物逐步取代旧事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线上教学这一新事物,教师不能抱残守缺,应当转变观念,大胆进行尝试,勇于利用新技术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特别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早已烂熟于胸,融会贯通,通过开展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进行技术赋能,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服务范围。对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可以对线上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以提高学校和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理设计,灵活多样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一句称赞法家商鞅治国方法的话:“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2]就是说治理国家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拘泥于古法旧制。具体到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也是如此,要做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拒绝“简单拼接”和“照搬照抄”;要坚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特长这“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例如,可根据不同课程和教师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条件采取录播、直播或现场教学等形式,以灵活多样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开展教学,避免各门课程、各个班级、各位老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
3.分类施策,差别管理
线上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并不是每一个学科和每一门课程都完全适合采用线上教学的模式。例如,有些学科和课程必须要有实验环节或者必须要以实验的形式开展,这就难以在线上完成;有些学科和课程需要大量的板书对公式进行推导和证明,如果完全搬到线上进行,无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有诸多不便,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一些老教师已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教学需要其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这样有可能过多地耗费精力,无法使其更好地提炼和升华教学内容,因此也没必要其开展线上教学;再有一些新教师或上新课的教师,刚刚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所教授学科的理论尚未达到精通的境界,如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线上教学上,势必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因此,对于线上教学必须要分类施策,实行差别化管理,最好不要做“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要让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以及所教课程的具体情况斟酌地开展教学。
4.打实基础,推陈出新
对于当代教师来讲,线下教学是基础,线上教学是创新。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楼盖得再高、装修得再漂亮,也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或许一阵风就能吹倒。因此,教师在积极尝试线上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仪表风度、沟通能力等线下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辅之以新技术、新手段,才能使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