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新高考人物素材多维解读
2021-12-29李佩胜谭恒丽
李佩胜 谭恒丽
国学大师梁漱溟“弘扬重光之任”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社会兴起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梁漱溟却认定,东方文化受到压迫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因此他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孔孟之学,现在晦涩不明,而弘扬重光之任,除我外,当世亦无人能做。”本着对儒家文化的“新认识”“新设想”,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众人嘲笑他迂腐,但在他看来,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精神:真诚。
适用主题:文化自信、坚持己见不盲从、将信念付诸实践等。
运用示例: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落地开花,以传统思想为根基的中国外交政策受到国际称赞,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频繁取经……现代中国人以五千年从未断绝的传统文化而自豪时,正印证了梁漱溟先生几十年前的预言:中国文化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更会走向世界。在中国贫穷落后,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整体社会背景下,梁漱溟先生尚能坚持文化自信,大国盛世的我们又怎能妄自菲薄,轻贬千年历史沉淀下的智慧呢?
“匹夫不可夺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前往延安。他和毛泽东相谈甚欢。但二人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走什么道路产生了分歧。1953年,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唱工业化路线反调,为农民立言。毛泽东和梁漱溟之间矛盾不断加深,终致决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抄家批斗的梁漱溟仍坚持“不批孔”,引起更大规模的批判。半年的批判告一段落,旁人问他的感想,他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适用主题:坚守志向、保持初心、敢于直言等。
运用示例:梁漱溟先生一生的奋斗,失败多过成功。他所承受的痛苦多是来自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内心所向,行为之动,语为之发,全然不顾权威与压迫。世人视他为迂腐之人,我却赞他是性情中人,不失精神的高贵。社会中有千千万万个随波逐流的庸人,无数冠冕堂皇的美言,但只有敢于直抒己见的勇者,捍卫真实的诤言才是鞭策社会进步的力量。
“我是一个实践者”
梁漱溟早年笃信佛教,在接触了中国儒学之后,他便放弃了崇信“厌离”的佛教,而以中国儒家“郑重”的入世原则作为一生的行为准则。从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入世原则出发,他放弃象牙塔的教书生活,投身中国的乡村建设活动十年。“皖南事变”后,他又辗转于国共两党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波。抗战结束后,他致力于调停国共两党矛盾,为国内和平统一而奔忙。1987年,梁漱溟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时评价自己:“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适用主题:社会责任感、实干精神、知行合一等。
运用示例:我们被社会伤害,可以痛斥社会的不公,却不能忘记,作恶之人并非没有我们的默许,而改变世界需要从自身做起。正如梁漱溟先生,也曾对世界失望透顶,想以自杀拒绝现实的黑暗。但他最终选择了积极入世,寻求对社会的贡献,在山河破碎的岁月中,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屡败屡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对黑暗的有力反击。
地理学家竺可桢立志报国,不慕名利
1918年,竺可桢取得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誓要将所学贡献于祖国的发展。但与美国高校完备的实验设施不同,历经战火满目疮痍的中国,甚至没有一个自主拥有、设备齐全的气象观测站。
于是,归国后的竺可桢考虑到现实情况,几次拒绝任职高位。他不在乎功名利禄,只想到祖国最需要,自己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后来,他先后从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线教学工作,之后又参与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主持浙江大学的工作。在教学之余,他还编写了许多深入浅出、新颖有趣的讲义,便于学生理解,足见其对工作的满腔热忱。
适用主题:爱国奉献、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等。
运用示例:爱国,是将小我奉献于大我之中。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竺可桢便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一心奉献的人。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竺可桢,在学成后坚持要回国建设自己的祖国,并且不要高官厚禄,义无反顾地投身教学一线,把地理学、气象学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为祖国科技建设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崇论闳议,远见卓识
竺可桢远见卓识,他在思考问题时,会比一般人想得更加长远、周全些。通过几个例子,我们便可见一斑:一是古籍保护意识。在抗战的烽烟中,人人自危,竺可桢却挂念着祖国古籍资源的保护,担心存于浙江文澜阁的《四库全书》被毁,便亲自致电教育部,建议文献内迁。后来,这些文献安全迁至贵阳。竺可桢的远见,让祖国保留了大量的知识财富。竺可桢先生还较早提出了类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远远走在我们的意识之前。在竺可桢的日记中,我们时常看到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忧虑。另外,在1936年,竺可桢便记载道:“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那时还没有“雾霾”这种说法,但先生早已发现了空气的污染问题。
适用主题:目光长远、思虑周全、预见问题等。
运用示例:长远的眼光得益于智慧,是一种难得的预见性能力。王羲之幼时听到王敦密谋造反,料想自己必遭忌惮,于是将唾液涂在脸上装睡,躲过不测。王羲之是有预见的,如果他没有预见人心欲望的残忍、权力王权的危害,也许这位书法大家还没升起便已陨落。同样,正是由于扎实的学识以及敏锐的洞察能力,竺可桢在20世纪20年代便发现了人口激增问题,在30年代便发现了空气被“微尘”污染的问题,为我国气象与环境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坚持不懈,求真求是
由于从小学习刻苦,竺可桢身体瘦弱,经常生病,于是,性格爽朗的胡适便与他开玩笑,说竺可桢活不过20岁。竺可桢心中一惊,但从此立下了坚持锻炼身体的誓言,不曾一日荒废。多年后,22岁的竺可桢与胡适再次见面,回忆往昔趣事再次打赌,赌题是竺可桢能否活过60岁。最后,竺可桢先生享年84岁。以“一丝不苟”作为座右铭的竺可桢先生,对研究工作的坚持与严谨,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曾提出,科学研究是严谨的工作,万不可只用推测的方法去估计,必须实地考察。于是,年复一年,竺可桢在全国各地观测并记录着各种植物生长状况、各种气候现象。至70岁时仍坚持去田野调查,每天亲力亲为,查看设备数据。
适用主题:坚持精神、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
运用示例: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可贵性,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情都只能半途而废。气象学家竺可桢,从小因体弱坚持锻炼身体,打拳、早睡早起,坚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后来人生中的种种磨砺都没能让他倒下。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更是坚持求真求是的实证精神,临终前,还在继续着精确数据的整理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就了竺可桢先生的榜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