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立德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
2021-12-29王木林
王木林,陈 阵
(1.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40。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好处,对引导人们追求“好德如好色”的生活和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也十分有益[2]。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个人自我完善的修身立德过程,这是儒家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儒家修身立德思想注重社会责任感,修身立德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理想是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强调了个人的修养既是处世的条件,又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修身”被视为“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成为“治国”的前提,而只有“治国”之后才能“平天下”。儒家提出了克己复礼、慎独自省、存心养性、化性起伪等修身立德思想,这些思想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现代德育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现实价值。
一、克己复礼: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
孔子认为当政者修身立德的最终目标是成“仁”。他认为,个体的修身立德成仁,完全是靠自觉,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185只有有此道德修为的自觉,努力去实行,完全是可以达到“仁”这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3]107。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3]185孔子最重视孝悌,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其中家庭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人们以孝悌来处理家庭关系,就能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实现了每个家庭的和谐,社会自然就会和谐。在周代的宗法社会中,君臣上下关系可以看作父子兄弟关系的延续,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就能处理好君臣上下关系,所以孔子把孝悌称为“仁之本”。当然,孔子的“克己复礼”,并不仅仅要求用“礼”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而是把“礼”对人的外在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孔子指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尊”“礼”的自觉要求,于是他认为要将“礼”的执行建立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把尊礼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使人从内心接收“礼”的精神,在无意识中自然而然地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君子通过修身立德,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还不是修身立德的最终目的,还不能算成“仁”,同时还要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帮助他人同样树立内在的道德意识。只有每个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要求,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成了“仁德”,也达到了重整社会秩序的目的[4]32。
树人树德,立人立品,一个人立世的前提是做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面临各种诱惑,立德树人就是要正确引导大家看清名利场的危害,坚持正确的处事原则,不被外在事物所左右[5]。现代德育要求公民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加强道德修养,公民应有道德修养的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自觉自愿地去学习、思考和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公民没有提升道德修养的动机,仅仅靠外在的灌输,是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的。公民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公民长期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公民应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因为每个人都存在缺点和不足,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加强自我认识和评价,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做到胸中有数,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提升道德境界。
二、慎独自省:注重修身方法,锤炼高尚品格
慎独是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主张为人应该谨慎,在无人监督时切不可放松道德要求。儒家认为,有德行的人就是在独处之时也能谨慎检点自己,不管他人是否看到或者听到,都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所以,一个人独处时也要按照道德规范行事。“慎独”一词最早见于《中庸》《大学》,它既是修身立德的方法,同时也是修身立德的境界。它要求人们去恶从善,坚持善良的意志,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慎独强调修养的自觉性,儒家把能否“慎独”作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朱熹认为,慎独是不为人所知的细微的事情上的谨慎不苟。慎独对于道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慎独经常和自省相联系,有自省,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孔子提倡自省与内省的修养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49即看到好的人和事要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和事要反省,看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和错误,有则自觉改正,无则无忧无惧,心安理得。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6]195即认为君子要“博学而日省”。孟子的“自反”和荀子的“参省”以及孔子的“自省”“内省”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人们自觉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以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7]253。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不能完全依靠外力的强制,而要更加注重内心的自觉。在今天,这种自觉性就在于人们把道德规范化为内在的信念,然后从人们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出来。我们不仅要在公开场合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之时,也要做到谨慎行事,不违反道德原则,这也需要人们有道德自省的自觉性,时时注意反视检查自己。在自省的同时,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校正自我认识的盲目性。我们要用自省的方法自觉地克服缺点错误,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只有不断克服缺点,才能达到成熟的境界。
三、存心养性:注重修己正心,磨炼坚强意志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他指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6]297孟子以“养浩然之气”为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6]56。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相当于勇气、正气,可以发挥出无穷的力量。浩然之气,是心中之“义”日积月累而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偶然的外在所得,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孟子认为,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6]56就是说,一个人若要成就大事,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锻炼坚强的意志。修身养性的前提是正其心,所谓“正心”就是确立正识、正见、正念,使知、情、意等能够守善勿失,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用以纠正、改造意识中不符合道德人生观的部分,确立正识正见,将私心和欲望分离到符合德性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使愤怒、恐惧、喜好、忧患等情感的生发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修持心性,达到心地开阔,坦荡无私,光明磊落[8]103。
如今,公民应当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这就要求不断修养正心,磨炼坚强意志,提升人生境界。如果沉溺于玩乐奢靡就很容易销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变得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思想颓废甚至道德败坏。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修身立德正心,磨炼意志,砥砺前行,提升人生品味,做到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检讨修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四、化性起伪:注重积善成德,做到知行合一
荀子从人性本恶出发,认为礼义道德是后天形成的。人追求利欲的本性虽然是先天必然的,“然可化之也”[9]97,但是后天是可以改变的。礼义道德虽“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9]97,这就是“化性起伪”。就是说人人都具有化性起伪的能力,通过后天修养可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能否达到“圣人”境界,关键在于能否积善成德。他也承认思虑在获得道德知识中的作用,但他认为“学与思”相比较,学更为根本。“疆学而求”的目的在于普通人经过修养终将成为圣人,但这种目标是不易达到的。“学至乎礼”是一个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过程。荀子还强调“疆学而求”必须以“行之”为目标。“学”是道德修养的初始阶段,“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要求做到知行统一。他认为,没有道德实践,一切学习都无法最终达至道德修养的目的。孟子的道德修养是以“修心”为主,荀子之道德修养是以“修身立德”为主,荀子论修养也谈治气养心之术。一是“以礼节之”,即人的意志、思想情感方面,应当以礼节约束,使之规范起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而指导行动,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大有益处。二是做到调和适中。对于人性情中的不良倾向,要注意随时纠正,偏颇极端者,要以中正导之,而对于邪恶不良者,则需善行美德来进行改造。三是养心以诚。荀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诚”在养心中的重要作用,“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9]27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不论是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德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德不仅是做人的根本,同时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需以德为根本。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不管是在初离蒙昧、渐入文明的远古时期,还是在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始终是人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古往今来,具有优良品质的人都备受尊敬和推崇,道德是做人做事获得成功的必要推动力。我们要将修身立德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践行高尚的道德理念,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要按照积善成德的方法进行道德修养,持之以恒,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道德修养不是脱离实际,更不是远离现实的闭门思过,而是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至善至仁的境界。毫无疑问,诚信在现实中非常重要,要求公民做到知行合一。修身立德是要通过严格的实践修行与不断学习才能达到至善的,我们在修身立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通过积善成德、格物致知,提升道德境界。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自身的满足和发展,但道德修养的缺失和物欲的引诱使一部分人出现了“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和“意义的失落”等精神方面的空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从民族文化的根基着手,找寻道德的支撑点,探究儒家修身立德思想就变得十分有意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