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2021-12-29刘思维
刘思维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全书共收录汉字9353个,重文1163个,共10516个。其按“分别部居”原则将正篆分为540部,按“据形系联”原则将各部所属汉字有序地分列其中,并将古文、或体、籀文等不同写法的字体附在正篆字头的下面,统一称为“重文”。关于重文的界定,学界观点不一。有的学者认为重文就是附于说解之后的“异体字”,例如:蒋善国指出“《说文》里面的重文就是异体字。这种重文字形虽异,可是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1]31姚孝遂认为“所谓重文,即一字的不同形体。此不同形体,包括有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2]18余国庆进一步提出“古文、籀文与篆文是属于不同时期的形体上的差异,或体、俗体则是同一个时期的不同形体。”[3]191林清书认为“《说文解字》的重文实际上就是异体字。”[4]还有的学者认为重文不仅指异体字,还包括变体字、古今字等,例如:沈兼士提出“许书重文包括形体变易、同音通借、义通换用三种性质,非仅如往者所谓音义悉同形体变易是为重文。”[5]239学界普遍认为同部重文、异部重文和说解重文皆可称为重文。
《说文·心部》中收录正篆263个,重文22个,共计285个。《说文·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6]216像心脏之形,本义指心脏,引申指思维器官,再引申为心思、思想、意志、感情等,后又进一步引申为思虑、谋划。由于心脏位于人体的中央,所以“心”又有中央、中心、中间部位等义。
一、《说文·心部》重文的来源
《说文·心部》重文主要分为古文、籀文、或体三种。古文具体指哪种字体,许慎在《说文·叙》中曾云:“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6]311王国维提出“战国时秦用文六国用古文说”[4]186,陆宗达认为“实际上《说文解字》所说的‘古文’,不仅仅限于古文经典,春秋时代秦篆以外群书故籍所使用的文字,都叫‘古文’。”[7]23《说文·心部》中古文有11个,分别为(悳)(慎)(恕)、(悟)(懼)(㤅)(憜)(怨)(患)(患)(恐)。通过对这些字的古文和正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汉字的构形方式上变化较小,而在构件选择和构件位置上略有不同。例如:《说文》:“,从心瞿声。”古文“”从心䀠声。虽然古文与正篆都为形声字,但是示音构件由“䀠”变为“瞿”,由上声下形变成了左形右声。
籀文是指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说文·叙》:“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6]316近代学者认为《说文》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王国维提出“故古文、籀文者,乃战国时东、西二土文字之异名,其源皆出于殷周古文反较东方文字为近。”[8]187《说文·心部》中籀文共三个,分别为“,满也。籀文省”“愆,过也。籀文”“悁,忿也。籀文”。
或体是指与《说文》正篆同时存在的一种重文,即相同字的不同形体,是重要的重文形式。清代王筠曾在《说文释例》中提出:“《说文》之有或体也,亦谓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于其间也。”[9]121《说文·心部》中或体字有8个,分别为:(懋)、(態)、(憜)(愆)(怛)(惕)(悑)()。
二、《说文解字·心部》重文产生的方式
下文从构件替换、构件易位以及简省字形等方面对《说文·心部》中22个重文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
(一)构件替换
构件替换作为重文产生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义符替换和声符替换。
第一类为义符替换。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义符直接表示语义。在替换义符的时候,为了使意义不变而选择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同的符号。《说文·心部》中义符替换有(態)(憜)(悳)()(愆)。
第二类为声符替换。虽然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但是汉字体系中声符也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声符表音不仅弥补了表意文字难识读的缺点,还进一步完善了汉字的造字法。为了保证重文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多选择声母和韵母相近或相同的声符进行替换。《说文·心部》中声符替换有“(悟)”“(㤅)”“(患)”“(懋)“”(愆)”等。
(二)构件易位
构件易位是指重文的构件相同,但构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是组成重文的重要的方式。《说文·心部》中(怨)、(恐)、(怛)等为构件易位。
(三)简省字形
简省字形是指重文简省部分构件或者使用更为简单的部件来表示字义。《说文·心部》中简省字形的有(憜)(慎)(懼)。
三、《说文解字·心部》重文研究的价值
(一)重文有利于研究汉字的结构理据
汉字结构指构造(或分析)汉字形体的理据,其中包括组成汉字的构件、构件功能及功能关系[11]。伴随着汉字字形的演变,汉字的结构理据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先秦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篆书、隶书再到现行的楷书、草书、行书,在记录不同汉字字形的同时,也展现了不同字形所独有的汉字理据和规律。在这一演变过程之中,隶书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界线。从隶书开始,汉字从象形逐步发展为不象形,理据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这一变化,可以利用《说文》中的重文对同一汉字的不同字形进行历时性的分析,进一步探寻古文字演变原因、总结古文字演变规律、归纳古文字演变结果,从而把握其结构规律。
(二)重文有利于研究汉字的假借
许慎提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6]316即借用已有的汉字中读音相近或者读音相同的字,来表示意义不同的字。假借虽然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当一个汉字兼具多个意思时,在客观上会造成形同音同而意义不同的现象。因汉字在读音和字形上的变化,从现行汉字的角度已经很难辨识假借字,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说文》中的假借字,来进一步分析假借字的规律,从而为研究古文字假借打下基础。例如:“怛,憯也。从心旦声。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旦旦。”[6]221许慎不仅分析字义、说明字形,还通过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进一步说明同音假借字“旦”与“”的情况。
(三)重文有助于研究异体字
字义具有概括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当概括性不断增强时,其所指的语义范围较大,应用范围较广;当具体性不断增强时,其所指的语义范围较小,应用范围较窄。《说文》作为一部坚持“形义结合”的字书,细致地将字义进行分解。在《说文》中,字形差别较小可以通过“以形索义”的方法来探寻异体字之间意义的相关性,字形差别较大则无法通过正篆字形来探寻异体字之间的意义联系。相较于前者,后者虽然辨识难度较大,但因其在训诂和释义时的重要性,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说文》的重文来寻求突破。例如:“,过也。从辵侃声。”[6]36“愆,过也,从心衍声。籀文‘’”[6]220“”与“愆”的正篆字形差别较大,不易看出其联系,但通过比较“”与籀文“”可以发现,“”从言侃声,“”从辵侃声。二者声符相同,前者义符为“辵”,后者义符为“言”,且都有“过失”“经过”之意,所以“”和“愆”为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