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与启示

2021-12-28武明花朱海玲刘志峰

高教学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培养实践对策建议

武明花 朱海玲 刘志峰

摘  要: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培养能够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分析等手段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创新招生选拔机制、设置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搭建跨学科平台和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针对我国高校进一步提高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6-0159-04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raining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who can solve complex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obtained good results in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ir training modes has the following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y establish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innovate recruitment system, set up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and tutor team, build interdisciplinary platform and establish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raining; training practic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世界科技创新版图重构,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现象日益明显,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多样化,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复合型研究生的内涵与特征,通过研究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平台建设、质量保障等方面归纳总结了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宝贵经验,并针对进一步提高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建议。

一、复合型研究生的内涵与特征

复合型研究生是指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人才[1],同时具有复合型人才和研究生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生是指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表现出专业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研究生主要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更注重知识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更强调实践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模式Ⅰ”向“模式Ⅲ”的转变[2],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随之改变,研究生的内涵亦不断丰富,“复合性”是新时代研究生最为显著的特征。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人才[3],在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等方面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的复合性。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熟练掌握主修学科领域、与主修学科相关的邻近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综合运用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学术视野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知识的复合并不是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掌握并能够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有机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从而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复杂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跨學科复合型研究生可定义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善于运用多学科视角与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并取得创新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如,哈佛大学教育领域哲学博士学习社会学、艺术学、人类学、数据分析、教育实践和政策等领域的跨学科课程,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等不同学科体系中深奥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解决复杂的教育研究、政策和实践问题上,旨在成为卓越的学者、研究者、决策者以及能提高美国乃至全世界教育成效的领袖[4]。

二、我国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的实践

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起步晚于国外高校,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通过双学位、第二学位、辅修制、联通培养、成立交叉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学科领域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学校性质和培养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以满足各行各业各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以及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基础,是所要培养人才根本特征的集中体现。从内涵与特征出发,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应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与重大难题为导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充分考虑国家急需领域和学校学科优势特色,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强调多学科知识培养、开展交叉研究的能力、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研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充分体现复合型研究生的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复合性。如,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聚集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生物学及工学等方面的力量,培养具有在理论与系统生物学领域开展交叉研究的、有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以及适合于到科研单位和高校做基础研究和到企业做研发的高级专门人才[5]。浙江大学“医学+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旨在培养具有医学、药学、信息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知识背景,综合通过实现医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医学科技手段解决疑难问题,并将交叉成果运用到实践领域,能够实现医学领域技术突破和创新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6]。

(二)创新招生选拔机制

学生生源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招生选拔机制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主要有全国统一考试和推荐免试两种形式。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的招生选拔方式更加开放灵活且更加严格,很多高校通过设立跨学科招生平台、考试科目自主设置、招生指标单列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与单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在招生选拔时注重学生学科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对相关学科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习能力、科研热情与科研潜力等。上海交通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统计学等多个领域开展了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设立了跨学科博士生招生实体平台以及博士生“跨学科报考平台”,并给予单列招生指标,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和导师跨学科招生[6]。武汉大学2011年建立了全国首个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依托国家级重大跨学科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组申报、专家评审等环节确定入选项目、招收考生的学科背景和招生计划,采取“人才+科研项目”的遴选方式,招生指标单列。对于有意愿申报的学生,要求必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背景,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学术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创新潜质[7]。

(三)设置跨学科课程

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结构直接决定学生获取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具有关键作用。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突出综合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学校设置大量主修学科、相近学科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实习实践等方面),要求学生达到既定学分标准,帮助学生掌握交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设置一些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以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此外,学校会通过开设前沿学术讲座、设置专门的跨学科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科研成果、跨学科领域知识与方法论等。华中科技大学为跨一级学科交叉培养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直博生和硕博生、硕博连读生、统招生提出了不同的课程要求。其中,要求直博生和硕博生的总学分不能低于主修学科的学分要求,必须修满主修学科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一级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不低于2学分的二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超出规定要求的二级学科基础课程等其他课程以及研究环节由联合指导小组确定[8]。中南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强化课程、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和研究方法训练三大类别,涉及选矿、冶金、化学、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学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9]。

(四)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0],承担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指导等职责,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单一学科研究生培养不同,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通常采用双导师或导师团队等形式,且对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指导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导师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根据培养需求,导师团队可由校内跨学科跨学院组建,亦可与国内外合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相关领域专家联合组建,来源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多元化。导师团队共同负责指导研究生选课、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实践、学位论文撰写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由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多学科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导师研究领域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机械、计算机和医学等。依托研究课题,导师团队成员确定在课题研究、学生指导等方面的任务分工,定期召开工作研讨、学术交流会议,及时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夯实学生多学科基础知识,培养研究生源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多学科交叉重要问题的能力[11]。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差异,复旦大学神经科学跨一级学科研究生由多学科导师指导小组进行培养,项目导师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上海医学院、生命科學学院和附属医院,学科背景涉及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多个一级学科。

(五)搭建跨学科平台

目前,依托跨学科平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共同趋势。跨学科平台即通过整合校内或校外多个学科领域的优势资源组建的新型研究机构,是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载体。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坚持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性相结合、实体与虚体相结合,成立了定量生物学中心、整合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10余个跨学科研究平台,旨在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培养交叉学科的优秀人才,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5]。清华大学以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围绕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搭建了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全球创新学院等跨学科平台,打造多学科领域协同创新的优秀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着力产出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复杂问题的科研成果[12]。

(六)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内部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的关于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的规章制度,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政府、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等组成,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监督作用。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环节均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生的评价与考核机制等已不能满足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亦在逐渐建立、完善符合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特点的制度体系,如成立交叉学科学术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专门的考核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制定专门的学位论文评定程序等。浙江大学眼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学籍所在学院负责其学业评价考核, “医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制定学生的答辩资格,经校级交叉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施行;学位论文送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包含所交叉的各个学科领域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授予的学位为录取时确定的归属学科,同时颁发交叉培养荣誉证书[13]。

三、启示与建议

我国越来越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交叉学科发展,自2009年高校可在已有的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调整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以来,截至2020年,167所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573个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共授予博士学位672人、硕士学位3017人。同时,7所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了10个按一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14]。2020年12月30日,我国正式在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并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2个一级学科。目前,教育部正在研制交叉学科设置管理办法。此外,我国积极加强跨学科研究、加强跨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跨学科平台建设,这些均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基于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有益经验,我国高校要更加积极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特色,构建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新体系,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一,宽口径、厚基础,立足前沿、强化实践,构建符合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未来技术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强化与政府、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优势教育资源的融合贯通,进一步更新、拓展课程、教材和教学平台,聚焦创新能力、跨学科思维、实践能力、沟通合作、持续发展等核心素养培养,构建科学完备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高级课程+科研训练”“四位一体”跨学科课程体系,提高知识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同时,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教育新形态。

第二,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完善协同育人团队机制,打造符合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高水平高素质导师队伍。突破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院系组织制度,进一步健全跨学科导师队伍管理、评价、考核与激励等机制,激发教师跨学科指导研究生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拓宽跨学科导师队伍的聘任方式,采用跨学科研究机构集中聘任制、校内多院系乃至多校联合聘任制、基于重大科研项目的外聘制等多种方式,跨院系、跨学校、跨企业、跨国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健全导师团队机制,明确权责分工,切实发挥团队的指导效果;积极开展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教育技能等培训,提升导师跨学科指导水平。

第三,加强政策引导,注重产学研用综合评价,建立符合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主体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完善交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加强对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指导、引导和督导。从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加强对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导师指导、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评定等全过程的严格把关和监控;健全多维度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的考察,注重复合型研究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强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作用,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多主体间的协同效应,增强质量保障合力。

参考文献:

[1]祝愛武.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与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17(6):41-49.

[2]瞿振元.知识生产视角下的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9(9):7-11.

[3]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49.

[4]包水梅,魏玉梅.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及其特征研究——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5):47-54.

[5]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cqb.pku.edu.cn/zhaosheng/shownews.php?id=45.

[6]高磊.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7]张治湘.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8]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印发《关于交叉学科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的有关规定》的通知[EB/OL].http://ii.hust.edu.cn/info/1007/1032.html.

[9]刘维.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6(9):76-78.

[10]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教研〔2020〕12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11/t20201111_499442.html.

[11]周建华,周张凯,李雪萌,等.以“理-工-医”交叉融合实现源头创新——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6):75-80.

[12]程飞亚,张惠.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教育教研,2020(1):66-70.

[13]韩海杰,姚克.基于眼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21,20(3):10-12.

[14]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284号(教育类390号)提案答复的函(教高提案〔2020〕76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ojiaosi/202011/t20201103_498000.html.

猜你喜欢

培养实践对策建议
技能大赛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科研企业青年员工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