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风痰咳嗽方治疗风痰阻肺型感染后咳嗽临床研究
2021-12-28刘春菇余耀和龙舒妮
罗 力 刘春菇 余耀和 龙舒妮
(广州新海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300)
咳嗽是临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按时间进行分类,可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原因较为复杂,其中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是亚急性咳嗽的最主要、最常见病因,其咳嗽症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PIC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效果不理想,易出现副作用[2]。PIC属中医学咳嗽范畴,中医药治疗咳嗽有良好优势[3]。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大量民间中医验方及技术的价值,将“支持民间中医药技术的整理、利用”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4]。广东梅州地区已故民间中医罗景盛先生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咳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留下了大量的医案资料,并逐渐形成了罗氏诊治咳嗽特色[5]。2019年1月—2021年2月,我们应用罗氏风痰咳嗽方治疗风痰阻肺型PIC 51例,并与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6]中PIC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根据风寒袭肺证、痰湿蕴肺证,自拟风痰阻肺证诊断标准。主症:①咳嗽频繁,呈阵咳、刺激性或挛急性咳嗽;②每遇风、油烟及多言时自觉咽喉、气管发痒即咳;③咯少量黏液泡沫痰;④呈反复发作。次症:①咽痒,咽喉异物感;②咳嗽时常感气急憋闷;③胸闷气喘,呼吸不畅。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滑或弦滑。具备主症≥2项及次症≥1项,同时舌脉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为风痰阻肺证。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病程3~8周;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伦理审批号:GZXH伦理审查【项】201900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肺结核、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致咳嗽者;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者;腋下体温≥37.3 ℃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精神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101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19~70岁,平均(45.33±13.70)岁;病程22~52 d,平均(36.80±6.37) d。对照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18~68岁,平均(46.52±12.88)岁;病程24~48 d,平均(35.26±4.61)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罗氏风痰咳嗽方。药物组成:炙麻黄6 g,杏仁10 g,僵蚕10 g,薄荷6 g,前胡10 g,桔梗10 g,瓜蒌皮20 g,厚朴12 g,射干10 g,龙脷叶10 g,枇杷叶10 g,紫菀1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对照组 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第一三共制药(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669]2粒,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及随访 2组均治疗10 d,治疗结束后7 d随访。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中医证候评分[8]变化。主症:咳嗽、咯痰,每项评分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3、6、9分;次症:气促、咽喉痒、胸闷,每项评分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②应用莱斯特咳嗽问卷(LCQ)评分,从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评估咳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每项分别得分1~7分,总评分3~21分,评分越低提示咳嗽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越大[9]。③安全性指标。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事件。
1.5 疗效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100%。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90%>疗效指数≥70%;有效:70%>疗效指数≥30%; 无效:疗效指数<30%[8]。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相当。
2.2 2组随访时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随访时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见,2组随访时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随访时中医证候咳嗽、咯痰、气促、咽喉痒、胸闷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随访时中医证候咳嗽、咯痰、气促、咽喉痒、胸闷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咳嗽、咯痰、气促、咽喉痒、胸闷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LCQ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LCQ评分比较 分,
由表4可见,2组治疗后、随访时LCQ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随访时LC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LC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由表5可见,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PIC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气道炎症、气道上皮损伤、气道高反应性及神经因素等,其病程较长,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以对症治疗为主,《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中推荐使用复方甲氧那明[6]。既往有研究表明,使用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时易出现嗜睡、疲倦乏力、头晕等副作用,且停药后咳嗽症状易复发[10],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PIC属中医学咳嗽范畴,虽然《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我们认为风痰阻肺、肺失宣降贯穿本病始终。风邪轻扬而开泄,善行而数变,风邪袭人,变化多端,致病最多,可贯穿疾病整个过程[11]。故风者,不仅为百病之长,更是咳嗽病机之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把“风咳”列为“十咳”之首。晁恩祥教授将PIC归为“风咳”范畴,从风论治[12]。疏风宣肺散邪为治疗PIC第一要务。“肺为水之上源”,外邪袭肺,肺气郁闭,肺失宣肃,则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功能出现障碍,体内水液不行则聚而成痰饮,痰阻气逆而发为咳嗽[13-14]。风与痰内阻于肺,肺失宣降,临床多见咳嗽、咯痰、咽痒、气急、胸闷等症状,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符合PIC的临床特点[15]。
罗景盛先生从风、痰入手,首辨风、痰孰重孰轻,次辨寒、热,再辨虚、实,最后辨脏腑归经,临床从疏风宣肺、理气化痰入手,自拟罗氏风痰咳嗽方。方中炙麻黄、杏仁宣肺气以疏风,降肺气以祛痰,僵蚕祛风又化痰,三药合用,紧扣“风”“痰”之机,共为君药;薄荷、前胡疏风宣肺止咳,以治风为要,桔梗、瓜蒌皮、厚朴理气消痰止咳,以化痰为主,二药合为臣药;射干配合僵蚕、薄荷、桔梗利咽消痰,相辅相成,为治风痰咽痒要药,配合龙脷叶、枇杷叶、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疏风宣肺散邪、理气化痰止咳功效。临床以此方为基础进行辨证化裁,风重于痰者,加祛风散邪、宣肺止咳之品,如蝉蜕、防风、蜂房等;痰重于风者,加理气化痰之品,其中痰热者用瓜蒌皮、桑白皮、浙贝母,寒痰者用法半夏、陈皮、紫苏子等;偏实者加莱菔子、葶苈子;偏虚者加人参叶、仙鹤草、五爪龙。最后根据脏腑归经辨证,予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疏肝理气、补肾纳气等不同治法。罗景盛先生治疗咳嗽以风、痰为主线的辨证思路与目前中医教材普遍采用的脏腑辨证思路迥异,其思路清晰,以简驭繁,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炙麻黄通过干预人体内多个生物过程的方式改善肺部炎性反应,缓解支气管痉挛[16];杏仁-厚朴、杏仁-桔梗2个药对主要参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Toll样受体(TLR)等信号通路,多靶点、多通路改善机体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及气道重塑[17];僵蚕中甾体α-羟基化酶系可增加机体内糖皮质激素合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抑制支气管痉挛功效,其中檞皮素、山柰酚等活性成分,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等作用[18]。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LCQ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相当(P>0.05),但随访时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罗氏风痰咳嗽方可明显改善PIC患者咳嗽、咯痰、咽痒、气急、胸闷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较复方甲氧那明在远期疗效上更有优势。综上所述,罗氏风痰咳嗽方治疗风痰阻肺型PIC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