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枝茯苓丸加味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

2021-12-28候娜娜潘光辉魏建萍

河北中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茯苓桂枝神经功能

候娜娜 潘光辉 魏建萍 刘 洋 孙 欣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 潍坊 26104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但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3]。因此,及时有效的药物干预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近年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日益突出,在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方面疗效确切[4]。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4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91例均为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1~79岁,平均(58.34±4.46)岁;梗死部位:后循环25例,前循环21例。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41~80岁,平均(58.43±4.52)岁;梗死部位:后循环23例,前循环2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5]。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中风的诊断标准[6]。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4 h,未见大面积梗死,无生命危险;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 伴有呼吸衰竭、脑出血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患有严重心、肝、肾器官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近6个月内存在输血、手术、感染等;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与呼吸支持、生命体征监测、控制血压和血糖等一般措施,应用改善脑循环、抗凝、扩容、扩血管、保护脑神经、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并严格根据适应证有选择地进行溶栓降纤治疗[5]。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药物组成:桂枝10 g,白芍10 g,茯苓15 g,桃仁10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肉桂6 g,大黄8 g,牛膝20 g。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或经鼻胃管进服。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7]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FD)[8]进行评价,NIHSS评分最高42分,NFD评分最高45分,均是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②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营养因子(NTF)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ET-1、NSE、NT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相关试剂盒罗氏公司提供,PT、TT、FIB采用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③观察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5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NIHSS评分变化情况评价疗效。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NIHSS评分减少≥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改善,NIHSS评分减少≥45%,<90%;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改善或加重,NIHSS评分减少<45%[7]。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NFD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NFD评分变化比较 分,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NIHSS评分、NFD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NFD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ET-1、NSE、NTF及PT、TT、FIB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ET-1、NSE、NTF及PT、TT、FIB水平变化比较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ET-1、NSE、NTF及PT、TT、FIB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NSE、FIB均降低,NTF及PT、TT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ET-1、NSE、NTF及PT、TT、FIB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2.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2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由表4可见,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当。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类危害性非常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9-10]。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11]。有研究显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其中ET-1是机体内最强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其水平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缺血区域供血更差,从而促进急性脑梗死的发展,加速缺血区神经细胞死亡[12];NSE是由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产生的,当脑组织发生损伤时会出现细胞代谢变化,引起神经元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过量NES经血脑屏障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NSE水平升高,是评估脑损伤的敏感性指标[13];NTF是神经细胞保护性细胞因子,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轴突生长的作用,能够增强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4];PT、TT、FIB都是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15]。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就是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并根据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病情程度等确定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方案,综合多种手段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16-17]。

急性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认为其发病多由积损正衰,卫外不固,或忧思恼怒,五志化火,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导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气滞血瘀,横窜经脉,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发病。故治疗应以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为主。桂枝茯苓丸原方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活血、化瘀、消癥的功效,方中桂枝辛甘而温,通血脉,行瘀滞;牡丹皮活血散瘀,凉血清热;白芍养血柔肝,调和气血;茯苓健脾安神,淡渗利湿;桃仁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再加用肉桂温通经脉,赤芍活血凉血,大黄泻热散结,牛膝逐瘀通经。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散结、清热凉血醒脑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可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ET-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含量,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从而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损伤[18-19]。

NIHSS和NDF都是临床上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常用量表,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使用简便,得到临床广泛认可[20-2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NIHSS评分、NF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ET-1、NSE、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NTF、PT、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桂枝茯苓丸加味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明显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神经缺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ET-1、NSE水平,升高NTF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有关。

猜你喜欢

茯苓桂枝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云茯苓
云茯苓
喊魂
我的发现
吃到自然瘦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