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类高校思政教育的协调机制创新研究
——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12-28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生医学

陈 华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11)

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医学生们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与考验,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不仅要牢牢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拥有高尚的医德和健康的心理。因此,医学类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加强促进医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发展机制,有针对性的将医学生心理维护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这对在校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将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来探讨“医学类高校思政教育”与“医学生心理发展”融合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思政教育的现实影响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而且还有其特殊性,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到医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

(一)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心理现状

据研究发现,多数医学生的心理状况良好,但仍然有部分学生不容忽视,由于面对繁重的学业和未来就业等多重压力,他们的心理压力日趋严重,更多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重视起来。

2018年9月,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2975名入校新同学进行心理测评普查,占总新生数的99.87%。普查结果显示,有343名同学(12.02%)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这343名同学中达到中度抑郁标准的有119人(4%),达到重度抑郁标准的有19人。

2019年11月,本研究小组对相同批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抽取样本292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2.19%的医学生认为医学生活“单调无聊”,有13.7%的学生对医学生活的评价是“复杂可怕”,35.96%的同学出现过“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事物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31.16%的学生“畏惧人际交往”,5.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不健康”,并且9.59%的同学表示“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而他们的压力主要源自学业(74.32%)、对未来就业的担心(56.16%)、家庭关系(32.19%)、人际关系(26.71%)及情感问题(15.07%)等因素。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刚入学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后,心理健康问题持续存在于医学类高校学生中,且问题相对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均可能对医学生的后期发展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作为未来的“准医生”,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的整体医生素质水平。而学生思想基础的奠定、综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1]医学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更包括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合理调控自我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来说,医学生部分思想观念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心理需求的影响与支配,即医学生的心理发展会对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包括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成效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综合性影响。比如,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落地具有积极导向功能,反之,则会影响到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受教育群体成长的环境背景都不一样,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极为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医学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建立适合医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三)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心理素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思政教师是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历史重任。由于思政教育是一项对医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复杂工作,并且新时代思政课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其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求必须打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与专业理论等素质,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他们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与其他教师一样,医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繁琐复杂的事情,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都可能会对其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医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医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被教育对象,直接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医学高校思政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同时高校也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维护。

二、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基于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发展已不能适应医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医学生心理发展对于思政教育的影响,并积极吸纳心理健康培育,从心理发展维度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当前医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也具有医学专业的独特性。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学校更加强调对其进行责任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思想先进、心理健康、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骨干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精诚惠世”校训精神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激励全校师生与医护员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益求精,既体现学校医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又突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好医学人才,让学子们未来能够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群众。当前本校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并逐渐探索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但我们应该看到,相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在医学生思政及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一些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思政教育课程编排不够全面,像历史、哲学等相关人文教育学科的开设相对不足;教育内容与方法不够丰富,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比较欠缺,脱离学生心理状况,教育方式多为硬性传导,柔性引导力量不足;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尤其心理课程的教师、教育教学缺乏衔接与整体性,无法凝心聚力、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等。

(二)医学生心理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准确把握医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目前,有许多因素能够导致学生出现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仅包括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外部要素,同时包含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3]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及其生活环境。就医学生来说,除了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压力之外,未来职业方向也带来诸多心理压力,比如医疗行业的高负荷、高风险,像敏感的医患关系、暴力伤医事件、传染病的高威胁性等情况,以致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产生焦虑抑或恐惧心理。高校医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过渡期,其心理发育、思想观念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若能增强思政教育的主动性、预判性和针对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思想特点和个体差异,关注到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动态,对有异常的学生及时干预和正确引导,才能够保证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持续有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医学类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必备内容

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这些论述明确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为医学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遵循方向。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表面上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分科却不分离,二者虽有差异,却又相通相融。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常见认知误区依然存在于医学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当中,他们认为医学生的心理教育超出职责范围,应由心理老师负责。实际上,无论思政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他们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而受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思想问题背后都会掺杂着复杂的心理因素,仅靠单一的力量和教育方式难以奏效。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盲目进行切割式教育,绝不能随意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拒之门外,尤其对于医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更应该积极主动吸纳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方法,将其融合进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把育心与育德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医学人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类高校思政教育的协调机制创新建设

当前,医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如何破除原有旧观念和旧机制的约束,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机制体系,推动医学类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培育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改进医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

(一)医学类高校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建基础体系

医学类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培育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是通过对学生思想或心理进行影响与重塑,其根本宗旨皆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医学生,这种相通性与一致性为两者深入融合、发挥育人合力提供了可能。

1.拓展可融合的教育内容体系

思政教育本身包含了许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基本训练,教学中可结合医学生身心特点与专业特殊性,充分利用思政教育中显性的育心知识,同时深入发掘隐性存在的心理要素,找到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将育德育心内容有机融合,丰富医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为有效教育教学提供共通桥梁。

2.创建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基于社会转型对医学生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造成的影响,必须同步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健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坚持立心铸魂、立德树人崇高教育理念,加强思政教学改革力度,比如在教学设置上充分考虑医学生的情感需求、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结合医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思政教学实施、教学技巧与方法设计、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要素中有效融入心理培育理念和医学元素,积极引导医学生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德育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

3.完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优化课程资源和知识结构设置,构建适合医学院校医学生专业需求的融心理、历史、哲学、伦理学等内容于一体的人文课程体系,以适应医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要求,同时完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形态构成体系,创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扩展教育活动的形式,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努力塑造德才兼修的优秀医学生。

(二)建立医学类高校医学生心理教育对于思政教育的导向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关注人、研究人的学问,揭示了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奥秘,在心理学教育的帮助下,人们可以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心理学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关系密切,对思政教育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课题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深化拓展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与方向性指导,是思政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医学类高校思政教育应以心理学揭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指导,严格遵循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掌握医学生们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

1.坚持心理意识导向,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驱动

由于诸多原因影响,部分医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意识淡薄、对他人生命淡漠,责任意识缺失。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了解医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心世界,在德育实践中针对不同医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进行个性化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珍爱生命、服务健康的观念意识,提升其思想认识层次。

2.坚持心理情感导向,提升医学生的医德修养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科学把握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并借助多种载体要素与实践活动,比如通过生命科学馆等体验式教学、医学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医德情感,升华医德境界,形成道德人格,发挥育德功能。

3.坚持心理接受导向,形成教育共鸣

思政教育要把解决心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医学生思想困惑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只有针对性分析、个性化解决,才能拆除学生们的“心墙”,真正成为他们心理上与学习生活上的引路人。[5]

(三)建立医学类高校医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心理教育的吸纳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思政教育发展不断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医学类高校思政教育只有积极借鉴与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源成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医学生、符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根本上完善医学校思政工作体系,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医德高尚、服务人民群众的卓越好医生。

1.积极吸纳心理学教育理念

教育者要善于将心理学教育中的倾听、尊重、真诚、信任接纳等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取遇事时多与学生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时要认真感知学生的情绪感受与心理体验,全面了解医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思想状态,并通过适宜的方法加以引导,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医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2.积极吸纳心理教育的知识成果

在思政教育中增加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指导医学生在学习、交友、择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挫折与困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打破传统的灌输式与说服教育方式,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坚持情感培养和思想启迪结合原则,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4.积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术手段

遵循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医学生心理监测、评估、预警、心理分析研判与辅导机制,通过关注、交流、咨询、测试等方式科学把握医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造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为思政教育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四)构建医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培育协调配合的联合育人机制

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医学生心理与道德建设存在差异,是因为多种内外因素对学生心理情绪的影响不同。医学生在树立健康的心理与正确思想意识的道路上,需要各部门主体积极配合支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健心育德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有效联动。

1.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发挥全员育人联合动力

医学校要重视积极健康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学校思政教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联系和沟通,定期围绕医学生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内容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或研讨会,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心理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同探索创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创新育人方式,实现主流价值引领与心理引导同频共振。

2.确保持续性教育,发挥全过程育人联合动力

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入医学生教育全过程,并针对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思想特点与心理需求,采取相应的教育与管理措施,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工作新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对入学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通过调研、分析、比较等方式持续追踪他们在不同年级的主要思想与心理表现,为有效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3.构建多维立体体系,发挥全方位育人联合动力

提升思政教学实效、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门课程、多个环节协同发力。要结合医学专业对医学生思想与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课程特色,将思政资源、心理知识、医学元素有效结合,将育人要素合理嵌入各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及科研活动当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向而行、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此外,学校教育也要重视发挥家长与社会的力量,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体系,才能共同培养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优秀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生医学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疗体育功能在医学类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强化医学类本科生管理制度的背景分析及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