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抗菌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儿童中的用药现状*
2021-12-28胡美绘
胡美绘
(常州市儿童医院药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3)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儿童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有效控制哮喘成为治疗的关键。导致儿童哮喘的致病因素众多,研究表明感染为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其不合理使用可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增多、从而导致治疗费用增加等。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某院支气管哮喘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97例,其中男60例、女37例;年龄7月~12岁,平均5.01±2.84岁;其中,合并鼻炎37例、合并肺炎17例、合并扁桃体炎2例、无合并症41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排除标准:(1)支气管哮喘稳定期;(2)病历资料记录不完善;(3)病情程度分级不明。
1.3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设计用药调查表,对患儿体征、体格检查、感染指标、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等进行统计;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2],将患儿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和危重四级;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等进行分析。
1.4 合理性评价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药品说明书等评价患儿用药合理性,比较不同病情程度分级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标准如下:(1)用药指征:重症或危重哮喘急性发作,细菌感染证据确凿,视为有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如发热,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高于正常范围,细菌培养结果提示细菌感染,胸部X线片或CT示有感染等;(2)药物选择:依据患儿病原学特点或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抗菌药物;(3)用法用量:参照药动学特点及药品说明书;(4)疗程:患儿症状消退,体温恢复正常后72~96h可停药;若无用药指征,则无需评价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疗程等的合理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程度分级及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9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中,52例轻度发作、30例中度发作、15例重度发作。使用抗菌药物85例,占87.63%(85/97),其中,24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占28.24%(24/85);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80例,占82.47%(80/97)。
2.2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分析 85例使用抗菌药物患儿中,抗菌药物联合用药24例,故抗菌药物使用例次为109例次;其中β−内酰胺类所占比例最高,为65.14(71/109),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占34.86%(38/109)。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青霉素类占70.42%,头孢菌素类占23.94%;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为阿奇霉素。具体见表1、表2。
表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表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2.3 抗菌药物使用与感染指标 本次调查中,85例使用抗菌药物患儿中,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肺炎支原体送检率高,痰培养送检率较低。以体温(T)高于37.5℃、白细胞计数(WBC)>10×109/L、超敏C反应蛋白(CRP)>10mg/L、血清降钙素原(PCT)>0.05ng/ml为阳性。见表3。
表3 各类感染指标检查情况
2.5 用药合理性分析 85例使用抗菌药物患儿中,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为32.94%(28/85),其中,轻度发作不合理率为41.86%(18/43),中度发作不合理率为28.57(8/28),重度发作不合理率为14.29%(2/14)。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药物联用不当(15例)和无指征用药(8例),分别占53.57%、28.57%;其次为疗程偏长(2例)、用法用量不当(2例),药物更换不当(1例)。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患儿痰培养送检率低,且阳性率低,可能与患儿入院前已使用抗菌药物、痰标本采集不规范、送检不及时等有关。细菌培养周期较长,检查结果往往失去时效性,谭颖等研究表明[4],对于哮喘患儿的血清PCT、CRP水平及阳性率,细菌感染患儿明显高于单纯哮喘患儿和病毒感染患儿,说明血清PCT及CRP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对病情的初步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中,患儿血清CRP、PCT送检率较高,阳性率低,但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存在无指征用药现象。建议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CRP、PCT、痰培养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菌。本次研究中,抗菌药物使用以β−内酰胺类为主,其中,青霉素类使用率高于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大环内酯类;涉及品种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阿奇霉素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二、三代头孢能覆盖上述除非典型病原菌外的常见致病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且其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也具有抗菌活性,有研究发现[5],肺炎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优于红霉素、罗红霉素。本次调查中,不合理用药占比最多为药物联用不当,主要表现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联合。对于轻中度发作患儿,单一药物可有效控制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怀疑合并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菌感染时,可单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6~10]。
综上所述,对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无指征用药、药物联用不当等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故在用药过程中,要明确用药指征,加强CRP、PCT检查及痰培养送检,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