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养殖与疾病预防相关技术研究

2021-12-24卢梅莲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6期
关键词:饲养场猪舍生猪

卢梅莲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南宁 530041)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猪肉品质的前提下,当前相关饲养人员更加注重对生猪的健康饲养。在饲养过程中,将以往的抗生素逐渐转变为相应替抗产品,最大限度降低在生猪养殖中各种药物的运用,进而保障生猪的整体品质。在此过程中,相关饲养人员应注重对生猪的饲养技术,科学合理地饲养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生猪在生长过程中的生病频率。并且通过日常对猪的常见病的针对性预防,能够使生猪在确诊以后短时间内对病情进行及时控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1.猪的健康养殖技术

1.1 严格选择和规划场地。首先,在生猪饲养过程中,尤其是饲养规模较大的饲养场,应在饲养之前做好生猪饲养场地的选址工作。在此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首先应基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规范以及地区内所实行的土地政策,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饲养场地周围的交通情况、运输情况、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考察。其次,需要选择一个地势相对平坦,坡度在15°以下、气候温度比较干燥整洁的地域环境,且保障饲养场地周围具有充足的水源,足够饲养场日常的饮水与用水需求;另外,还需要保障饲养区域内具有一定的排水与粪污处理能力。并且需要保障该区域距离城市主要交通干道2km以上,距离村镇、城市、学校等人流密集度较高的区域1.5km以上,保障饲养区域处于下风区域,最大限度规避饲养场产生的异味为周围村镇与居民造成困扰。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到饲养场地周围的噪音情况,由于噪声会对生猪的成长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应尽量选择一个噪声相对较小的地域。

在对饲养场的内部空间规划过程中,应做好饲养场地的空间结构参数设计。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对生猪的饲养模式,将整个饲养场按照功能分区,其中包括生产区、辅助区域、管理区域、隔离区域以及粪便污水处理区域等等,并且需结合整个有饲养场地的光照情况以及风向,科学确定猪舍的空间布置。通常来说,需将粪便处理区域设定在饲养区域内的下风向处,并且在每个功能区之间创设隔板以及绿化走廊,使每个功能区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隔离,最终形成相互独立的功能区。在生产区中,需开辟一个单独的隔间,作为养殖区域以及治疗区域。并且饲养区域在布局过程中,应预留一定的面积,并保障该区域通风良好,进而使饲料以及其他材料能够得到良好的储存。

1.2 生猪的饮水与饲料

1.2.1 饮水环节。生猪的饮水环节是保障生猪顺利生长的关键性因素,相关饲养人员需对生猪的饮水给予足够重视。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必须保障饮用水的干净与清澈,并且在饮水之前,饲养人员需运用水过滤设备对水源进行过滤处理以后,才能够让生猪饮用,以此有效保障饮用水中的寄生虫、虫卵以及其他危害生猪健康成长的病原体无法进入到生猪体内。除此之外,饲养人员还需将生猪的饮用水的酸碱程度控制在科学范围内,保障饮用水处于弱碱性或者中性状态,保障生猪的饮用水健康。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饲养人员还可在饮用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盐,能够有效抑制饮用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生猪的抗疾病能力。

1.2.2 饲料环节。饲料是生猪长势以及猪肉最终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饲料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造成猪肉产品质量的优劣。在以往的生猪饲养过程中,由于相关饲养人员对饲料的质量以及饲料内物质含量并不了解,对于饲料的搭配也不够合理,加上不同品牌的饲料质量参差不齐,造成饲料中含有较多剂量的添加剂,这种饲料在给生猪食用以后,将会对生猪的健康以及猪肉品质造成很大影响。但运用当前先进的生猪养殖技术,能够有效规避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相关饲养人员在选择饲料过程中,首先需要考察饲料的安全性与健康性,并且饲养人员通常会选择天然的材料作为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按照生猪的长势以及实际生长状态,添加一定剂量的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在生猪生长阶段中,还需要在饲料中添加生猪成长中所需的微生物、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等,并且为提升生猪的抗病能力,相关饲养人员还需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防治常见病的中成药等等,为生猪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1.3 猪舍管理。在生猪养殖中,生猪的实际生长环境对生猪的最终品质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科学、健康的养殖环境能够大幅度降低生猪感染传染病的概率,如果饲养环境中的通风性、干燥性相对较差的话,那么非常容易造成生猪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在影响生猪的生长发育的同时,降低饲料的利用率,最终造成生猪生长速度变慢。在此背景下,在保障饲养场位置远离城市内的工业区或者生活污染区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对饲养环境内的通风以及清洁工作。使饲养区域内具有比较理想的通风散气功能,将生猪生长中饲养区域内的温度湿度较高的气体及时排出室外,并且还需定期对饲养区域中的不同功能区进行卫生消毒工作,并及时清理猪粪便。

1.3.1 猪舍结构。在以往的生猪饲养过程中,大部分生猪发生疾病的原因都是由于饲养环境的卫生不达标,细菌病毒较多导致的。在全新养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生猪的饲养环境的要求更高。在猪舍的建设阶段,需要保障猪舍的通风良好,并且当前大部分规模化生猪养殖,都采用的生态饲养技术,相关饲养人员需要根据生猪的饲养规模以及实际增长状态,对猪舍的内部空间进行适当地改造与调整。例如,以我国某地区一生猪饲养场为例,该饲养场的养猪规模逐渐增大,相关管理人员在原有猪舍基础上,将其改造成高架网床猪舍,将猪舍内的整个区域分为两个层次,地下一层为猪粪便区,该区域运用混凝土对表面做了相应处理,有效规避猪粪便渗透的现象。第二层为生猪饲养区域。该区域的空间较大,能够实现对猪群的大规模养殖,并且管理人员在该区域按照3m距离安装相应数量的通风设施,并且将该设施的高度控制在4.5m左右。在此基础上还在饲养区域中增设数量较多的饮水设施,保障生猪的饮水源不受污染。

1.3.2 猪舍环境。在对生猪猪舍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比较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以及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生猪饲养中。其中,饲养人员可在猪舍内安装气候环境检测控制器,对猪舍内的空气中各项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并且该设备还具有预警功能,一旦猪舍内的温湿度超过既定标准,那么设备将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使饲养人员能够对猪舍内的各项参数进行合理把控。

2.生猪的疾病预防技术

2.1 分析病因。在生猪生长中,对生猪致病的原因很多,因此,饲养人员需对生猪的生长状态进行及时查看,并对生猪常见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状态进行详细地了解,如此方能够对生猪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通常来说,导致生猪出现常见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1 饲养人员对生猪生长状态监管不够到位,部分猪饲料的质量较差。并且在饲料存贮时,对饲料的存储方式不够正科学,造成饲料在存储过程中生出较多细菌,在对生猪投喂以后,造成生猪患病。

2.1.2 饲养人员没有做到科学饲养。饲养人员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对生猪所采用的饲养技术过于粗放,对于猪舍内的卫生环境清洁程度也不够过关,进而全面提升了生猪的患病概率。

2.1.3 部分饲养人员仍然运用老旧的饲养观念进行生猪饲养。在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有很大部分饲养人员仍然在运用老旧的饲养方式,并且对于生猪患病以后,对于生猪的生长状态并没有及时观察,在生猪患病以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因此造成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恶化。

2.2 实时监管。首先,在生猪饲养之前,相关养殖人员需要对养殖区域以及养殖环境进行全方位考虑,并选择优良的生猪品种。通常来说,品种良好的生猪在生长过程中,生长速度更加理想,且对于外界环境中细菌病毒的抵抗也更高。其次,在品种确定以后,相关饲养人员需要针对生猪群体的实际生长状态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在此过程中,相关饲养人员需要选择天然的猪饲料,并且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合理搭配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种类与剂量,在保障生猪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还能够全面提升生猪的抗病能力。

3.生猪常见疾病种类

3.1 猪瘟。猪瘟这一疾病多发于猪幼崽或者母猪繁殖阶段中,该疾病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疾病为黄病毒科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母体传播、饮食传播以及分泌物传播。猪瘟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病毒进入到生猪体内以后,对生猪体内的淋巴细胞进行侵蚀,并随着病程的延长,对生猪体内器官与免疫系统进行破坏,最终造成猪体瘫痪以后,转化为合并症状,最终死亡。生猪在感染该疾病以后的初期表现为体温急剧升高、并伴有腹泻、分泌物增多等表现。病程的逐渐延长,会造成生猪无法行走,继而死亡。该类疾病主要分为急性猪瘟、慢性猪瘟以及迟发性猪瘟。

3.2 猪传染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猪传染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是生猪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类疾病的传染力非常强,且多发于秋季与冬季,如治疗不够及时,将会直接导致生猪死亡。这两类疾病都具有发病速度与传播速度非常快的特点。因此一旦猪群中的其中一头生猪感染, 那么极易传染整个猪舍的生猪群。这两类疾病的表现非常相似,在染病初期,生猪的粪便成水样下痢,并伴有发热、呕吐的现象。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导致生猪的体重急速下降,随机出现脱水现象。通常来说,在猪幼崽感染该种疾病以后的致死率非常高,已经成年的生猪经及时治疗,且治疗一周以后,基本能够痊愈。

3.3 猪丹毒病。猪丹毒病通常高发于夏季外界环境气温较高的阶段,该类疾病的主要成因为细菌侵袭。通常来说,夏季的猪舍内温度较高,且室内空气的湿度也非常高,饲养环境内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这种环境经常会造成大量细菌的滋生,尤其是在夏季,该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生猪在感染该类疾病以后,其背部或者表皮上会出现不同面积的淤血现象,且生猪的食欲明显下降,随着病程的延长,生猪体内会发生败血症,继而死亡。该类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并且病程短。一般来讲,生猪感染该病后,会在3~4天以内死亡,死亡率可达85%。

3.4 弓形虫病。弓形虫病的主要病原是弓形虫,这类病原虫在进入到猪体以后,能够以生猪体内细胞作为寄生体,并且弓形虫具有非常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都具有较强的耐力,且繁殖能力较强。该类疾病的主要成因为生猪饮食或者饮水不够清洁,或者生活环境内的清洁度较差,生猪的皮肤伤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消毒与清洁,也能够造成该类疾病的感染。生猪在感染该类疾病以后,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4.生猪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4.1 猪瘟的防治。该类疾病的主要防治对象为猪幼崽,由于猪幼崽在感染该类疾病后的致死率非常高,因此需要饲养人员及时对猪幼崽接种猪瘟疫苗,提升猪幼崽对该类疾病的抗病能力。如猪舍内已经有生猪感染该类疾病,那么需要对病猪进行隔离并马上做无害化处理,还需切断该类疾病的传播途径。并对猪舍内运用火碱以及一定比例的消毒液对整个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内的环境卫生。

4.2 猪传染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防治。在生猪饲养过程中,首先需要猪群进行腹泻病疫苗的接种,并在日常做好消毒工作。一旦发现猪舍内的生猪出现腹泻现象。那么需要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并对其注射抗菌药物,与此同时,马上切断生猪饮食,为预防生猪出现脱水现象,需要对生猪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并对其注射免疫血清,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4.3 猪丹毒病的防治。对于猪丹毒病的防治主要以免疫疫苗注射为主要防治方法。由于该类疾病具有较高传染性,因此在发现猪群内有生猪感染该类疾病以后,需要及时对生猪进行隔离并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在对于病猪,饲养人员需要运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并将注射计量控制在10000IU/kg,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直至生猪体温与进食情况都恢复正常,可停止对病猪进行肌注。

4.4 弓形虫病的防治。对于弓形虫病的防治重点在于对该类疾病的预防上。由于该类疾病的传染源多为生猪的食物或者饮用水,因此相关饲养人员需在对生猪进行投喂之前,做好相应的弓形虫检测,保障饮水源中没有该类病原体,最大限度防止弓形虫疾病的传播。与此同时,相关饲养人员还需做好饲养环境的清洁工作,并合理搭配生猪的日常饮食,最大限度地规避该类疾病的发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所运用的生猪养殖技术已经逐渐完善。但相关饲养人员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生猪的水源与饮食,保障水源与饮食的健康性。并在此基础上,饲养人员还需对生猪常见病的发病表现具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一旦发现生猪生长状态异常,应及时确定其染病类型,并做好科学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饲养场猪舍生猪
江苏楼房猪舍臭气处理模式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技术助力冬季养猪量价齐飞
浅谈动物饲养场标准化生产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猫和鸡
我在干校饲养场
摄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