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研究
—— 以张家港市高新区(塘桥镇)金村为例
2021-12-24庞小曌
庞小曌
(中共张家港市委党校,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意义深远。江苏省张家港市高新区(塘桥镇)金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党建氛围浓郁,且村级经济较为发达,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研究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以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意义深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一脉相承。“全面”二字内涵丰富,既体现了乡村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阶段将往扩面提质方向发力。
本文以张家港市高新区(塘桥镇)金村为例,对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展开研究探讨,旨在让红色文化展现出时代张力,让千年古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活力。
1.金村红色文化资源分析
千年古村金村,积淀深厚的乡土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哺育出淳厚民风。近年来,金村大力拓展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夯实“党建领村、文化立村、经济强村、生态美村、旅游兴村”发展战略,持续释放“1926红色焰阵” 效应。2021年7月,金村入选苏州市第一批30个红色地名名录,张家港仅3家入围,金村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在苏州大市范围产生核心影响力。
1.1 红色资源——金村园茂里1926党支部旧址
金村园茂里1926党支部旧址是原中共金村党支部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秘密联络点,党支部成立于1926年7月,为我市成立最早的党支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打响后,吴鹤、顾金生等共产党员重建了金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献粮、献金、献银,培养农村积极分子,并秘密建立金村党支部,做好旧政权接管工作,迎接新中国的诞生。2012年,园茂里恢复重建,1926年中共金村党支部旧址“园茂里”也由此成为张家港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每年接待300余批、近2万名全国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到访。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76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2014年,金村园茂里1926党支部旧址被张家港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被确定为苏州市党员教育服务基地、苏州市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张家港市党性教育基地、张家港“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等,成了“红色坐标”。
1.2 传统文化资源——金村庙会
金村地处张家港东南,东接海虞,南临虞山,西邻凤凰,北接长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四月初八的金村庙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主会场设在永昌寺内,分会场分散至各家各户。
据《金村家乘》记载:“七房公,又名金七,明嘉靖年中,抗倭身亡,朝廷下旨封祭。”明嘉靖年间,倭寇沿江来犯,一路烧杀抢掠。金村乡民自发组织民防队自卫,推举乡贤金七号令一方,随时抗击倭寇。金七召集乡民,身穿彩衣,面涂朱墨,化作天神狞鬼击杀倭寇,倭寇大惊,无心应战落荒而逃。朝廷下旨封金七为“一方总管,立庙祭祀”,妙桥、金村、恬庄、福山等地建总管庙纪念。庙会上,舞龙狮、荡湖船、扭秧歌、踩高跷、打莲湘、挑花担等近30支民俗文艺表演队气势浩荡。
2014年,金村庙会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此为抓手,依托金村古村文化研究会,金村庙会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高效结合形式。2021年农历四月初八,金村庙会还正式开启了线上云展直播活动,“飞上云端”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1.3 乡村振兴载体资源——金村老街
据《金村小志》记载:金村在晋代就有人定居,唐宋时期形成集镇。明末清初,金村古街扩展成“井”字形布局,繁华异常、商号林立,茶馆、酒肆、书场、药店、布庄、米行、赌场无所不有,如今小街深巷韵味依旧。明洪武年间,昆山人金启明为避战乱,举家迁此,子孙繁衍,人丁兴旺,集镇居民多金姓,清代雍正年间始称金村。为实现古村保护开发的历史性、完整性和传承性的有机统一,金村村建成了张家港市首个江南传统明清建筑群式动迁小区——金村苑。今天的金村,老街的小街小巷与碎石路面依然清晰可见。明末清初时形成的街巷的“井”字格局也保存了下来,有前街、后街、东横街、西横街,东、南、西、北、中都设巷门,巷陌幽深。
目前,金村共有园茂里、望山阁、王家大宅等10多处明清及民国年间的古建筑96间,古井21处。金村还建成了500多米长的仿明清古建筑一条街——永昌街,被当地群众雅称为“小观前”。近年来,金村投资2000多万元对老街进行保护修复,老街重新焕发活力,不少村民在这里开店创业。历史上,金村出现过许多人才,仅在清代,就出过7个四品官、11个五品六品、5个进士以及13个举人,流传下来的诗歌上千首,散文、轶事、日记数百篇,这些都是金村红色文化可参考的瑰宝。
除此以外,金村还有长春堂、金家花园、永昌寺、拥军公园等具有典型特色和文化积淀的红色文化传承点位。
2.金村红色文化发展瓶颈
无论是在物质性红色文化方面还是在精神性红色文化方面,现阶段金村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并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调研发现,在现有的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工作中,金村仍然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2.1 思想认识误区制约
金村偏隅张家港市东南,与常熟海虞交界,2020年村级可用财力为1200万,经济发展水平在高新区(塘桥镇)17个村(社区)排名第7,发展空间较大。从村干部层面讲,由于红色文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效益,注意力往往放在抓经济、保稳定、促发展上,一定程度上片面地理解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红色文化巨大的反作用;从村民层面讲,红色文化建设较为抽象空泛,需要综合运用较多软硬件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少数村民还将红色文化发展等同于立几个宣传牌、刷几块墙体标语等形式,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短时间内还未在村民内心产生映射润养作用,主动关心参与红色文化建设较少。
2.2 政策资金支撑乏力
调研中发现,以金村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金村园茂里1926党支部旧址为例,自2012年恢复重建以来,保护利用得到了重视,内部设施逐步完善,吸引的党员干部和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但是,应该看到,金村园茂里1926党支部旧址作为我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作为金村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来自市级、区镇的政策资金支持还显乏力,仅仅依靠村级经济自身投入难免导致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大的现实问题。而笔者了解到,在村级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推广方面,张家港市文体广旅部门只能提供业务指导,资金政策层面还需依靠主体通过积极争取各类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荣誉从而获得相应的支持。
2.3 创新意识前瞻不足
金村园茂里1926党支部旧址作为全市第一个诞生的党支部,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沙洲大地的生动实践。但金村在用足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方面提炼深挖力度不够,红色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创意不足,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联度不高,亟待加强文化创意建设。基层村干部在红色文化工作思路方面仍比较老旧,缺乏创新观念,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办法开展工作,即使构思出一些好想法,因为工作精力、资金配套有限也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案,未能付诸实践。另外,与周边村(社区)开展党建联盟的作用不够突出,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距离实现资源共享、多方联动、功能互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金村红色文化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从顶层设计高度明确了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金村红色文化要谋求“破茧成蝶”,必须构建自身独有的文化发展IP,打通融合发展之路。
3.1 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振兴新气象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金村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每一处都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
一要加强对金村既有红色点位、革命先辈、典型事迹的全媒体、多角度宣传弘扬,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二要引进成熟的文化创意公司创作以金村红色文化为背景的系列优秀艺术作品,吸引全市乃至江浙沪的党员群众来金村观看演出,进一步强化金村美誉度、文化知名度、村民凝聚力。
三要大力开展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主题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村民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强化自豪感,走好文化兴村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2 盘活红色产业链条,孕育乡村振兴新业态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建设,一大批优质文旅融合项目横空出世、拔地而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地标、区域形象的新品牌。从全国范围看,有的文旅项目嫁接演艺元素,突出沉浸式感受和全方位体验,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杭州宋城、西安大唐不夜城等,都成了游客的必打卡项目;从金村周边看,常熟海虞镇铜官山距离金村车程15分钟,“铜官山乡村乐园”已经排在江浙沪游客周末游的“C位”,成为海虞镇重点打造的农文旅综合体。金村的红色文化发展可以向铜官山“蹭热度”“要流量”,共同开展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大胆探索一条与铜官山抱团发展的特色新路。
3.3 放大红色产业视野,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红色乡村要先规划、后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推进,以分类指导因地施策,科学有效建设特色文化村。金村要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积极对接市级、区镇及自然资源和规划、文体广旅等职能部门,增强前瞻性、专业性、指向性,科学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找到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最佳契合点。同时组建一支协同创新专家队伍,依托原有的红色文化点位推进铺陈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打造“内外兼修”的文旅业态,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3.4 依托红色基因传承,拉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以“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对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特色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要持续加强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等单位的合作,精准分析融合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解析难点、痛点,强化新农智库建设,推出一批具有指导意义、实用价值、能进入决策视野的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并产生实效。
另一方面要恢复村民的主体文化身份意识与文化记忆,让村民做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角,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引导教育村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建设,推动村民从个体的“我”转变为群体的“我们”,从单一的“个体成员”转变为“共同体成员”,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另外要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培育优良民风,让当地村民成为家乡、乡韵、乡情的“守护人”。
总之,金村要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从根本上做大品牌,做强影响,还需更加积极主动解决制约瓶颈,谋求转型升级,从而让金村真正成为吸引党员群众学习党史的红色“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