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2021-12-24胡伟
胡 伟
(江西省靖安县林业局,江西 宜春 330600)
随着新时代下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它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业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由于今年以来国家对于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严格限制,一些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利益,为了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将目光逐步转移到林地上来。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严重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从长远来看,极大程度地破坏了在未来持续发展的道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可持续发展的效益,可谓是得不偿失。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2014年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指出了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
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提高到4.23立方米。随着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四是人工林快速发展。人工林面积从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
据最新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面积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0.65立方米。发达国家人均1.16立方米,比我国高出5倍多,差距是相当大的。
我国天然林资源已出现危机,要彻底改变至少要30~50年时间,所以必须依靠进口。从1981年开始,我国进口木材及制品逐年增加,到1999年,我国进口锯材217万立方米,胶合板104万立方米,还有其他木制品如纸浆、纸等,但与5000万立方米的差距还是很大。
当下我国人工林面积4140万公顷,但质量欠佳,每公顷平均蓄积仅33立方米,生长量不足3立方米,树种配置不当,群落单间,多代连作,地力衰退,而且树种生长期长,有的需30~40年后才能砍伐,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木材短缺问题。
从当下看,我国森林资源形势严峻,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与再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2.我国林业主要特征及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虽然在林业发展上出现了诸多问题,相应的我国林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1 我国人工林方面取得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我国植树造林总面积仅9045万亩,截至20世纪初,我国林地面积已突破110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达9907万亩,超过十年前全国造林面积的总和,目前,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7亿多亩,居世界第一位。
2.2 我国木材产量不断提升
我国相继建立了135个国有大中型森工企业,林业系统位列国民经济各部门前5名。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开始向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等方面快速发展,截至2001年,我国木材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2.3 有关林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林业科技成果达510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成果306项,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后期的30.3%。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期健全了林业法律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地管理暂行办法》《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地管理暂行办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木材运输检查监督办法》《木材检查站管理办法》等,为我国林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4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其根本在于林业的退化
目前我国仍是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土地沙化的程度,但相应的,乱采滥伐、乱砍滥伐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也使我国土地沙化仍呈不断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公里,目前,我国沙化土地每年扩展3460公里,每年发生沙尘暴天气达十余次。另外,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达174.3万平方公里,直接受到沙化影响人口达4亿多,直接损失经济达540多亿元。
因为森林资源减少的影响,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不断加剧,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西部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中,大约有80%来自此地区。
随着森林、湿地的破坏,导致一些地方调洪蓄洪的能力明显减弱,使得旱涝灾害发生变得频繁。20世纪50年代受旱农田为1.2亿亩,在90年代则达到3.8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有4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在1985年多次出现断流,在1997年黄河断流时间达226天。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另外,洪涝灾害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之一,近50年来,我国每三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平均每年罹涝耕地面积达1.5千亩,成灾面积1亿余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地上河”问题显著,同时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全国8万多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1/3。
3.林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3.1 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当前,科技主导着世界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林业发展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科技保障林业的发展,改变传统林业发展方式,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形成林业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企业、科技、市场的三位一体的演变战略,坚持以科技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现代化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下,坚持数字化的经营理念,推动市场林业的科学化,在对于林业的全面深化改革中,从实际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际为根据。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林业发展培养优良种苗,改变传统育种格局,坚持科技至上观念,将科研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树种的质量。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受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总会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当经济问题与生态环保问题相矛盾时,应将生态效益放在首位。从法律角度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充分尊重生态发展规律;其次,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实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人类生活所需森林资源条件,进一步制定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其三,应促进生态、经济平衡发展,全面监测分析森林资源,降低森林事件突发率。为促进当下林业资源的发展,林业相关部门面临着改革等问题,充分划分产业结构,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充分划分出经济作物即农作物之间与林木作物的界限,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地区合理发展对应产业。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
林业的发达还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在林业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林木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明确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同时,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相应地发展森林旅游业,将生态与经济有效衔接起来,实现生态带动经济,产业引领发展的新格局。当然,对于此类产业的发展问题,一切的前提需要加快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进行对区域交通的不断完善,当下由于某些省地貌和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交通的要求就会提高,尤其在偏远地区更是影响颇深。因此,就开发林业资源的旅游业而言,应加大对于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保障旅游业的发展。
3.4 政府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
为了保证国家生态环境的发展,促进国家林业资源质量的提升,要求政府应提高对于林业的投资力度,切实落实完善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的补偿,同时应适度提高对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标准,从而能更好地扩大森林面积,提高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与相应资本沟通,促使资本与林业的经济合作及贸易往来,相应地对于该门类应给予一些恰当的优惠政策,增强林业发展,助力提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下提倡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倡导在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正是在此种发展理念下,我国林业需要致力于建设生态型林业。所谓生态林业并不是单纯地指生态环保效益,而是指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体,其内涵是要求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单一性和盲目性地追求生态环境保护,而是要统筹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增长一手抓的局面。
基于此,林地规划、保护和利用方面,应该大力推广国内先进的技术成果,并经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建设以林业为主体的林农结合发展体系,尽可能地在满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地区性经济创收的目标。另外,还可以适当加大经济林的建设,以便将单一性的生态保护林业发展,转变为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并行的发展模式。
例如,在林地规划和建设中实施林草间作、林药间作和乔灌混交的种植模式,一来有助于保证林地的生态效益,二来有助于促进我国林木业的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林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完整性的过程,是保证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当前逐渐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林业更要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更应该及早实现林业管理改革和创新,以此为达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良好的支撑力。
4.未来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4.1 我国林业面临的具体问题
首先,当下我国面临着林地总量不足、逆转日趋严重的问题。据七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分析,五年间隔期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多达832万公顷,其中近85%逆转为其他农用地。同时,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的面积为377万公顷,相当于同期全国植树造林面积的1/10。
其次,我国林地退化明显,治理难度大。全国有近5500万公顷林地退化为疏林地、低质低效林地。超过60%的宜林地分部“三北”地区,造林比较困难,恢复植被难度大;另外,虽然我所颁布了完善相关法律,但对于违法使用林地的现象屡禁不止,毁林开垦和占用等消耗的多是优质林地,增加的是质量不高的林地。
4.2 在发展林地问题中,所需的指导思想及对于前景的展望
林地发展是一个长远的工作,面对当下的发展进程,需要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时代下深入贯彻落实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总纲,坚持科教兴林战略,以依法治林为手段,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切实做好六大工程建设;努力推动完成中国林业的发展,加快历史化进程,避免多数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问题,跨越式地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同时,致力于完成中国林业建设的目标: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28%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给自足,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5.结语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的一大问题。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必须得到长期的支持与维护。但近些年来,在国家层面上,即使我国林业相关的法律较为健全和完善,但对于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多数人知错仍犯,给开展林业改造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要注重对群众思想意识的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加快林业经济转型,促进林业在未来行业中能够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