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知识产权素养融入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1-12-22邱冠文黄征曾璇
邱冠文 黄征 曾璇
[摘要]知识产权素养融入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农科”人才培養、农业知识产权运用和创业成果法律保护的使然,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支撑。知识产权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上具有融合性。本文基于此提出融合策略:完善“三位一体”螺旋式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多课并存”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双师协同”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打造“四维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院校;知识产权素养;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邱冠文(1985- ),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黄征(1983- ),女,湖北武汉人,华南农业大学,馆员,硕士;曾璇(1976- ),女,广东龙川人,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20〕20号)、2021年度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共建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地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GZGJ261)和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现代农业创业管理”(项目编号:ZLGC20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48-05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受农民欢迎的人才队伍”。农业院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农人”的使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和农业教育提质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知识产权素养的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有助于提升农业领域创业的质量和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成效,以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当前,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素养教育,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就业创业结合度不强,“职业、产业、创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亟须探索构建以知识产权素养为特色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知识产权素养融入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视角:“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使然
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为核心的“新农科”建设方略,顺应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知识产权素养教育注重加强大学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知识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性教育。大学生运用知识产权素养进行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与价值所在。相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农科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知识产权观念和知识相对薄弱,具有农科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的需求。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产权教育元素不足,与乡村产业振兴关联度不够,导致创新创业型农科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因此,农业院校应以“新农科”人才培养为契机,通过科教协同,增强知识产权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分量,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在“新农科”的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以知识产权支撑创新创业,以科技兴农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形成鲜明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产教融合视角: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的使然
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掘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新价值,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业现代化品牌,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业的弱质化和现代化水平低下,导致我国涉农领域的知识产权成果数量少、质量低、转化难、成效慢。同时,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知识产权含金量不高,与农业科技结合不够紧密,农业产教融合促创新创业的循环机制不完善。农业院校具有为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人才、实施技术创新和推广科研成果等优势,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力量。因此,将农业知识产权的知识与成果融入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农业类知名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多主体协同推进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农业知识产权开发、保护与运用保驾护航,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是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三)创业发展视角:创业成果法律保护的使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通过专利文献获得的技术信息通常比任何其他渠道要早3~5年,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95%左右首先出现在专利文献上”。可见,知识产权成果是创业的核心支撑,是抢占商业先机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如何应对知识产权风险,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是大学生创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受社会和教育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养普遍薄弱。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知识产权素养已成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农业院校优势局限在传统涉农专业,学科综合性、交叉性不强,包括知识产权素养在内的通识教育体系不健全,与乡村振兴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差甚远。因此,农业院校以提升大学生学农职业化、知识通识化、创业科技化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主动将农业创新技术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积极规避和化解创业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风险,在乡村振兴中以知识产权转化和创业为青年乡村创业提供品牌示范引领。
二、知识产权素养融入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范畴
(一)培养目标体系的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能力,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知识产权素养教育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技能,注重将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两者都强调从单一掌握专业知识的传统育人模式向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结合、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结合的新型培养方式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上宗旨共通。具体到高等农业教育领域,知识产权素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农业院校人才模式内涵式发展新的价值取向。农业要加快现代化,乡村振兴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人才与科技的支撑。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知识产权素养的“新农科+知识产权”“新农人”,是新农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业高校的时代重任,有助于激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智力活力,彰显了知识产权素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内涵价值。
(二)教育内容体系的融合
从课程设置的定位而言,創新创业教育和知识产权素养培养都是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注重从更高层次对大学生专业素养进行再提升,推动大学生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思维创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传统的农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创新素养、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薄弱,他们虽然能针对农业的前沿热点进行学术研讨,甚至形成“顶天”的理论成果;但在解决我国“三农”具体问题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远远不够,缺乏大量“立地”的农业技术和项目。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和知识产权素养教育在内容体系上的融合,有助于解决农业院校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专而不全、广而不优、学农不兴农等困境。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农业院校可将农业专业知识、创业实务与知识产权教育的内容要素有机组合,让大学生一专多长地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进行接地气、有特色的乡村创新创业,以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激活专业素养,以知识产权素养保护创业成果,促进专业素养、知识产权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协同运用。
(三)教育方法体系的融合
与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素养培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应用性和包容性,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拘一格和灵活多样。近年来,案例教学法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中得到有效运用。通过案例诊断、主题研讨,大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下,对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热点问题进行探索,对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虽然农业院校在当前的涉农专业教学过程中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验分析并重,但教学方式仍显单一单向,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深度开发。此外,由于传统农科专业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素养等通识知识的启蒙,致使不能很好地将多样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嵌入教学体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以传统理论为主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农业院校可树立将农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的教学导向,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兴的教学手段、技术等融合起来并综合使用,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生素养教育的融会贯通;以互动化的教学方法密切师生、生生关系,增强以农业知识产权进行创新创业的交流体验;以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推动以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科教融合;以项目化的教学方法促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
三、知识产权融入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策略
(一)完善“三位一体”螺旋式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
在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适当增加知识产权教育元素,促进“专业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的紧密螺旋式发展,形成并实施农业教育、科技和转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有助于农业院校抢抓农业现代化发展机遇,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人才和科技资源,彰显时代使命和办学特色。具体而言,农业院校以方案为准则,明确三类教育内容的学时学分设置、教学任务、考核要求,增强可操作性,完善一体化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逐级递进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与知识产权意识,全面提升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引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应用与转化,写好助力“乡村振兴”的文章。
(二)打造“多课并存”的“新农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重构“新农科+”多元并存、互融互促的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基础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与全校公选课的科学设置。三者都应占有一定比重,应各具特色和紧密相连。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通过课程教学与启蒙,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思维;“互联网+大农业”“农业知识产权实务”“大学生创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限选课是为部分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而开设的,可安排在三年级,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流程与操作指南,如学习农业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创业风险规避等内容;“种植百科知识”“如何进行创业团队建设”“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等公选课面向全校各年级的学生,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专题教育之外掌握更多综合知识。
2.常规课与培训课的协同发展。其中,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常设课程,以理论知识启蒙为主;“农业精英训练营”“初创企业者培训班”“乡村振兴与农业创业机遇”“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研讨会”等短期培训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明确,重点围绕大学生创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与专题辅导,提升创业者对农业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运用,增强创业成功率。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居多,着力于考核大学生对农业专业和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等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课堂则以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为主,着眼于拓宽农业院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平台与渠道,寓教于研、于用。如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竞赛及创业实践时,加强知识产权全程指导,对创新创业成果进行知识产权挖掘及保护,打造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的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品牌。
4.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在强化线下课程教学基础地位的同时,发挥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慕课化和移动化发展,为大学生运用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方式。
(三)丰富“双师协同”的复合型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育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教育师资缺乏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创业知识产权实务不够熟悉,难以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这一问题在农业院校中同样存在,这驱使着农业院校打造“双师协同”的教师队伍。第一,实行“请进来”战略,为教学队伍“输血”,被邀请的对象既可以是知识丰富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专家,也可以是实务经验丰富的一线知识产权工作者,如专利代理人、律师、企业管理人员,充实“兼职队伍”。这部分师资主要通过实践教学、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担任项目导师等形式,引领大学生进行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尝试进行科技型创业及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坚持“走出去”战略,为师资队伍“造血”。农林院校积极与各类农业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进行深度合作,选派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教师通过挂职、项目合作、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深造与实践锻炼,逐步打造通晓知识产权创业实务的复合型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是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队伍”,主要通过理论教学、项目研发、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以理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及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基础上,创造平台与载体,构建专兼职教师深度合作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创了教师合作的先河,使“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双师协同”教学能够实现专兼职教师的优势互补,弥补专职教师的能力和结构缺陷,这为农业院校强化教师队伍和改善教学手段提供启发:促进“双师”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共享资源、共同讲授,如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实践类课程,可由校内法学教师和校外兼职导师共同授课。“双师协同”教学形式还表现为合理分工协作,如理论教学的一般性知识由专职教师讲授,发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优势;关于农业知识产权创业侵权的复杂案例可由兼职老师完成,专职老师从旁协助,发挥兼职教师实务经验丰富、实践技能良好的优势,协同提升教学质量。
(四)构建“四维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动态化、综合性、系统化的教育模式,要求多方教育主体的协同参与。在融入知识产权教育与专业特色后,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需建立联动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四维驱动”。一是在科技资源驱动上,通过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机制,将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引导师生加强农业科技的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与涉农企业、基层政府在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增进科技合作。二是在人才资源驱动上,通过产教、科教的融合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农业企业家、校友、“三农”专家及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为解决农科大学生创业难、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难等问题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在教学资源驱动上,搭建“本科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通识教学”等合作平台,将职业院校的应用性教学资源与本科院校的研究性教学资源对接合作;加强校内合作,将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团化、菜单式“打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经济管理、知识产权、创业服务等可自主选择的案例、政策、技术、理论的资源服务。四是在信息资源驱动上,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宝贵的创业资源与资本,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农业院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科研院可与校外机构合作,共建“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共享农业科技信息,为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为创新创业训练与竞赛提供信息检索与技术支持。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技〔2018〕15号)[Z].2018-12-29.
②沈辉,尹志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在创业型大学生培养中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6):57-59.
③李宣虹.王璐瑜.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架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8):242-
244.
[参考文献]
[1]李如霞,马海霞.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助推“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5):15-19.
[2]李杨.知识产权专业的“双师協同”教学模式探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117-118.
[3]夏伟,肖坤,罗丹.高职院校“双师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5(6):107-108.
[4]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4):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