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研究的知识图景与应然路向

2021-12-22赵蒙成徐刘香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2期

赵蒙成 徐刘香

[摘要]职业本科研究是当下职教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内容分析法,同时使用Nvivo12软件对所选样本进行分析,可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爆发式增长,涵盖了职业本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质量及评价研究、国际比较研究4个核心类属,概念辨析、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等18个次级类属。已有研究成果为深化职业本科研究提供了基础,但也存在着浅表化、纯粹理论推演、路径依赖等不足。基于此,未来的职业本科研究应强化沉浸式的实践研究,提升研究的创新性与针对性,深化研究的理论深度,加强多元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职业本科;知识图景;未来取向

[作者简介]赵蒙成(1969- ),男,河南上蔡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刘香(1997- ),女,江苏泰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05-07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提质转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战略举措,也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其后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几批职业教育本科试点院校名单。职业本科教育实践破茧成蝶,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作为新生事物,职业本科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引领。近三年职业本科教育迅速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但总体上研究成果较为浅显、零碎,而且缺少对研究方法论的深刻反思。因此,需要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估,从方法论角度明晰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进路。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职业本科是职教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的来源。以“职业本科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职本科”为关键词进行合并检索,最早的论文发表于2004年,绝大部分论文集中分布于近三年,2019—2021年共有核心期刊、CSSCI期刊论文91篇(时间截止到2021年8月15日)。本文即以这91篇文献为对象,来梳理、分析职业本科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归纳法的内容分析和演绎法的内容分析。”基于归纳法的内容分析法适用于对某种现象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或者有关的知识较为零散的情况。由于对职业本科的研究尚未有系统的知识基础,研究处于较为零散的阶段,故本研究采用基于归纳法的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包括:第一,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和确定研究對象;第二,抽取样本文献;第三,基于归纳法对样本文献进行三级编码,包括一级开放式编码、二级关联式编码、三级核心式编码;第四,形成初步理论或主题,检查理论或主题是否饱和,最终形成结论。

编码是内容分析法的关键步骤。为了确保编码的效度,笔者首先使用Nvivo12软件对91篇文献进行编码,然后对所有编码进行了逐条检查,以确保编码的语段和句子准确表达了编码的意义。依据内容分析法的规则,笔者先对91篇样本文献逐个进行全文的开放式编码,给相关语段或句子贴标签、概念化、范畴化,共得到427个参考点,97个初始概念;接着进行关联式编码,即对各个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归纳、总结,以得出更高一级的类属关系,共得出18个关联式范畴,包括概念辨析、办学主体与办学形式、职业本科的价值、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质量评价体系等;最后进行核心式编码,在所有主范畴类属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分析和比较,选择概括度较高的节点成为核心类属,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质量及评价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围绕这4个核心类属,笔者对样本文献进行再次解读分析,补充资料不足的编码内容以及更新编码体系,以达到理论饱和。理论饱和的检验通过Nvivo12的词频查询功能设置完全匹配和最小长度为2生成词汇云来进行,排在前25位的高频词汇为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院校、能力、体系、技能、实践、学校、社会、质量、办学、类型、高职、建设、学生、课程、学位、要求、价值,所有高频词汇均涵盖在已有节点中,未出现新的词汇,说明理论或主题达到了饱和。

二、职业本科研究的知识图景

以上述核心式编码和关联式编码所得到的范畴为分析框架,本文对已有的职业本科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一)职业本科基础研究

1.职业本科的概念与内涵辨析。职业本科是教育系统中的“新来者”,厘清其概念、辨正其内涵是对之进行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已有研究对职业本科的概念表述不一,大致包括“职教本科”“职业本科”“技术本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本科高职”等。前三者强调其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后两者侧重其层次是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均指同一事物。“简单而言,职业本科就是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包括本科职业学校和专科职业学校的本科专业。”同时,如何对职业本科及与其相近的概念进行区分也是当前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具体的辨析包括:其一,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的关系。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两者同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区别在于两者的教育类型不同,逻辑起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同。职业本科遵循的是工作和职业,其逻辑起点是劳动或技术的复杂性程度。“普通本科属于传统的学术教育,其逻辑起点是学科的发展,并遵循学科体系自身的深化和学科分支化的基本逻辑。”普通本科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本科主要培养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解决社会实际生产生活问题能力的人才。其二,职业本科与职业专科的关系。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区别在于两者处于职业教育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职业本科属于学士学位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工程技术性、创新型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职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在专门领域具备高技能、熟练性、专业度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三,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关系。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都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教育理念、培养面向方面有所不同。职业本科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知识;应用型本科属于普通教育,专业设置以学科为导向,注重通识教育、知识的原理性和应用的普适性。“职业本科的培养面向特定领域的职业方向,应用型本科面向就业范围较广,有些基础学科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

2.办学主体和举办形式。关于职业本科教育合适的办学主体,有两种有代表性的意见:一是认为一些由原先的高职高专升格的本科院校或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地方高校是开展职业本科的最优主体;二是认为“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应是职业本科的主要办学主体,因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的都是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具备良好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和需求。关于职业本科的举办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合办,即优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转型,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三是升格或转设,即专科层次职业院校通过升格为本科或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

3.职业本科的价值。为什么要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研究者们概括了三条主要理由:一是应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当前生产方式与工作组织模式的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规格要求逐步提升,而发展职业本科主要目的就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人才供给。二是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职业本科有望打破专科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搭建起“中—高—本”贯通的上升通道,为完善人才培养建构起完整的生态场域,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三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突破口。职业教育虽为我国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其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举办职业本科能够弥补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缺位,拓展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

(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考虑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类型,通常被表述为“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向一线的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等。具体表述虽不同,但其内涵具有共性,即职业本科应培养“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场实际技术问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能精通‘物’与‘人’的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能熟悉行业动态和趋势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高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洞悉行业趋势能力等是职业本科人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品格。

2.师资队伍建设。周元才、闫智勇调查发现,受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术化倾向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发展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当下师资数量不足是浅层问题,结构失衡是次浅层问题,专业素质薄弱是最深刻和关键的问题。王博认为,职业本科的教师招聘要面向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和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技术大师,教师团队建设要通过合作项目来互相促进、提升教学和研发能力,教师培训注重通过一线项目实践来塑造工匠精神和锤炼工程素养。

3.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关于职业本科专业建设,陈群认为要遵循市场化、前瞻性和特色性原则,满足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引领产业发展以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王博认为要坚持转型与升级并举、继承与发展并重、融合与创新联动,深化专业的职业性转型和本科层次升级;张慧波认为要向专业群建设转变,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整合专业群资源和优化专业群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关于职业本科课程建设,陈群认为要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课均衡发展,围绕“通识课+专业核心课+技术知识课+实践课”四大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方泽强认为要突破学科结构对课程文本的束缚,处理好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关系,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课程形式,进行专业化的真实性课程评价。

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本科建设的重要推手。张浩以29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职业本科教育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结果发现合作支持性(政策、校方资源、企业管理层)、合作有效性(时间、项目方式及人才培养)和合作紧密性(沟通渠道、校企文化融合和合作模式)影响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其中企业利益相关性起到了中介效应。胡俊平、顾京、周广宏探讨了职业本科新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新变化,认为职业本科的校企合作要突出技术性、耦合性和引领性,从专业视角着眼校企合作要加强集群建设、掌握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新近技术同步以及共建创新实践体系。

5.招生和考试制度。关于职业本科的招生问题,当前的研究集中于职教高考。孙善学认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意义重大,通过改革职教高考制度,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升学通道,能够保障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权利和生涯发展通道。庄西真认为,未来职业本科教育应重点面向中职招生,中职生源比重应达到60%以上,并适当吸收普通高中和社会生源。李鹏、石伟平认为,当下职业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着深层困境,包括不同技能考核之间的难度比较和公平性问题难以确定,普通高考会对技能高考的难度和公平性提出质疑,职业教育高考的公信力缺乏参照难获认可,缺乏科学有效的测评方式和工具等。

(三)职业本科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质量是职业本科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崔奎勇、刘光耀、史娟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即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人才的教育服务特性,包括培养目标、办学條件、师资队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等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应从质量发展、相关利益者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视角明确质量观,从学校职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适应社会能力评估、教学评估等角度把握质量要素。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评价,一是要进行反向设计,职业本科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和规避不能体现类型特征的实践的功能,应以产出导向为教育评价原则,以能力本位为教学评价原则;二是要从政策层面规范和调控职业本科教育领域内各相关主体关系,支持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并在职业本科教育内部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四)职业本科国际比较研究

研究者主要对德国、英国的职业本科教育进行了评介。德国的职业本科被称为应用科技大学,其教学是基于双元学习课程进行的,体现出学历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有机融合、企业工作学习引领课程计划等特征。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的多科技术学院,是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本科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体制上实行国家负责学位、地方负责投资管理,法律上给予多科技术学院与自治大学同等地位,学费上给予多科技术学院与自治大学学生同等待遇等。发达国家职业本科的发展各有其社会背景与特点,我国的职业本科建设既应借鉴其有益经验,同时更应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三、职业本科研究的反思与未来取向

自2019年始,有关职业本科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来看,当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质量亟待提高,并且存在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反思已有的成果,未来的职业本科研究应努力实现以下转向:

(一)强化沉浸式的实践研究

职业本科是一种全新类型的本科教育样态,这意味着对其研究应遵循实践理性的逻辑,边实践边探索,将研究活动融入实践过程之中,同时赋予实践活动以理论研究的元素和气质,努力达到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体化。审视已有的研究,高质量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许多研究是基于概念、原理的字面意义进行辨析、推论,貌似逻辑清晰,但很容易与实践经验错位,进而陷入概念的丛林之中。

例如,关于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当前较为认可的表述是“职业本科培养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场实际技术问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能精通‘物’与‘人’的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能熟悉行业动态和趋势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这样的表述无疑是正确的,但用以表征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似乎同样适用。即使单从逻辑上看,这样的研究结论也不具有自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局限于文本的“研究”与实践疏离,无法映射实践的真实面貌。作为概念,应用型本科与职业本科的出场语境不同,其实践意蕴也不同。二者有无区别,或者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才能得到切实厘清。关于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也应通过对实践的深刻的、追踪式的研究之后得出。

再如,从人才匹配的岗位来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应技术员岗位,而工程师当下大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职业本科的毕业生显然不能对应技术员岗位,但如果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又与普通本科高校产生竞争。那么,职业本科培养的人才究竟对应什么岗位?事实上,笔者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在工作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工程师岗位快速分化,很可能形成“临床型工程师”和“研发型工程师”的区分,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应瞄准“临床型工程师”。可见,如果没有沉浸到工作现场进行深入调研,就容易得出貌似正确、实际上意义阙如的研究结论。同时,对于职业本科的实践,这样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应用价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缘于轻视实践的观念,认为可以依靠理论思维构建一个预先的方案,而职业本科建设的实践只不过是这一理论方案的展开和对象化;另一方面是与实践疏离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快、好、省”的优势,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就能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职业本科研究要走向深入,就不能陶醉于纯思辨的、近于空谈的“理论研究”,必须大力倡导卓有成效的行动研究和深刻的、长时段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必须进入实践场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认真求证、潜心思索、竭力提炼,由此觉察真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并生产具有实在的、饱满意义的知识,进而发挥引领职业本科建设的真切作用。

(二)提升研究的创新性与针对性

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实践,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可供借鉴,这就要求关于职业本科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创新性与针对性。然而,已有研究的创新度有所欠缺,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

例如,校企合作是职业本科建设不可回避的课题,但当下的研究仍然关注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提出的若干策略也是早已熟知的观点。既然职业本科教育在层次上高于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相比,职业本科院校合作的企业是否会有不同,影响职业本科校企合作的因素又有什么差异?如果职业本科的校企合作要提高技术含量,遭遇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壁垒如何解决?对这些职业本科校企合作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当下的研究几乎没有触及,创新性与针对性严重不足。

再如,生源不足,尤其是高质量生源匮乏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困局,职业本科是否会遭遇同样的难题?如果会面对这一难题,又应该如何破解?当前的研究大多关注职教高考,以及高职专科与本科衔接的内部升学制度。这些课题当然需要认真探索,但一些新的问题也应被纳入研究的视野。

事实上,职业院校生源差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职业教育的象征价值低,学生及其家长不认同甚至嫌弃职业教育。在当下的消费时代,公众关注商品的符号消费价值是理性的表现,是不可避免、不容否定的。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看,通过大力提升符号消费价值来吸引学生,既是职业本科建设应重视的任务,也是奠定其发展基础的契机。然而,当前的研究尚未认识到此类问题的价值和必要性。由此可知,职业本科研究亟待突破路径依赖,着力指向根本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强化研究的创新性与针对性。

(三)深化研究的理论深度

职业本科是对已有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的突破,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更需要具有洞见性和前瞻性的理论指引。但是,现有的研究理论深度不够,浅表化或重复性的研究较多。

例如,有研究者認为“职业本科就是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包括本科职业学校和专科职业学校的本科专业”。依据逻辑学原理,给概念下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关键属性的思维形式,即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来把握事物的关键性质,确定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以此对照,前述对职业本科的界定仅仅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深刻的理论思维的结果。这样的定义包含了需要进一步界定的“类型”与“本科层次”两个更基本的概念,没有指明职业本科的核心属性或关键内涵,无法增进对职业本科的理解。

再如,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本科的课程建设要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课均衡发展,围绕‘通识课+专业核心课+技术知识课+实践课’四大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本科课程要坚守职业本位理念,突破学科结构对课程文本的束缚,处理好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关系,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课程形式,突出校企合作,给予充分的人财物力保障,进行专业化的真实性课程评价”。诸如此类的研究没有着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没有细致探索隐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层策略,也没有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已有结论进行透视和解释,只是在职业本科的新语境中改头换面地重述已有观点。

由此可知,职业本科研究急需有深度的、原创性与突破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应进一步扩展理论视野。例如,路径依赖理论、生态学理论、组织变革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场域理论、日常实践理论等,均对于职业本科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换言之,职业本科研究对于适切的理论是开放的。同时,研究者们应在职业本科的实践过程中定心地、专注地开掘,不能满足于提出一些“正确却空泛”或者老生常谈的策略建议。总之,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质量,也决定了研究成果的效用,具有思想底蕴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才能有效推进职业本科建设。

(四)加强多元文化的比较研究

作为新生事物,职业本科的建设不得不直面诸多未知领域和不确定性,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很自然的思路与选择。一些学者从两个角度对职业本科展开了比较研究:一是與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比较,该维度的比较突出了职业本科的类型属性和本科教育的层次属性,力图确立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二是与发达国家同类型高校的比较,该维度的比较主要是评介发达国家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经验,意在为我国职业本科的诞生与发展提供合理性依据,并借鉴其办学的若干具体路径。

从文本上看,当前围绕职业本科的比较研究总体上还较为粗糙、浅显。对职业本科与高职、应用型本科及普通本科高校的比较,主要是基于概念字面意义的辨析,或者是基于对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普通本科高校的性质、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以及对职业本科的性质和办学路向进行推论;对发达国家同类高校的比较研究,则大多局限于对孤立事实的介绍,缺少对历史背景与社会背景的评述,缺少对这类高校真实内涵与价值的整体剖析,所介绍的经验往往是孤立的、浅表化的、碎片化的。

例如,对于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究竟有何区别,已有研究基本上从概念的字面定义、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去界定职业本科,没有充分注意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及政策实施的路径、高校对政策的反应等,而这些实践中的要素恰恰决定了二者的异同,因此这种忽视实践要素的比较难免不得要领。

再如,有研究者认为,在《罗宾斯报告》的影响下,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大力发展技术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这是英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实际上,仔细考量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知,技术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在英国是否被认为是职业教育还需要思考。如果非要与我国高校进行类比,这类学校应当与我国的工科类大学或应用型本科高校类似,与我国亟待发展的职业本科院校不属于同一性质。

由此可见,比较研究虽然丰富了对职业本科的研究,但真实价值稍嫌不足,学理的深刻性与实践的操作性也较为欠缺。因此,针对职业本科的比较研究应强化系统性与整体性,注重在实践中的情境性比较,注重在教育系统框架中的整体比较,注重表象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的比较,注重办学实践中操作性策略的深挖和比较。概言之,只有奠基于文化的整体比较,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才能对职业本科的研究有所裨益。

[注释]

①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4.

②伍红军.职业本科是什么?——概念辨正与内涵阐释[J].职教论坛,2021(2):21.

③匡瑛,李琪.此本科非彼本科:职业本科本质论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1(3):47.

④沙鑫美.类型目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指向[J].教育与职业,2020(19):9.

⑤方泽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实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9(34):9.

[参考文献]

[1]周元才,闫智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57-60.

[2]石忠,王晨倩.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意蕴与应然架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25-30.

[3]王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怎么办?——基于不同专业办学内涵论争的初步探讨[J].职教论坛,2021(3):36-42.

[4]陈群.新时期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7):19-25.

[5]张慧波.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与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1(7):152-156.

[6]方泽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七个着眼点——基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21-27.

[7]张浩.职业本科教育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7):9-13.

[8]胡俊平,顾京,周广宏.高职本科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5):66-70.

[9]孙善学.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20(3):92-97.

[10]庄西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需求、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21(7):98-102+108.

[11]李鹏,石伟平.职业教育高考改革的政策逻辑、深层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6):98-103.

[12]崔奎勇,刘广耀,史娟.我国本科职业教育质量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2):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