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向
2021-12-22赵正陈琦尹杨洋
赵正 陈琦 尹杨洋
[摘要]近年来,区域性职教联盟作为校际、校地联动的新型教育模式探索,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面临着“体系割裂”“资源叠加”“渠道封闭”“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现实挑战。文章在反思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系统论和整体观的教育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影响区域职教联盟运行的各要素,认为区域性职教联盟发展应以实现联盟内部的良性微观教育生态张力为本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范式,试图构建“章程引领、双边驱动、多维调控、立体保障”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赵正(1965- ),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陈琦(1996- ),女,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尹杨洋(1997- ),女,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南充市职业教育联盟运作机制的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C21C208,项目主持人:陈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20-08
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是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5G等新一代技术引领科技革命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中来,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发展多样化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也明确指出,“按照‘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原则,探索新时代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由此可见,构建区域性职教联盟、助力区域性职教联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反思与重构的考量,探求区域性职教联盟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对优化地方教育资源配置、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探索,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的定位与价值意涵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既是地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做出的重大变革。总体而言,职业教育以其特有的职业性与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在助力地方经济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构建区域性职教联盟作为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举措,其依托地方资源禀赋与微观良性教育生态,以深化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地方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整地方各级职业院校整体布局、促进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持续优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1.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共生共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高度耦合性是以内部各要素系统与区域经济市场要素的匹配为基础的。一方面,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构建区域性职教联盟连接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能够实现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职教联盟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势产业升级,能够深化区域职业教育与地方行业、产业的同步转型,促进低效率的企业向高效率的企业集中,优化与市场对接不紧密的专业,助推各级职业院校在资源共享、专业设置、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更具系统性,形成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优势,有效减少或者避免资源紧缺和资源闲置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确保整个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构建区域性职教联盟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行业、企业最优资源的汇聚,助力各职业发展项目的总体设计与落地实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加速整合各级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促进地方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体系中,主要包括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区域性职教联盟构建在把握地方产业演进趋势的前提下,明晰区域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有机协调与共生共长,对各级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得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同步转型升级的主动调节形成必然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在实践层面面临的现实阻碍。从横向看,区域性职教联盟擁有平台整合的优势,能够整合众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实践层面有利于推动各类职业院校在学术研究、科研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促进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与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通过职教联盟各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和专业技能认可标准制定,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从纵向看,通过构建区域性职教联盟,实现各层次职业院校内部各资源要素的有机衔接,主要体现在中、高职校在办学目标、专业建设、职教师资、教学模式、职教实习与实训等方面共建共享,形成系统化的联盟集群优势。此外,通过整体合并与联合共建实施重大项目,整合职教成员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重大突破,使得职业教育在要素资源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在贯通、立交与融合式战略中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3.助推职业教育专业持续优化,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从教育理论层面而言,区域性职教联盟作为联盟学校之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流动的相互合作模式,其本身存在一种天然的良性教育生态,即职业技术创生职业教育三维发展形态。职业教育三维发展诉求呼唤联盟成员技术协同助力,总体呈现双边适配、要素呈现双向或多向流动的逻辑形态。这种微观动态的教育场域不仅有助于各教育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而且能够有效衔接职教联盟成员的教育专业发展诉求,助推职业教育专业持续优化,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从教育实践层面而言,通过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搭建职业教育发展平台,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促进区域内校校之间在教育管理、专业建设、职教师资、职教实习与实训等方面联动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优势,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此外,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能够为实习实践发展提供媒介,联盟成员之间的多向互动能够有效引导职业教育相关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实现基础数据与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综上所述,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既是形成地方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途径,也是回应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内在逻辑联系的必然要求。
二、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现实困境的问题表征
区域性职教联盟作为一个良性的教育生态,具有整体性、可持续性、开放性等特征。将职业教育从单向度发展转向多元主体联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必然走向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显性诉求,也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式发展的新起点。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观照区域性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的问题已初见端倪。
1.“体系割裂”: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运行组织机构松散,缺乏整体关照。从整体观视角来看,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与教育生态的有机整体性思想相契合。以整体观为指导,将关注点和重心移至职教联盟的运行阶段,对于职教联盟的高效运行尤为重要。但在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的现实境遇中可以发现,联盟内部各联盟成员之间处于一种“游离”与脱节状态,职教联盟陷入运行组织机构松散、缺乏整体关照的泥淖。第一,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倾向于本校内部各系统要素的单打独斗,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缺少沟通合作,这就导致联盟成员被排斥在职教联盟内在生态范畴之外,影响了职教联盟内外部资源与信息的交流,致使职教联盟应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反应速度滞缓,造成职业教育资源分散浪费的局面,职教联盟整体运行效能低下。第二,尽管有些职业院校注意到职教联盟是依托其内在的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而组织的集约化教学模式,但在自身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集约化能够促进地方教育资源有效融通的整体优势,或者说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没有与其他职校合作的制度层面的设计,这就导致职教联盟的运行过程成为松散或割裂的,从而影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第三,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虽依托于地方行政部门的支持,但联盟成员在各自发展中过分侧重于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在教学活动内容上机械模仿,脱离了真实的职业教育多工种的现实状况,同时又忽视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应在同级同类职校、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中完成,最终陷入“脱节式发展”的窘境,阻碍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
2.“资源叠加”:区域性职教联盟资源结构性矛盾凸显,资源整合乏力。从系统论角度来说,区域性职教联盟是多所学校合作共建,各关系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因此,研究区域性职教联盟各要素或子系统对职业教育校校合作的整合作用的程度必然是检测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地方职业教育资源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资源的交叉与重合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整合乏力等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处于重复使用或闲置状态,缺少融合和统筹。部分职业院校利用财政划拨的经费不断地在各自学校内部建造专业重复的实训基地,造成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另一方面,联盟内部的校企合作缺乏行业统领、产业结构失衡由经济体系摩擦或冲突引发,实际上也是产业资源配置暂时或持续性错位和扭曲的外在表现。因此,区域性职教联盟在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参与空间资源整合与配置时出现的问题,不仅伤及地区产业效益,同时也严重关涉到职业教育质量本身。
3.“渠道封闭”:区域性职教联盟成员间协同合作不够,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区域性职教联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地方各级职业院校参与区域性职教联盟合作的热情并不高,多元主体的开放协同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第一,协同关系失衡。区域性职教联盟协同培养意识还有待提高,尚未建立起常规性的协同合作机制。从校校合作的角度来说,由于主体沟通渠道的单一和主动协同力度的羸弱,合作需求无法真正进入各联盟成员的发展规划中,联盟成员的发展在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独自依靠学校自身组织系统发力,区域性职教联盟尚未有效整合和发挥行政之外各种沟通渠道的合力。第二,发展定位模糊。有学者指出,“职业院校大多单打独斗,各自之间缺乏合理的沟通联系,在区域发展中定位不明确,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部分职教联盟学校尚未把职教协同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对职业教育集约化的认识定位不清、投入精力不够,造成职教联盟运行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在协同合作、统一管理等方面表現出随意性,严重影响了区域性职教联盟的运行效果。第三,互认体系尚未建立。职教联盟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指标转化互认体系尚未建立,统一区域内职教联盟学校的发展规划相对独立,缺乏整体适应性。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和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教师兼职任教的授课经历等仅能作为其职业发展或者职业能力的认定,无法实现同级职业院校间转化互认,无法形成培养合力,导致校企双方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被束缚,从而阻滞了区域内职教联盟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区域性职教联盟共治格局的形成。
4.“动力不足”:区域性职教联盟整体效应推进缓慢,发展参差不齐。职校和企业的参与度是影响区域性职教联盟常态化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推进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需要各利益相关主体形成共识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整体性的协同,以保证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发展要素的最优化。然而,职教联盟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整体效应推进缓慢、发展参差不齐等现实状况。从宏观层面来看,落实职教联盟建设缺乏有力措施,有效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我国的区域性职教联盟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可供推广的参考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职教联盟内部未建立起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虽然有相当部分的职教联盟成员已经将建立以校校、校企、校地为依托的区域性职教联盟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点,试图通过地方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以及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来加强各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流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职教联盟运行机制中涉及的参与主体的具体职责权利、产教利益分配、资源共享原则、联盟运行评价等方面鲜少提及,这也导致职教联盟各主体参与职教联盟建设的内在动力不足。动力不足还伴生着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均,以至于成为影响区域性职教联盟发展和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的掣肘。
综上所述,虽然大部分职业院校把构建区域性职教联盟作为学校改革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契机,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要推进联盟运行机制改革以契合职教联盟内涵式发展,联盟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成熟。因此,无论是从理论逻辑起点而言,还是从优化职教联盟的具体实施而言,明晰职教联盟运行机制出现问题的“为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现实困境的原因透析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内在的、直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相对于各级职业院校的独立发展与各自为政,职教联盟的发展无疑更强调的是目标的整体性、对象的驱动性、内容的整合性、过程的多维性。因此,基于上述对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的现实表征的认识,我们可以了解到职教联盟运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究其深层原因:
1.区域性职教联盟发展定位模糊导致联盟运行决策存在偏差。从近年来我国职教联盟建设的实践样态来看,构建区域性职教联盟与国家要求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相吻合。区域性职教联盟发展正由外延式发展,如联盟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朝着联盟内部成员之间高质量合作的内涵式建设过渡。因此,进一步推进区域性职教联盟科学定位,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特色,是当前加强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统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关键。然而,区域性职教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运行低效首先直指其发展定位模糊不清的问题。第一,部分职业院校对多元主体联合发展理念的理解不清晰。自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职教联盟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文件。虽然在政策制定中对发展职教联盟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各职业院校的实施层面,缺乏对区域性职教联盟的整体布局和地方差异化需求的理解与把握。第二,区域内职教联盟建设共治文化尚未形成。一般情况下,区域内的协同发展往往需要多种要素的投入,文化作为最天然和最隐性的系统生态要素,深刻影响着区域内各要素的发展环境。然而,在维持区域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环节中,区域性职教联盟在打通空间边界,推进教育生态文化影响下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互动,最终形成区域性职教联盟下的共治空间上还存在不足。第三,地方特色资源禀赋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是依托地方产业发展优势,立足地方产业布局,整合各类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提高区域内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目的。然而,纵观当前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联盟在有效契合各区域职教发展优势特色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地方优势资源特色利用率不高,联盟发展定位与职业院校本身办学定位和特色方面难以契合,这种现象必然导致职业院校行业特色逐渐减弱,甚至造成联盟建设与地方发展优势、特色的割裂。
2.区域性职教联盟发展理论指导不足引起联盟运行过程调控无序。一般而言,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联盟为各职业院校搭建技术技能知识与经验交流的平台,并指导联盟成员如何更好地利用区域内原生性要素资源来发展其优势专业的程度。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职教联盟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职教联盟内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的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从区域性职教联盟成员与职教联盟的关系来看,由于相关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的不足,我国区域性职教联盟的发展实践大多停留在基础层面,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盟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缺乏学理支撑,这就导致区域性职教联盟发展、各职业院校优势特色的彰显很容易走入误区,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最终引起整个职教联盟运行的低效,甚至造成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被动落后。第二,联盟成员之间共同诉求实现的无序性。有学者指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这種组织形态最初是以利益为导向在无序中发生的。联盟在成立之初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将资源开放作为合作的重点,但实际发展中联盟成员之间未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和成果分配体系。由于对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利益分配认识不足,联盟内极有可能出现贡献与回报不合理的状况,导致联盟成员之间共同价值取向、相关利益诉求在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区域性职教联盟协同发展能力十分有限。第三,联盟内部各参与主体的目标缺乏协同性与整体性。区域性职教联盟建设旨在打通空间边界,推进区域化发展,促进不同行业、职业院校的联系,形成联盟引领下的共治空间,从而提高联盟对地方发展的空间嵌入性。然而,在联盟运行过程中技术和技能往往被割裂以及存在重技术、轻技能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仅凭经验指导下的协同合作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的局限。
3.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控制低效致使联盟运行沟通统筹乏力。区域性职教联盟的内部控制作为衍生概念,主要指为实现联盟发展目标,确保联盟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保证联盟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联盟内部采取的自由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因此,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控制系统要素间信息的流动不仅是内部控制相关主体行为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治理动态优化、有效运作和制衡关系确立的有效手段与根本保障。然而,由于区域性职教联盟作为非行政组织的特殊性、联盟内部控制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控制建设普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信息沟通系统亟待健全。有研究表明,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可以引发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和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运行的有序高效。虽然地方政府在区域性职教联盟的建设和运行方面鼎力支持,但联盟内部并没有协调与统筹的组织专门负责,加之对信息反馈的不及时以及区域内各要素存在的复杂性,职业院校之间沟通渠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状态,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在学校发展定位、专业设置上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资源过剩”和“资源匮乏”两者并存的尴尬局面。第二,资源共享与互补机制缺位。在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过程中,通过联盟内部控制各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职业院校主体优势互补、资源互补是实现内外部职业教育资源有效互动的关键。然而,由于区域性职教联盟隶属于地方教育系统外的非正式组织,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行政部门刚性管理的影响,加上各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缺乏适用的制度保障,这就导致联盟内部校校之间的互补合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有效协同和良性发展势必受到影响。第三,管理控制约束力薄弱。不同于一般组织,区域性职教联盟参与主体差异性和业务复杂性的固有局限决定了职教联盟内部控制通常不可能为所有职业院校成员制定普适的、统一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职业院校的行为。因此,对于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控制系统来说,针对各职校成员单向度的沟通来探讨形成的制度和规约必然是片面的、不充分的,而缺乏内部控制力的联盟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就很容易造成联盟内部管理的低效,宏观政策、中观管理与微观制度脱节,甚至影响联盟内部教育生态的稳定。
4.区域性职教联盟保障不充分造成联盟运行内生性动力不足。区域性职教联盟的运行保障机制也是影响联盟运行成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保障机制是依靠职教联盟内部和地方行政部门的一系列旨在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速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目标而组织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关涉到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组织协调、执行监督等方面。然而,在职教联盟运行过程中,联盟内部对是否采取一定措施对联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联盟内部运行质量进行保障,如何保障,以及在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例如,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校企、校校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区域性职教联盟属于地方与职业院校联合共建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其管理模式受制于地方行政部门,尤其在经费管理方面自主权较小。在缺少教育经费的情况下,各职业院校迫不得已选择压缩教育成本,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和联盟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和职业教育大环境的逐步改变,区域性职教联盟为职业教育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合作平台,但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5G等新一代技术引领科技革命对职业教育传统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缺乏组织协调机制,使得各职业院校以自身的能力无法完成社会的期望目标,原本相对平衡的职业教育生态陷入局部失衡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对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元主体参与的职教联盟在发展定位、理论指导、内部控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联盟内部习惯于以行政化模式规制各项活动而导致校校之间的良性微观教育生态张力不足。因此,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有效贯通是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优化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的应然策略
1.章程引领:以整体主义消解联盟发展困境,为联盟高效运行提供原则遵循。推进区域性职教联盟章程建设,是加快联盟内涵式发展、规范联盟内部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在此意义上,区域性职教联盟的章程制定,一方面必须始终围绕树立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的思维,构建具有整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章程。因此,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整体主义理念与系统要素相互渗透,还是落实到实践层面的职业教育从单向度转向多元主体联合,明确联盟运行机制内部各要素质的规定性,把握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联,发挥系统综合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当前联盟所面临的诸如体系割裂、权责离散等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区域性职教联盟的章程建设需要对联盟的性质和定位等做出具体规定,如涉及具体职责权利、产教利益分配、资源共享原则、联盟运行评价调整等方面。只有打破联盟内部管理的“真空状态”,从制度性层面构建起职业教育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具体框架,才能为职业教育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依据,促使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按章程办事,真正保障多方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维护联盟内部生态的良性稳定。
2.双边驱动: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路线,构建政府机构主导、行业协会参与的联盟动力机制。区域性职教联盟各参与主体的目标一致,即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共同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近年来对于区域性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式有了诸多探索,但在政府层面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方案,吸引职业院校和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很少,在实践中缺少对职业教育整体性、开放性、系统性和平衡性的把握;在行业协会层面缺乏长远规划,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或者属于浅层次的合作,造成联盟发展动力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完善“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因此,推动区域性职教联盟高效运行要坚持政府机构主导与行业协会参与“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路线,构建结构合理、资源充足、政策完备的联盟动力机制。从协同共生的视角来看,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互补或共生的关系。应加快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实践层面的协同,完善政府在联盟发展过程中的管理耦合机制,进一步放宽行业机构、企业进入联盟的条件,让行业、企业可以获得合作共建专业优势或者专业交流的机会,推动联盟的综合优势资源在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合作中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公办民助式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区域性职教联盟发展行稳致远。
3.多维调控:坚持靈活性与精细化并行,建立由被动调整转向主动适应的联盟事务治理结构。从本质上来说,由于区域性职教联盟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与差异性等特征,联盟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因此,坚持灵活性与精细化并行,建立由被动调整转向主动适应的联盟事务治理结构,是实现联盟内部调控有度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在区域性职教联盟的多维调控中灵活性是基础。主要体现为:在原有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的纵向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灵活的以专业集群为基础、以校校之间的人才培养项目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的横向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纵横交错、并行不悖、协调高效的专业建设的柔性管理体系。探索跨校专业和课程建设协作联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进职业院校之间的横向融通,总体实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灵活高效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在区域性职教联盟的多维调控中精细化是手段。把各职业院校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作为发展联盟的要素考虑到联盟调控运行机制中去,在既有的区域性职教联盟内部,规划和整合各发展要素在职教联盟中的总体统筹与精细布局,促进职教联盟内部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多环节对接,尤其是为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提供规范、具体的实施方案。唯有在细分领域进行精细化、纵深化运营,对职业院校参与到合作落地的全过程有充分的把握,满足各职业院校对深化合作和职业发展的双重期待,才能真正实现联盟的高效运行。
4.立体保障:以多渠道强化联盟制度约束,探索内容多元的联盟运行质量评价机制。结合区域性职教联盟运行实际和发展特点,要提高联盟运行成效,建立健全联盟内部保障机制是首要任务。我国区域性职教联盟目前大多处于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过渡阶段,联盟运行质量的有效保障有赖于以提高区域内职业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一,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制度与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健全联盟内部专业认证机制,加强职业教育评估认证领域的交流,推动各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以保障专业发展的高水平。其次,借鉴普通高等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的经验,改变以往职教联盟运行过程中轻视管理评价、合作流于形式的倾向,推进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各项事务公开与经费支出透明,建立联盟运行情况定期报告发布制度,加强对联盟运行质量的社会监督。第二,坚持示范引领和多元评价相结合,建立三级运行质量评价体系,即联盟内部建立领导层面、合作企业层面以及同级同类专业发展层面的“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第三,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反馈沟通机制。联盟内部应实行联盟层面、职校领导层面、合作企业层面、职校专业教研组层面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反馈沟通机制,通过深入了解联盟及联盟成员发展的困境与痛点,利用联盟的综合合作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各类问题予以正确的引导与推进。通过多个维度的顶层设计,切实构建“制度建设上落实、经费投入上保障、管理评价上科学”的立体保障机制,以促进联盟高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朱德全.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11-19.
[2]吴一鸣,谭维奇.略论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的建设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30):8-11.
[3]刘晴.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5):145-147.
[4]杨旸,胡航.“149教育联盟”的价值、经验与实践启迪[J].教育科学论坛,2021(5):9-14.
[5]杨勇,林旭,康欢.信息技术助力职业教育生态重构:内生逻辑、标靶方向与推展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9):24-30.
[6]贺娜.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视阈下的产业演进与结构失衡[J].经济纵横,2018(6):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