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研究

2021-12-22张敏戴小红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中国特色

张敏 戴小红

[摘要]“双高计划”对于现代学徒制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双高计划”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开展的实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完善政府、行业与社会支持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创新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拓展非学历教育的企业和农村的职业培训,服务终身学习和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双高”计划;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张敏(1978- ),女,山东滨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戴小红(1965- ),女,湖南益阳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 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多语种+新业态’的商务英语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索和实践”(项目编号:jg20180660)和2019年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39-04

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当前,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消费者需求催生出产业、企业、商业的新业态,高职教育在新业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重提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可见,现代学徒制的中国特色化发展不但是实现“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

一、“双高计划”对于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1.“双高计划”要求职业教育与就业体系互动发展,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瞄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新动态,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原则之一是与企业合作共赢、职责共担。校企双方确定合作意向,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且与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现实问题,增强了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后企业的竞争力。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不仅仅着眼于提升学徒的技术技能水平,还要满足他们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他们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可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将职業教育与就业体系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两者形成了互动发展的关系。

2.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推进现代学徒制搭建了优质平台。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出知行合一的人才,即既掌握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又能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生产服务的实践环节中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是推进产教融合和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显性地把双主体育人模式在学徒班的每个双重身份的学生/学徒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企业师傅把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学徒,有效促进他们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的统一。

3.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为现代学徒制注入了精神内涵。“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这既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企业固然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但更加注重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元素,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训活动的开展都是紧密对接生产(服务)一线的,所以职业精神的融入真实而自然。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师资队伍既是优秀职业精神的传承者,又是优秀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施者。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开展的实然问题

自2014年教育部正式开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各地院校积极响应,不断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育人主体闭环中多元素缺失。现代学徒制的目标在于培养制造业、服务业、文创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在这七年的探索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育人主体并未形成闭环,中间缺失了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个元素。家庭、社区和社会是非正式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深刻影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家庭、社区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和技术工人的认知存在偏见,“本科情结”难以释怀,不少普高和职高毕业生在报考高职院校时就已经做好了三年之后专升本的规划,这就直接导致学徒班的招生十分困难,即使招进来,也随时可能退班加入专升本的大军。

2.体现行业特色的育人模式缺乏。现代学徒制提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专业、工种的差异,难以百分百实现。制造业的多数行业对工作场地、环境、设备有较大黏度,适合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实际工作环境的真实设备上习得相关技能技术。但是,服务业、文创业中的多数行业对特定工作场地等客观条件依赖性较小,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与行业特色相符的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教学流程、工作场景。高职院校盲目地遵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指导性要求,置相关行业的特色于不顾,搞大一统的现代学徒制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3.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设置不足。我国职业教育曾有很长时间只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一个合格职业人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兴起,职业院校逐渐认识到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更迭的技术技能人才,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应该加入问题解决能力、适应力、判断力、学习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现在又有不少研究者呼吁培养以价值观、思维力为主要标志的核心素养。当前,现代学徒制中设置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1.完善政府、行业与社会支持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平台。第一,校企双主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首要条件。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认为,在开放的系统内不同利益群体通过积极互动而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能量和利益。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高职院校和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企业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前者需要实训场地、设备支持等,后者则缺乏技能人才、科学理论等,因此,两者存在资源互助的可能,从而形成依赖关系,这成为形成校企双主体的必要条件。校企双主体基于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明确毕业生的职业面向,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框架,确定知识性、技能性、价值性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明确“双元双优”教师队伍的组成。

第二,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是核心内容。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原则:一是目标适用学校和企业双向需求;二是内容符合岗位导向;三是“双主体”联合开发;四是结构上形成“线上+线下”的立体交叉。例如,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师傅与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课件和微课等。行业专家和企业师傅提供典型企业案例、特定场景操作,丰富专任教师教材开发和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同时,专任教师开发的微课、课程、教材、讲义等又可以被企业用作员工培训的资料,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第三,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管理是关键保障。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本质是依据协同理论自组织原理,在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动态中,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最终形成具有高效育人功能和支撑企业人才供给的自组织结构。在校企形成的这个自组织结构中,双方提供结构多元、数量充足的专任教师和技术人员,在学徒班中既能发挥各自优势又能达成跨界合作,是保障现代学徒制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搭建校企合作的培训平台,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其次,鼓励“科研型”专任教师及时更新研究内容,从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中生发科研的主題并及时反哺学徒班课程。最后,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劳动模范、创新创业能手在学徒班中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操技能,鼓励学徒积极融入企业文化。

2.创新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一,重构人才培养规格,细化核心素养。针对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职业教育原理,参照产业转型情况,重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个人素质规格要求和综合职业能力规格要求两个部分。个人素质规格要求包括价值观、职业素质、健全身心等。综合职业能力规格要求包括专业岗位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独立决策与执行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此外,发挥双主体育人的优势,将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挂钩,通过单元设计、教材编写、实训实践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第二,优化教学流程,凸显行业特色。1990年,MichaelHamme教授提出企业以改进业绩为目标需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观点(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强调BPR不是对原有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改良微调,而是要重新定位目标的可行性、思考流程的科学性与组织的合理性,在整个流程链条上实现各环节的业绩突破。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需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成长规律,对现有的教学流程进行重构。现代学徒制的理想模式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但是由于行业间差异较大,有的行业适合这种模式,有的行业则不适合这种模式,因此,不能搞“一刀切”,只有根据行业特色优化学徒制的教学流程,才能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例如,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属于农业类,培养的是畜禽制品加工人员、水产品加工人员、果蔬坚果加工人员等,需要尽早地接触相关生产加工的环境,进行实操,“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模式很适合这种行业。跨境电商运营岗位属于服务业,对工作场地、环境、设备没有特殊要求,但是上岗的低硬件要求背后有着较高的软件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语言技能(包括小语种)、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贸基础知识、跨境电商操作技能、良好职业素养和正确价值观、思维力等。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企业和师傅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模式不适合跨境电商学徒班,学校需要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流程。

第三,构建“点线面”立体评价体系,动态激励学徒成长。首先,立足“以学徒为本”这个点,根据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学徒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尤其关注学徒个体的自我提升水平。其次,抓牢“课堂学习、1+X考证、技能比赛”三条主线,结合企业特色和需求考核学徒,激励学徒不断进步。最后,参照“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校内任课教师对学徒在校期间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科竞赛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企业师傅对学徒实习实训期间的技能掌握情况和企业规章制度遵守程度进行评价;班主任对学徒的日常规范、思想品德、素质养成进行评价。三个评价主体从三个维度对学徒形成全面立体的考核评价,有效促进学徒核心素养的养成。

3.拓展非学历教育的企业和农村的职业培训,服务终身学习和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双高计划”十大建设任务之一是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不仅包括学历教育,还包括非学历教育,鼓励高职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这个有效载体与合作企业一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提升培训等)。未来的现代学徒制在这个方面应该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规模,产生效果,最终凸显中国特色。

第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提升乡村软实力。“双高计划”号召“双高”建设院校必须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现代学徒制将生产和教育高度融合的特点,以及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优势,必将助力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一方面,强化学徒的“准职业农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在学徒制三方协议书的框架下,免除学徒学费,企业和政府向学徒发放津贴或补贴,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吸引力,解决当下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失重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仕榜.现代学徒制下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20(32):181-183.

[2]陈爽.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6-79.

[3]龚小涛,赵鹏飞,石范锋.“双高计划”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9-43.

[4]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4-45.

[5]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28-32.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中国特色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全职妈妈浪费吗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