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初探
2021-12-22韦玲美刘亲荣骆炳泰
韦玲美 刘亲荣 骆炳泰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优质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81-02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我国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内涵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国家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转化为教育、培养、塑造具有良好品行的当代大学生的宝贵资源。在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对推进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书法、文学、音乐、戏剧、舞蹈以及民间文艺等领域的丰富资源,为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座巨大的知识库。然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里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认知程度偏低等问题。
(一)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无法与其重要性相匹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契合点,对实现多元育人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不受重视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呈现一定的“边缘化”特征。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重理工知识、轻人文素养的现象依然严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由必修课划入选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作为非“老牌”人文类课程,在課程建设上也难以享受到专业课程的待遇。
(二)高职学生认知程度偏低
经过2019年的“百万扩招”,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学生数量的剧增,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人文素养基础较差问题也日益凸显。大部分高职学生以掌握专业技能作为主要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不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上,受抖音、快手、微视频等快节奏文化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局限于从片段式作品对传统文化做一知半解的被动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难以主动沉下心通过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在认知度偏低的情况下,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学生多数仅是为了凑够学分,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确获得了一定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大多还是在大教室采用大课堂的方式进行授课,在以保证出勤率为基本要求的课堂上,教师常常直接忽视部分学生的消极学习行为。在教学手段上,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存在重PPT课件制作,轻教学语言、教态等基本功的锤炼的现象,课堂期间全程念读PPT课件的教学手段在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的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拷贝PPT比听课更重要的错误认识。在教学内容上,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学术视野和学科知识储备,无法将重大理论问题联系实际讲给学生听,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不断增容扩招,尽管教师人数增加了,但教师队伍结构仍不合理,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原思政课教师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在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吸纳了大量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导致教师学科背景单一,而且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技能有待提高,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理论联系实际,导致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无法很好地解答学生的困惑,其晦涩难懂的教学语言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考核方式不完善,未能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仍沿用以往的考核方式:以背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搭配写作小论文。以背知识点为主的考试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就能通过,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写作小论文由于要求不高,也未能达到考核目的,有的学生甚至通过抄袭来完成。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考核过程形式化、考核结果片面化的考核方式,给学生留下思政课只要“会背、会抄”就能过关的错误认识,难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助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帮助高职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切实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优质文化资源
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方案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例如,在旅游、艺术、园艺等专业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在其他专业中设为选修课;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定期邀请校内外的名师名家到校举办传统文化学术讲座。通过课程的建设,带领学生在中华优秀的历史、礼仪、文字、文学、建筑、饮食、服饰、音乐等文化中汲取营养,为课堂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厚植爱国情怀。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高职思政课程的考核要尽量弱化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注重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化、风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角度出发进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调研目标、搜集整理调研材料、完成调研报告、交流分享心得等。学生通过整理、吸收、再现这些可观、可感、真实的鲜活材料,在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授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要配齐人文教师队伍,为人文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提升条件,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教师个人也要注重通过大量阅读原著、参加学术交流会、向同行请教、关注时政热点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步伐,以学生关注的《唐宫夜宴》《洛神赋》《典籍里的中国》等优质节目作为案例,创新授课方法,进行多样有效的授课,带领学生挖掘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承中华優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四)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高品质的文化大环境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校园环境打造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学校建筑、路标、景观、宣传栏等硬件设施,以及校风、学风等体现学校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环境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级审美和深邃底蕴促使学生提高感知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在校园活动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端午爱国主义教育、清明孝道文化教育、中秋团圆观教育等系列文化讲座,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刻了解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宣传传播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新媒体平台,在学生流量大的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上创建公众号,通过日常推送、科普介绍、主题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开展高质量的线上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强国一代”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唯有不断探索,寻找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
[2]柏嫱,柏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
[3]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
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2019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壮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功能研究”(2019YB32)
【作者简介】韦玲美(1990—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亲荣(1974— ),女,广西灵川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学、应用写作教学;骆炳泰(1989— ),男,广西桂平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