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路径探索

2021-12-22卢晓明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院校信息化信息技术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2.0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影响,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路径,提出树立智能教育教学的创新理念、创新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的模式、落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做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 高职院校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04-03

近十多年来,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高职信息化教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教职员工信息化教学与办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等。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步由1.0進入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2.0时代,呈现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的发展态势,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更高发展要求,因此基于教育信息化2.0视域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2.0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2.0的升级特征

教育信息化2.0,是与最初的教育信息化相对的概念,是对初级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教育信息化2.0的升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层次的升级。初级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完成教育教学信息技术配套设施的建设,从整体来看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停留在浅表层面。而教育信息化2.0的升级,则要求教育信息化实现融合创新发展、技术与教育达到更深层次的融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深层次变革。

二是内容的升级。教育信息化1.0时代,主要是实现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让高职师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信息技术已经基本完成全面普及,“大、智、移、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未来的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相适应,重点培养面向未来、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动力的升级。教育信息化从1.0升级到2.0,要求将信息技术转变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过去在教育教学中简单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到现在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这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动力来源的升级,是促进教育内部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2.0,既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发展目标,也是教育信息化1.0向2.0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职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一,促使高职教育转型升级。高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向2.0升级,自然也要求高职教育信息化升级。在往年的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高职信息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整体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在实际信息化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教育信息化2.0的全面升级,高职教育信息化要根据2.0升级要点,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提升高职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促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2.0时代,社会环境整体呈现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态势,教育教学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当前,在高职教学中,完全传统的传授式课堂已不多见,且在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将逐步退出高职课堂。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育教学受到冲击是必然的,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也将大大凸现,这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实现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的精准对接,以最新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智慧职业教育的发展,破除传统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低的传统观念,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观念滞后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融合的方式层出不穷,数字教学、网络教学、微课、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被引入高职课堂教学中,使高职课程呈现明显的信息化教学生态。但是,高职“互联网+教学”的发展速度相较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并未树立深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观念,教师仅仅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能力、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意识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仍是以“教”为主,教学内容的传递依旧是课堂教学的主题。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但实际应用层次并不高,更多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未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和功能。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是缺乏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就是过于倚重信息化教学手段,以至于影响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或者盲目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体课堂的有效引导与管理,导致课堂教学不规范、教学效率不高。

(三)学生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对各种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大大提升,但从整体来看,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仍难以满足当前的职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应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而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大多停留在基础水平,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大部分学生仅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而不能在信息技术深层次领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无法将自己的专业职业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和解决专业性难题。此外,高职学生的信息敏感度普遍较低,在信息获取、判断、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路径

(一)树立智能教育教学的创新理念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具有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显著特征,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带来了新机遇,使高职教育信息化开始具有基础的智能化特征。当前“大智移云”以及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向深度渗透融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深度以及质量全面升级,教学系统结构逐步发生转型,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管理模式出现。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必须树立智能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本质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重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教育教学新生态,以满足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要求。

(二)创新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的模式

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立足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课程的优化设计,以2.0信息技术为载体,加强对碎片化素材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建立分层次的基础资源与拓展资源,将其作为实用性强的共享课程资源;其次,加强高职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各专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专业库的建设,推进校企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开发质量;最后,重视对虚拟仿真资料库、校企合作资源库、职业专业素材库、自主专业学习与拓展、职业培训资源等多元化的互动、共享、持续更新的大容量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空间向网络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先在课前进行线上资源共享、任务布置、情境创设等,然后借助信息系统,在课中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解惑、验收等,课后通过在线交流实施辅导,从而完成教学全过程。学生则是在课前通过线上资源,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课中针对学习任务进行合作探讨、评价反馈、纠错改错,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进行现场总结与反思,针对困惑问题实时与教师、同学交流,并进行拓展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创新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增强了师生、生生互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新常态,是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职信息化教学深化的重要路径。

3.个性化运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

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实训室建设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创客实训室等,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虚拟仿真有机结合,形成实践教学新模式,使信息技术与高职实训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树立市场导向理念,与互联网创新成果有效结合,不断推进实训教学的资源建设与创新发展。

4.全面推进网络化顶岗实习教学

将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到高职学生实习阶段,运用网络化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对学生、管理人员、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要求实习生根据时间节点要求进行到岗信息、实习报告、毕业设计等信息的提报,指导教师则将职业专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等纳入网络平台,而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对学生与教师实施动态监控、评价考核。

5.在教学管理中加强大数据等技术应用

运用大数据完成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数据的全面收集、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通过全过程数据监控与诊断,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层次化。同时,构建全覆盖、网络化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控系统,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健全保障体系,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智能化新常态。

(三)落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要想满足教育信息化2.0改革要求,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学专业能力发展与信息素养培养作为教师发展的关键,在遵循高职院校教育规律与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的基础上,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善培训系统,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加强教师信息意识的敏锐度,增加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使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融合创新构成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而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生专业职业、就业创业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成长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转型升级及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2.0的升级发展,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现全方位系统性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高职院校必须在信息化教学中加强对先进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教育现代化2.0目标,以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文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6).

[2]梁颖珊.“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8).

[3]宋淑红,于长波,王桂娟,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4]戴艳玲.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8).

[5]张凯.基于大数据应用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1).

[6]王兰珠.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与探索:以“雨课堂”在模拟面试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4).

[7]隆平,刘毅,曹红玲.“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变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7(5).

[8]曾青兰,王瑞,陈晓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和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

【作者简介】卢晓明(1978— ),男,汉族,广西贵港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

猜你喜欢

院校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