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渠道的研究
2021-12-22黄育荣孙晓倩
黄育荣 孙晓倩
【摘 要】本文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论述畅通大学生志愿服务渠道的对策,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社会认同度;以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为前提,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体制;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加强政策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评价监督,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切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 社会治理 志愿者服务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15-03
高校開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旨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人生价值并提升社会责任感。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社会认同度,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为前提,完善志愿者组织建设的管理体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保障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评价监督,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畅通高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大数据采集信息技术、实地调查和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大量查证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获取详细全面的资料信息,在总结分析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以及当前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以求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调研活动开始之初,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搜索浏览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并认真做了笔记及资料汇总。
(二)大数据采集信息技术
组织人员进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采集、汇总调研信息,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共历时8个月,调研小组利用互联网络回收调查问卷累计1022份,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出第一手可靠资料支持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实地调查和访谈法
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对本研究领域的有关权威专家、相关学者、高职高专任课教师以及高职生的访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得出更加权威的意见和建议。
(四)系统分析法
将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作为系统工程,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计划或方案。
(五)比较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国内外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比较,总结各自的经验及教训,为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提供有益启示。
(六)案例分析法
以部分志愿者事迹为例进行分析,更加突出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的情况调查分析
调研组关于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情况的调研活动分三个方面,分别是志愿者活动前、志愿者活动中和志愿者活动后。在本次调研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1018份,其中微信参与问卷的有577份、手机提交的有437份、网址链接的有4份。
(一)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前的情况
对“大学生希望自己参加志愿者活动中获得什么”的问答,有42.17%的学生是想从中获得社会工作经验,有31.7%的学生是想从中学习乐于奉献的精神,有19.47%的学生想从中获得交流能力,只有6.65%的学生是想从中获得志愿时长认证和荣誉证书,这些数据表明更多的大学生是想从中获得社会工作经验和学习乐于奉献的精神。对“志愿者活动开始前是否受过该团体关于志愿技能的培训”的问答,有42.56%的学生接受过简单的培训如短信邮件通知等注意事项培训,有36.79的学生未受过任何培训,有20.65%的学生经过严格培训如开会、讲座等,这些数据说明志愿者活动开始前有很多学生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这个方面仍有待加强。对“有培训,培训内容是什么”的问答,有59%的学生是学习志愿者的基本素养,有28.86%的学生是学习本次活动所需专业技能,有12.13%的学生是无培训的,可见还要完善志愿者活动的培训内容。对“你认为通过培训,收获如何”的问答,有78.96%的学生硕果累累,顺利完成工作,同时在此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素质;有10.57%的学生收获虽小,但也不阻碍他们收获新知识;有9.3%的学生是无培训的;有1.17%的学生是没有收获,培训完全是形式化,这些数据说明培训对志愿者来说还是收获很大的。对“活动前的培训情况的满意度是多少分”的问答,5分为满分,“培训内容”中有2.37%的学生打1分、有2.59%的学生打2分、有20.8%的学生打3分、有35.2%的学生打4分、有39.22%的学生打5分,“培训形式”中有2.16%学生打1分、有2.91%的学生打2分、有23.49%的学生打3分、有33.19%的学生打4分、有38.25%的学生打5分,说明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前的培训情况满意度较高。
(二)参加志愿者活动中的情况
对“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活动中你的领队”的问答,五分为满分,“态度友好亲切”中有3.13%的学生打1分、有2.64%打2分、有16.54%打3分、有31.6%打4分、有46.09%打5分,“志愿工作经验丰富”中有3.42%的学生打1分、有3.72%打2分、有18.49%打3分、有31.7%打4分、有42.66%打5分,“领队工作认真负责”中有2.84%的学生打1分、有2.35%打2分、有15.07%打3分、有33.95%打4分、有45.79%打5分,“处理突发事件果断有效”中有2.94%的学生打1分、有3.62%打2分、有19.28%打3分、有32.68%打4分、有41.49%打5分,数据表明志愿者对活动中的领队满意度较高。对“在活动中你的岗位属于”的问答,有34.05%的学生是引导型,有16.05%的学生是讲解型,而剩余49.9%的学生是其他的,从这个数据看来,其他岗位占的比例较大,引导型和讲解型的比重也相对稳定。对“您从事志愿服务最长的时间一般在”的问答,42.56%的学生时长在1~2小时、22.8%的学生时长在1小时,21.82%的学生服务次数在4~5次、12.82%的学生服务次数6次及以上,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时长相对较居中。对“您认为您参加的志愿者活动有意义吗”的问答,有88.55%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有5.28%的学生觉得意义不大,有6.16%的学生不确定,很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只是少部分学生还找不到志愿者服务意义的点,是需要时间去证明的。对“参加志愿者活动有没有集体合作”的问答,75.83%的学生相互配合、相得益彰,21.43%的学生较少合作,2.74%的学生是完全没有合作、各不相干的,这些数据说明志愿者活动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团体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三)参与志愿者活动后的情况
对“你认为通过志愿者活动的收获,预期目标都实现了吗”的问答,有50.29%的学生预期目标一部分实现了,有37.96%的学生预期目标都实现了,有11.74的学生预期目标没有实现且与想象有很大的出入,数据表明,预期目标实现了一部分和都实现了的学生,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目标是明确的,而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的学生可能是没有考虑清楚就来参加的。“您认为在参加志愿者活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的问答,有67.12%的学生认为活动让他们气充志定,在平凡的生活里帮助了别人;有27.1%的学生认为弘扬了奉献互助的志愿精神;有5.77%的學生觉得自己的岗位很空闲、作用不大,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觉得志愿者活动充满意义、能够习得志愿精神,小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每一个岗位的意义都是很重大的、普通的服务小岗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性降低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降低,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意义所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都用在网络社交上,影响他们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全面地认识到志愿者服务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教育薄弱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需要对其“三观”继续深入教育,引导其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不注重志愿者服务的思想教育,导致大学生对参加志愿服务的精神意识薄弱,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不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匮乏
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活动之前,没有对志愿者进行一系列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不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学校没有开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知识的教育,大学生自身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之前也没有主动去了解专业的知识。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安全意识不足
大学生本身安全意识就薄弱,认为志愿者服务是一个安全的活动而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此外,学校通常在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之前也没有温馨提示,再加上大学生的应对能力欠缺、自身能力不足,且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导致他们常常面临各种危险因素而不知所措。
(五)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开展以来,虽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志愿者服务机制仍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管理,组织建设方面有待加强。相关部门应制订志愿者服务条例、有效的监督平台评价机制,完善网络管理服务系统,在志愿者组织建设方面强化服务力量和意识,加强对志愿者的训练,以维护志愿者服务正常进行,让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可以更完善、更长久地发展。
四、畅通大学生志愿服务渠道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社会认同度
近几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很多大学生纷纷参与志愿者服务项目,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阻碍了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应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一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宣传志愿者服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以及相关理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志愿者服务。二是从受助者的角度思考,根据受助者的实际需求来提供志愿者服务,真正地帮助受助者,避免一味地盲目给予,以提升受助者对志愿者服务的满意度。三是政府部门和各高校都应建立或完善各地的志愿者服务培训机构,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培养优质的大学生志愿者,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给受助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志愿服务,从而提升群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
(二)以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为前提,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考评工作完善志愿者服务组织现有的管理体制,掌握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情况的基本信息,建立完整的志愿者数据库,以便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激励。二是构建志愿者组织建设的框架,着重培养大学生志愿者骨干,以提高志愿者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主,开阔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视野,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潜在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志愿者组织的网络管理体系,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跨越时空限制,建设志愿者服务活动专区,宣传志愿者服务,高效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将大学生志愿者的信息整理归档,在组织志愿者活动时,将大学生志愿者所学的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内容相结合,合理分配大学生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二是扩大志愿者服务的活动范畴。目前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单一,涉及面较小,让很多大学生“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志愿者服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将服务范围往多领域发展,丰富活动形式。对大学生而言,志愿者服务应该往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拓展,将志愿者服务变得更加专业化、更具有挑战性,使大学生在做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学以致用,一举两得。
(四)加强政策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
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因涉世未深,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需要完善的政策法律制度为其提供安全服务保障。我国是法治国家,志愿者活动的安全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制订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保障体系,确保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避免每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志愿服务环境,使大学生放心地投身到志愿服务当中,推进志愿者服务活动更健康地发展,帮助到更多的人。
(五)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评价监督
随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越来越普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评价监督也应加强,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构建多方位的评价监督体系,关注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及时发现志愿者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一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对参与志愿服务的自我评价。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评价,仔细分析现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优缺点,提高后续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评价时的准确性,同时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各地政府、高校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受助者的多元评价。自我评价的主观意识较强,评价容易出现偏差,监督评估主体多元化,能够拓展志愿者服务的评价途径,使评估更全面、评估的方法更科学,推进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更全面地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给予充分肯定,坚定他们继续志愿服务的信心。
综上所述,立足现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实际,深入分析和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探索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发展的路径,紧跟时代步伐探究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有效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优化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使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与时俱进、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从而切实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
【參考文献】
[1]刘惠婷,李倩.社区志愿服务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10).
[2]程付超,危宇豪.志愿服务信息综合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20(12).
[3]石羚.微光成炬,志愿力量温暖人心[N].人民日报,2020-4-9(5).
[4]盛玉雷.志愿精神点亮青春梦想[N].人民日报,2019-8-2(1).
[5]梁群君,周敏华,王红江.志愿时长、志愿者角色认同对志愿者生命意义感的影响[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9(2).
[6]张骊凡,姚梅林,郑爽,等.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原型分析[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9(2).
注:2020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数字化教学资源云平台研发”(20203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育荣(1980— ),男,广西平南人,高级经济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孙晓倩(1980— ),女,山东烟台人,法学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