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脑室胶质肉瘤并脑脊液种植播散一例

2021-12-22严章炜张雷杨杰刘健向欣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侧脑室小脑脑室

严章炜 张雷 杨杰 刘健 向欣

43岁,男性,于2017年8月20日首次入院,以头晕为主要表现,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见团块状混杂信号影,中心层面约6.1 cm×4.6 cm(图1)。增强示病灶呈环形不规则明显强化,局部可见强化壁结节,周围水肿明显(图2)。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开颅肿瘤切除,术中见淡红色鱼肉样肿瘤组织,质地硬韧,边界不清,有包膜。术后10天MR示肿瘤全切(图3~6)。术后行6 mv-X线60 Gy规律放疗3周期,替莫唑胺规律化疗6周期。术后14月,病人复查头颅MR增强(图7~8)见:左侧小脑半球结节样强化灶,强化均匀,最大截面约24 mm×16 mm×16 mm,边界尚清,考虑转移灶;右侧侧脑室三角区未见明显复发。病人拒绝再次开颅手术,遂予伽马刀18 Gy治疗小脑转移病灶。开颅肿瘤切除术后15个月,伽马刀术后1个月,病人以双下肢无力并大小便失禁为主要症状再次就诊,头颅MR(图9~10)示:左侧小脑半球病灶较前明显缩小,左侧枕叶区软化灶。颈、胸、腰椎MR(图11~14)示:椎管硬膜囊内可见多发结节状、条片状长T1稍长T2信号影,以C7~T2椎体层面者最大,大小约1.2 cm×1 cm×4.4 cm,部分结节与硬膜囊分界不清,部分结节与脊髓分界不清。与病人家属沟通后,放弃后续检查及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图15):胶质肉瘤(WHO Ⅳ级);免疫组化结果:GFAP+,Vimentin+,IDH-1(-),p53(-),Olig-2(-),Ki-67阳性指数约80%,网状纤维染色(+)。

讨论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是一种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罕见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的一个亚型,WHO分级分为Ⅳ级,预后极差,占GBM的1.8%~8.0%[1]。GS多生长于大脑半球,生长于侧脑室者罕见,国内外仅少许个案报道[2-3]。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误诊率高,确诊依靠病理活检。

在本例报告中,病人除侧脑室原发GS外,复诊时还伴小脑及全脊髓多处病灶,考虑为GS通过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种植播散引起,这也是颅内肿瘤特有的转移方式。关于CSF的种植播散,其可能与肿瘤生长靠近侧脑室、术中开放脑室、术后肿瘤残留、术中分块切除肿瘤等因素相关,关于这些危险因素目前尚存争议。在韩武等[4]研究中提示术中脑室开放和(或)肿瘤接近脑室系统对脑脊液播散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而在黄健等[5]的报道中,脑室开放是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但脑室开放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此例GS脑脊液种植播散病人虽在术中全切肿瘤开放侧脑室,但因术前并未做相关检查,故无法确定在手术前GS是否已经发生了CSF种植播散。值得注意的是,近年CSF研究中发现了CSF来源的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其可追踪胶质瘤的演变,比来自血液循环中的ctDNA更能代表肿瘤基因的改变[6]。CSF-ctDNA可作为在胶质瘤发生和复发的过程中能够反复检测、筛选胶质瘤标志物一种可靠检测方法,对胶质瘤病人基因诊断早期检测复发、筛选肿瘤标志物及靶向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7]。结合以上文献,GS因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故术前常被误诊为脑膜瘤等良性肿瘤,导致术中可能缺乏下意识对周围脑组织的保护及脑室开放的思考。此病例的发现也提醒术者在所有的肿瘤切除中都应谨慎操作,注意术中对肿瘤周围组织的保护。结合关于GS预后的研究,对于全切肿瘤可能会引起脑室开放的病例,我们认为其治疗还是应该把肿瘤全切放在第一位[8]。此外,对于病理结果恶性的位置靠近侧脑室的肿瘤,应及早行CSF细胞学、CSF-ctDNA及全脊髓检查并行相应治疗,这可能会在提高病人生存期上有一定帮助。本例病人除接受常规放疗外,还使用了伽马刀进行放射治疗,小脑转移病灶在行伽马刀手术后明显缩小,术后1个月未见明显复发。

猜你喜欢

侧脑室小脑脑室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产前超声在胎儿侧脑室增宽的临床价值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磁共振检查在胎儿侧脑室陈旧性出血诊断中的意义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超声和MRI测量胎儿侧脑室扩张的一致性评估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MRI在孕中晚期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