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小学班会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2021-12-21蓝小花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10期
关键词:班会法治道德

蓝小花

一、直面:传统的班会活动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班会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班级主要德育阵地,被广大班主任重视。然而,一直以来,它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

1.开展内容——“空而不深”

班会活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阵地,理应得到班主任的重视。但日常的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往往遵循学校布置什么任务,就开展什么活动的原则。开展的内容空洞,高大化。学校不布置,班级不活动,在学校大活动前提下的班会活动,更大的弊端是活动不深入。

2.开展过程——“虚而不实”

在班级中班会活动的开展往往教师说了算,教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准备什么样的节目,都是事先安排学生去准备。能够真正参与到班会活动中的只有部分“优生”,甚至于优生永远是班会活动中的主角,还有大部分同学无法积极参与其中,有的一学期下来配角都谈不上。这样的活动,过程虚,效果不实。

3.开展形式——“少而不丰”

绝大多数班主任在開展班会活动时采用的形式还是保守陈旧的。其中,教师正面传授、反面批评的形式占了课堂的很大比例。虽然这些方法并不会过时,教师如果能够循循善诱,善于因势利导,仍能突显教育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一直以来接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教育,不免产生厌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陈旧的方法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兴趣越来越缺乏,活动效果浮于表面。长此以往,班会活动失去了它的德育功能,学生得不到发展。

作为班主任有必要对班会活动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究。

二、放眼: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需要活动支持

[案例1]: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学片断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忙着做家务,送我们上下学,白天还要干活,从早到晚,父母总在忙碌。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我们的身上。他们真辛苦。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千千万万的爸爸妈妈一样为工作努力,为生活奔波,为我们操心,他们不辞辛苦地担起家庭责任,真的很辛苦!此时此刻,面对着不辞辛苦的爸爸妈妈,你们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吗?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我会把你们的话请邮递员叔叔寄到他们的手中,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体贴和感恩。

学生在音乐中写下给父母的话,把“感恩卡”投进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亲情快递”的盒子中。

教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对我们付出的无私的爱吧,让我们对爸爸妈妈深情地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本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真实情境搬到了课堂,找准了学生的情感之源,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书写感恩卡”的环节,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对父母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崇高的父母之爱有了感性的认识与理解。课堂虽然结束了,但是授课教师提出的将“感恩卡”邮寄给父母这件事真正落实了之后,给父母们一个“表现的机会”,点燃“亲情”的花火,从而达到理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德性自然生长。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不是单纯地把“道德认知”搬进学生的大脑里,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认知,这就使得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有必要拓展课后活动,深化教学重点,促使知行合一,提高课程实效。

三、思考:道德与法治与班会活动的相互促进

儿童的道德发展除了需要认知发展这一必要条件外,还需要生活事件的刺激、社会活动中的直接体验及对间接经验的观察和模仿。

道德与法治课程尊重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安排教材。教材以单元为基础,每一个主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活动。例如,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为主题的单元,共安排了“少让父母操心”“这件事我来做”“我的家庭与责任”三课内容,从“为什么做”“怎么做”“坚持做”及从“知、行、意”融合“情”四个维度的协调发展。向这样在生活世界视野下,将品德的培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逻辑而整合的多种教育内容,教育指向明确。只要得以充分运用,能有效激活学生成长的“生长因子”,成为班会活动的良好素材,丰盈班级活动内涵。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本身是一种德育,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既要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构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特点要求任课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的能力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旨在促进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文明素养的全面发展。

班会活动是班级德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班会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行为习惯养成,促使班集体和谐向上发展。主题是班会活动的灵魂,是班会活动育人目标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开发班会活动素材。除了班级问题、学校集中安排、重大节日等素材外,老师还要善于以学科课程学习的延伸为载体,借力教材中空白处、综合学习处体现班会活动主题性、自主性、创新性,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点,通过班会活动,提高德育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全面促进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班会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目标方面不谋而合。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供了学生对于道德认知上的帮助,而班会活动的实施则实现了德性的自我建构、自主发展。道德与法治与班会活动的联系,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道德与法治与班会活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讲无疑是影响学生德性的重要学科和活动。如若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将此两者统一协调起来,定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相关素养,解问决活动模式陈旧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实问题,实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四、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小学班会活动的实践

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班会活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单元学习的基础上以道德与法治的单元主题为项目,进行开发和设计班会活动的主题及方案,由学生自主组建合作小组,共同探究完成项目,并充分展示。

(一)研“单元主题”,把握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使用直接道德生活经验之时,为学生留足了自主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放性的特点,深化或拓展单元学习。

1.横向:明单元内容结构

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为例。《安全护我成长》以“生命安全”为主线,安排了“生命最宝貴”、“安全记心上”、“心中的110”三块内容,三个内容有梯度、有重点、有层次。从“珍爱生命”的高度出发,以认识“安全”前提,通过对“生、老、病、死”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死亡的意义,唤醒生命意识,从而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通过关注农村和城市不同的生活场景,在现实存在的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灾害的应对能力。通过对生命成长的短期防护,关注对生命发展的整体引领。如此,从预防、规避到控制和消除意外或灾害,最终形成生命安全的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材“安全护我成长”开展教学,在长达一个月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安全的认识、感悟、体会都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形成。

然而,当下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意外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依旧存在。“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教师如何运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体验,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更好地促进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使学生从抽象的道德认知到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值得一线教师探究与思考。

基于此,笔者开展了“安全护我成长”——开学“安全第一课”的班会活动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学习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安全经验、情感、能力,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安全判断能力,促使学生“知、情、行”都得到统一发展,促成安全行为的形成。

2.纵向:看编排梳理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教育主题来组织编排结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课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正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入、过渡和转换,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材安排内容全面反映了儿童生活,来源于儿童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我是班级值日生》《欢欢喜喜过国庆》《我爱家乡山和水》等课文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材也在使用直接道德生活经验之时,为学生留足了自主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二)聚 “单元主题”,深入探究

班会活动,通过拓宽学生的德育空间,设计真实情境或支架帮助下的任务趋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引发学生思考,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和提升。

1.聚焦主题,开发班会活动

德育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德育活动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班会活动也应该指向学生的生活。而创建情境、任务式驱动下的班会活动,将学生从单纯的文本学习变成了“意义”学习。

(1)情境化设计

单元学习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式任务:“二年级的同学就要来到新的校区开始新的学习之旅了,现在二年级的老师希望你们作为大哥哥大姐姐为他们上‘安全第一课’,你们愿意吗?”

这样的设计来自于学生校园生活实际,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的优越感得以体现,自豪感油然而升。“知、情、意、行”悄然生成和谐统一。

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主题班会建设,追求的是开放性,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学习活动方式,由于中高年级儿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所以,在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践中,学生可以完全融合已有的认知经验,深入探讨重点问题解决策略,确定班会内容,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探究的主题设置后,一个主题下往往有许多内容可供选择和确定。发挥小组的作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改变传统班会活动内容老师定,选题大、内容空而泛的问题。由学生自主发现和确定班会活动内容,基于学生实际,融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锻炼学生的辨析、判断、信息提取和甄别能力。

(2)支架式搭建

支架式学习围绕一个主题项目,以学生学习为主,以支架式开展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各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主题。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的许多联系。相对来说,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独立的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一单元《难忘的假期》安排了四个内容:“暑假中的一天”“暑假的一次外出”“假期安全真重要”“夸夸我的假期生活”四个内容,围绕“假期”,有梯度地从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回顾总结,稳定情绪。

在此,教师通过常规课布置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导学单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单元内容,了解学习内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浏览全册教材,找到教材中多次提到的话题,梳理出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生才是自己的主人,班会活动主题拟定应该尊重学生对认知的个性化选择和提炼。开放化主题设计将班会活动主题转化为学生可思考、可探索的具体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实际与兴趣做出选择,进行自主开发。主题拟定的开放化,规避了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统一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又促进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制定目标,设计活动方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重新组合教材内容组织活动,以现实生活为基点重组教材,以生活的逻辑来设计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安全护我成长”单元内容从面上来看,内容多,程度深。 对于“安全护我成长”的内容的“选择”和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再处理”其实是学生自我将“知、意、行”融会贯通,实现和谐统一的过程。

[案例2]: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小学班会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安全护我成长”——开学“安全第一课”

师:《安全护我成长》一共有三课,我们一个单元上下来要有这么多节课,但是“安全开学第一课”只有一节课,内容那么多,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选择内容进行上课。

生2:可以把内容进行整合。

师:那你打算选择哪一方面进行上课呢?为什么?怎么整合呢?

生3:我想选择“生命最宝贵”这个主题进行上课,因为生命是一切活动的保障,没有生命,什么都没有了。

生4:我想选择“校园安全”作为上课的内容。因为学生的活动主要场所就是校园。校园安全尤其重要。

……

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确定活动主题,并阐明理由。由此,学生将自身的经验恰到好处地挖掘出来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对内容的筛选,对信息进一步加工和处理。

3.唤起认知,建立合作小组

在主题实践学习活动中,团队学习,更利于每个学生的互助互学。自主选择组成的团队,队员们大多关系较好,比较好沟通和协调,他们共同的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小组更好,所以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强。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进行调查、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悟和理解中获得经验,提高认识。

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脑又动手”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思维导图直观形象,易于操作,能够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它能够很好地把“安全护我成长”的单元认知内容进行梳理,方便学生对“安全第一课”作一个预学,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以“思维导图”为基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准备,建构认知经验,为学生整个的“安全护我成长”活动建立了一个从“知”到“行”的安全体系。

(1)自由组建团队

只有当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心理体验相互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对知识体系的一定了解,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进一步的体验活动的基础上,提升对生命安全的进一步认识,将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统整,帮助“知与行”实践统一。

选择上课主题,确立内容后,学生自主组成上课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准备工作,并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设计为低年级孩子上课的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做课前准备。

由此,自由组建团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学生“分工又合作”“团结又竞争”。

实践证明,自主组建团队有利于明确队员职责又相互配合,能更好地实现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会做事,每个人都会协作。同时,以团队开展活动可以提升探究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为共同目标而一致努力,也在同伴身上习得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

(2)教师参与编排

组建小组的形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自由组建的形式一个层面上是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但同时它也有它的弊端,一个是学生的差异性得不到互补,还有课后探究地域性的许多考虑,这些因素的考量是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所以,在探究中,教师要善于观察,适时调整,参与安排,建议合理搭配组员。

4.落实制度,架构活动平台

传统的班会活动“比较正规”,有一定的模式可循。而传统的班会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主题班会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许多名班主任及许多普通班主任都把班会活动形式的创新作为研究的内容,现下的班会形式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过度执行的“循规蹈矩、刻板呆滞”和“天女散花、杂乱无章”的主题班会在有序与无序之间游离。

(1)固定主持

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班会通过落实班会制度尝试解决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矛盾。通过落实程序制度,创意表现,使主题班会既有章可循,又体现个性表达,学生在小组汇报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的理解,真正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行为。

(2)开放小组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不同形式的探究成果汇报使用固有的形式展示肯定也是有所局限的。在小组汇报中,由学生自主选择汇报形式,既尊重学生,一方面有章可循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只有当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心理的体验相互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对知识体系的一定了解,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进一步的体验活动的基础上,提升对生命安全的进一步认识,将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统整,帮助“知与行”实践统一。

(三)多元评价,推动课后行为

有了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在活动开展中,班会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实现了班会活动在有序间有创新,在创新中有条不紊,但同时他们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还较差,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还要有外部的帮助。

与传统的“集中传授”不同的是,以学生为立场,以班级问题为班会落脚点,开展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它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目前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更放眼于未来,关注习得的方法以及在整个活动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

在实施评价的环节,更要着重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关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才是教师和家长。教师要在对项目的总结评价中,鼓励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醒组员之间相互分工合作。要及时听取家长在参与指导项目学习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该学习活动。

1.关注过程,鼓励参与淡结果

在班会活动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才是教师和家长。教师要在对探究的总结评价中,鼓励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醒组员之間相互分工合作。通过多方评价,评定学生的表现。针对该次活动以表格记录学生的表现,以“星级”形式评定学习过程。星级评价予以不同的“星级称号”,通过不同星级的评价,既体现层次又保护个体的不同差异。

在学生商讨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标准:

①获得四星的同学评为“‘安全第一课’安全大将军”;

②获得三星的同学评为“‘安全第一课‘安全大丞相”;

③获得两星的同学评为“‘安全第一课’安全小官员”;

④获得一颗星的同学评为“‘安全第一课’安全小士兵”;

2.激励评价,突出亮点助自信

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评价观点,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尊重儿童的体验行为与成果,从而激励学生大胆实践。

在实践亮相环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的一些精彩的作品呈现,一些闪光的言行,教师都可以作为切入口,抓住活动中儿童的精彩之处,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领,如:“你们的作品如此精致,老师都很佩服你们。”“你们小组的展示真是妙极了,值得大家学习。”一句鼓励的话,一句赞赏的语言,对学生的内心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激励着儿童积极参与的积极性,能在儿童的心中播下一颗从小就敢于去探索,勇于去实践的种子。

3.合作评价,相互促进共成长

在主题活动中,儿童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依赖性强,合作评价是一种参与,是一种激励,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对学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评价和对组员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互帮,提高实践积极性和实效性。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实现辨析、判断和自我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和自评互评的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

4.创意评价,投其所好激兴趣

传统的班会活动,因参与的人员少,无法实现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奖项设置让评定变得有趣生动,激励的对象可以更多,奖项的内容可以更丰富,它是对学生学习轨迹的肯定与激励,会成为指引同学朝不同方向努力的目标引领。在一次实践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环节,对于学生的实践主题的开发,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合作情况,活动成果展示都设置创意奖项,并奖励与学生爱好相接近的各式奖品,让学生既不忽视个性体验过程又重视小组合作表现,让活动开展有始有终,好头好尾。 在探究“安全护我成长”的这一任务中,学生经过前期的准备和深入的探究后,开展了“生命安全”开学第一课上课的展示阶段。不同的团队,依据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实施的过程,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探究学习成果。他们有的通过视频、照片直观展现学习成果;有的通过演示、表演的方式生动演绎;还有的通过手抄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理性与感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此以外,对于学生的汇报,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在反馈活动后,我们评出“最佳老师”、“最佳课件”、“最佳准备”等,通过正面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高学生活动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以真实感受为基础,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不断生成鲜活的体验,才能在不断的积累中日益丰富情感。因此,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道德认识,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才能成功地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德育的实效。在单元教学后进一步开展班会活动,更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从“皮表”深入“血液”,引领学生用脑思考,用心感悟,用语表达,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親历知识获取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内化道德认识的知与行,实现促进道德成长的真正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班会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